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的点线面研究

2021-10-22 17:48魏旋君
人民周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群众社区生态

魏旋君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杨浦滨江,充分肯定杨浦将“工业锈带”打造为“生活秀带”的做法,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论断。要求上海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这为全国的人民城市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系统回答了城市建设与发展为了谁又依靠谁的根本问题,深刻阐释了创建怎样的城市以及如何建设城市的重要命题,有力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人民属性,赋予了“人民城市”的崭新内涵。推进人民城市建设,我的感悟是,突出立足点,共绘风景线,优化社会面。

突出立足点——体现人民性特征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现代化城市的创建和治理,靠的就是人民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对于共产党人而言,“人民”二字始终重于千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开展一切工作都要把人民放在中心地位,以人民满意与否为衡量标准。“人民城市”的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与城市创建、治理和发展的有机融合,即为人民城市建设的立足点,要在新时代城市建设过程中,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将城市打造成百姓安居乐业的园地。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导向。“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深刻诠释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充分体现了“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人民至上”的城市发展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高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铿锵宣示一切依靠人民。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立足人民性,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扬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城市居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鼓励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真正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努力打造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城市、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的城市、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的城市、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的城市、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真正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人人出彩、人人参与、人人享有、人人温暖、人人认同的“五个人人”目标,还要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承载空间,为人民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保障;人民群众也才能享受到高品质生活,才能感受城市的温度,对城市拥有归属认同,才能最终在这个城市扎根,在这个城市出彩。

共绘风景线——呈现系统性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的宗旨、主体、重心、目标,深刻阐明了城市建设的方向。共绘风景线,呈现系统性思维。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思想导引行动指南。这一概念应涉及三个要素,即城市的建造者、治理者和使用者。在该理念的指引下,这三者有机整合在一起,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民既是城市的建造者,又是治理者和使用者,人民群众的努力有了明确的方向,即为了他人的幸福,最終也成就了自身的福祉。具体来说,要把握“三好三线”。

划好起跑线,共建人民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城市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城市建设与治理的方向。在城市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城市属于人民、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城市治理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作为检验城市各项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各环节各方面,“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目标是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充分释放城市的发展潜力,使人民群众得以享受城市生活的便捷与高效,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内容涵盖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要围绕人民群众需要、贴近人民群众生活、服务人民群众利益。划好起跑线,即以共建为根本动力,以共治为重要方式,以共享为最终目的,努力打造人人都有出彩机会的城市、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的城市、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的城市,奋力开拓人民城市建设的新境界。能有效引导和依靠人民的力量来开展工作,最大程度上激发人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运用集体智慧解决当下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描好幸福线,共治人民城市。城市建设的总要求,应从人民城市的人本价值、生命体征、战略使命、精神品质、主体力量5个方面的根本属性,系统阐释“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精神实质;从大民生视野、软实力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规范化建设、系统性防控、共同体意识6个方面,城市的承载能力成为人类宜居生活的重要载体,主要应突出生态优美、生产兴旺、生活舒适指标。涵盖科技创新、就业创业、住房保障、医疗卫生、品质环境、教育资源、文物保护、绿色环保、交通便捷、人工智能等内容。要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设人民城市的生态文化,要紧密结合城市社会生态伦理、生态道德和生态审美的特点,共同推进节能环保、低碳循环、清洁高效的生产方式,共同践行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的生活方式,倡导垃圾分类新时尚,引领生态文化新风尚,营造人人关心、重视和参与生态环保的良好文化氛围和社会基础。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建设,助力人民城市治理现代化。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强化公平性和品质感,关注每一位市民的真实感受。要更好地理解每一位市民对生态环境质量实实在在的要求,更加注重从数量达标向质量、功能达标转变。生态环境治理是城市治理的关键环节。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固守城市安全底线。生态环境安全是城市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越大,风险点越多。守住城市生态环境安全底线,要以系统性思维、全周期管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严格环境风险预警管理,强化重污染天气、饮用水水源地、危险废物处置和管控、重点排污企业的排放、核与辐射安全等日常管控和预警工作;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管理,深入推进跨区域、跨部门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协调机制;提升风险防控基础能力,加强智慧监测管控能力建设,为人民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提升生态环境发展品质,建设人民向往的生态之城。把市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追求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把察民情、听民意、聚民智作为谋划工作的着力点,把市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生态环保工作成效的落脚点,努力建设人人都有成就感、参与感、品质感、温暖感、归属感的生态之城。“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要求从群众的视角确定政府改革“改什么”,用群众的语言设定政府改革“怎么改”,以群众的感受评判政府改革改得“好不好”。可以说,每一位市民都是城市治理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筑好保障线,共享人民城市。注重城市创建和治理理念的创新。采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时代的共享优势搭建治理平台。营造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幸福感。打造充满活力的机遇之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创业平台、事业舞台,努力为工作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提供用武之地、打开成功之门。整合审批、服务、执法等方面力量,把社区打造成为城市治理的坚实支撑和稳固底盘。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强化科学管理、严格社区治理、完善公共服务。把城市建设的重心下移、力量下沉,通过“破七难”,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行路停车难、清洁难、办事难,解决群众反应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维护每个人的权利,保障每个人全面发展,尊重自由,有效维护和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人民主体地位,扩大公民的决策参与。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优化社会面——再现协同性使命

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满感情、满怀真情地做实办好民心工程,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更好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满感情、满怀真情地做实办好民心工程,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要始终坚持以“生活品质之城”为引领,系统打造“品质城市”“品质产业”“品质环境”“品质生活”,形成先进的生活观念、丰富的生活内涵、健康的生活方式、优越的生活环境与健全的生活保障,使“生活品质之城”成为城市发展的最鲜明特征与最硬核实力。

一要把握人民城市的主体力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城市建设,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强化人民群众参与的制度化保障。堅持党的群众路线,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群众成为城市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畅通渠道平台、完善协商民主、加强基层治理,更好保障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坚持党建引领,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共治自治中的组织领导作用,更好强化街镇、社区在基层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共同推进社区“微治理”,持续完善家门口服务体系,激活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

二要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接纳新观念、包容新事物、支持新创造,推动涌现更多激荡人心的奋斗故事。坚定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有精神、有品格,有担当、有作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民城市建设中展现更加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三要把握人民城市的精神品格,着力提升城市软实力。凝聚起建设人民城市的强大精神和品格力量,要追求卓越、对标对表、更高站位、更大突破,以不懈攀登、不断超越的志气心气,敢闯敢试、敢于创造,汇聚人气、集聚人才、凝聚人心。

四要培育社会复合主体,推进多元治理。现代社会治理需要更加重视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共治。要推动包括群团组织、行业组织、中介组织、志愿者团体等在内的各种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健全社区治理体系,推进基层治理。着力完善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三位一体”社区治理体制及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协同”治理机制,做到社区工作社会化、社区管理规范化、社区资源整合化、社区设施配套化、社工队伍专业化、社区活动群众化,最大限度满足社区成员的公共需求,最终实现社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目标。

五要各部门积极配合。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人民城市指标体系研究。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主流媒体担当创新,共同推进人民城市建设,加强引导督导,弘扬新成效。分级分层分类组织“人民喜爱的城市、人民满意的城市、人民功勋的城市”评选表彰,在“十四五”期间,争取有新的突破。

猜你喜欢
群众社区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社区大作战
多让群众咧嘴笑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