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面前凝聚中国精神磅礴伟力

2021-10-22 03:13朱柳晓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中国精神抗洪

摘要:伟大的中国精神高度凝练了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所展现出的崇高精神风貌,极大地丰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最生动的表达,是党和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夺取新的偉大胜利的重要精神财富。

关键词:抗洪  凝聚  中国精神

众所周知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伟大的抗疫大战,这是一次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这场战斗的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的伟大胜利,也是在这一年,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距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又进了一步,而最近郑州大暴雨导致全城瘫痪,人民流离失所,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舍小家顾大家的英勇事迹,正因为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中国精神,在洪涝灾害面前,党员干部拧成一股绳冲锋在前,成为了受灾群众的主心骨,他们的模范行动更激发起群众与灾难战斗的信心和决心,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人无志不立,国无志则不强,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人民培育和继承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持久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践行者。百年来,我们党高举中国精神的火炬锻造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等,如今这条奔腾不息的精神大河,向黄河、长江一样延续着民族血脉,绽放新时代光芒,已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骨髓。

伟大的河南抗洪救灾精神是这一精神谱系中结晶的最新体现,是新时代最闪耀的精神标志。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爱人利物之为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前面,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最好诠释,是中华文明人命关天的道德观念的最好体现,也是中国人民景仰生命的人文精神的最好印证。而这次河南洪灾再一次刷新了世界人民对中国人民和中国精神的认识。

一、举国同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力量,面对生死考验,面对长时间洪水的浸泡带来的巨大身心压力,广大人民群众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或相偕而行;或默默坚守;以各种方式为抗洪救灾操心出力,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安危融入国家安全,融为一体。我是党员,我先上,洪水不退,我不退,誓言铿锵,担心闪耀,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众志成城发挥的智慧是多么的高超,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是多么的令人惊讶!而这一切,只是为了践行一句诺言,那就是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和为人民服务。这句话的分量如何,在了解中国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国际社会懂了,难怪众多外国友人及网友,不免感叹。尤其身处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们,他们的国度一直标榜着的所谓人权、自由或者是尊重生命等,原来真的只是投机政客的言论。当病毒袭来之时,他们没有依靠也不知所措,只有迷茫、困惑和小斛,很多人甚至只能等待死神来敲门,这对于他们一直以来所信奉和坚守的价值观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及破坏,也刷新了他们对自己国家政府及体制的认知。我们有理由也应当相信,中民族能够更自信的屹立于世界东方,这就是我们的体制优势。

二、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危急时刻,又见遍地英雄各条战线的抗洪救灾勇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困难面前豁得出去、关键时刻不掉链子、他们中间有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而自己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而错过最佳救援机会的地铁五号线一名普通公司职员孙聪姗,被困地铁上的500多名乘客先后都获救了,她自己却“掉队”了,再也没有能够走出地铁站。还有永远无法向妻子兑现婚礼承诺的丈夫,也有牺牲在就职岗位留下幼小孩子的妈妈,面对洪水灾难,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而是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举,书写下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这是匹夫之责,匹夫之责:这四个字,是横扫河南北部多市的这场暴雨里,让我们在目睹一个个小人物的壮举后,一次次泪流满面的沉实重量。天下兴亡,匹夫之责;国家有难,匹夫之责;同胞被困,匹夫之责。匹夫之责,看似微小,看似平凡,看似普通。但当一个个匹夫站起来,一双双大手握在一起,一份份责任相互分担,就拯救了中原腹地最疼痛的灾难,也扛起了华夏文明最初的摇篮,更撑起中国大地的心脏。因为,那一个个匹夫,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从病毒肆虐的新冠肺炎,到洪魔叫嚣的河南灾情,我们看到了00后的青年并没有垮掉,而是用飞快的脚步,逆行在逃生的人群中。他们用稚嫩的面孔,在洪水阻难面前直面生死,用单薄的身影,书写出中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比父辈们想象的勇敢、坚定和爱国。他们从未堕落,他们正悄悄强壮。

三、命运与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中国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从5000多年文明发展的苦难辉煌中走来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必将从伟大的灾难中汲取磅礴之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深蕴含着守望相助、有难同当、同甘共苦的内涵,而这种内涵也是“中国精神”的核心所在,它不仅体现在我们国家及民族内部,还体现在国际社会层面。去年中国在自身疫情得到稍微缓解之际,即使自身资源还相对短缺,仍义无反顾地对国际社会及疫情严重的众多国家伸出了援手,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担当和风范,深刻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大局观念和理性视野,国内民众也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广阔胸襟。所以我们看到,当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际,冲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专家学者就积极主动请缨,马不停蹄地再度出发,踏进异国他乡与病毒作战,并带去了我们珍贵的抗疫经验、物资和真诚的友善之心。这就是我们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在中国得到传承,更在国际社会发扬光大,让世界再次识了中国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认知了什么才是真正所谓的中国精神之道义。而这次的河南受灾又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我们中国精神的守望相助,在洪水最严重的时候,鸿星尔克等大企业就悄悄捐款、捐物。和进驻中国的国外企业相比,他们赚的钱未必多,名气未必大,但在国家灾难面前,同胞受困之际,他们总是从不炒作且毫不犹豫地站出来。这就是中国企业,这就是中国良心。商业无国界,但企业家有国籍。关键时候,救中国的,只能是中国人自己。诸如此类的灾难,发生在中国的每寸土地上,都会上演这样的泪水和汗水,互助和互救。但正因为这场灾难,发生在中华民族主要起源地的河南,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的河南,中国古代文明煌煌的河南,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的河南,黄河母亲哺育的河南,更多的感动才在这里上演。这片土地上的很多人,从历史到现在,多多少少都和河南紧密相连。所以,在河南这片商业文明有待开掘,农耕文明质朴深厚,至今仍被誉为“中国粮仓”的地方,才激发这么多的爱和善,才书写这么多的赞和歌。救援河南,是救援同胞,救援父老,也是向先人和母体的一次致敬,向传统和厚德的一次回归。

面对突如其来的洪灾,我们从不欢迎,但我们必须一次次致敬中国这片土地,还有她最好的子民,最美的厚德。洪水在慢慢消退,家园在一寸寸修复。中国力量筑牢了救灾的防控防线,中国精神凝聚了抗洪的伟大力量,中国温度温暖了世界。在实践中,中国精神历久弥新,支撑着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始终英勇先进。我们要始终坚守“不忘初心”和“牢记使命”,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滋养和培育“中国精神”,让“中国精神”激励和鼓舞每一代中国人,成为新时代引领中国前进的不竭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9/08/c_11 26466302.htm.

[2]习近平.决胜全国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3]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朱柳晓(1982.01-)女,硕士,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方向。

猜你喜欢
中国精神抗洪
抗洪大堤上的“最美镜头”
如梦令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浅析弘扬中国精神与激发改革创新实践活力
“感动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评析
烈日当空,看小编如何避暑
浅析师范生中国精神培育的路径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