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撒哈拉带走一粒沙

2021-10-25 08:24顾一郎
中学生天地(A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摩洛哥营地马克

文/图 顾一郎

舍夫沙万小城(图:视觉中国)

我对摩洛哥的印象一直停留于三毛和《小王子》。选择去摩洛哥做志愿者,理由很简单——我想在有限的假期时光里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早就听说摩洛哥免签,最适合我这种手头并不宽裕的学生党。趁着考试结束,我在网上搜索各种资料,几经比对,申请了一个支教项目。由于我有不少表演教学经验,在表达了自己对项目的计划和期待后,我顺利取得了offer。就这样,我踏上了陌生的国度。

狼狈的见面

到摩洛哥的第一个“没想到”,是我得知摩洛哥的首都是拉巴特,而不是卡萨布兰卡。在志愿者项目开始前,我“打卡”了一些胜地,从卡萨布兰卡到舍夫沙万,从马拉喀什到菲斯,我或许见到了世界上最深刻的蓝色——舍夫沙万小城,也尝到了迄今为止口感最浓烈、最棒的橙子。原来这个北非国家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荒凉。在一些吃穿方面,和我国西北地区有些相似,时常让我有种走当年丝绸之路的“亲切感”。我在旅途中遇到的男女老少,大多亲和友善,这给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志愿者营地位于梅尔祖卡,地处撒哈拉沙漠中。下飞机后,我找好司机,谈好价钱,驱车向着沙漠驶去。从机场到营地,大概需要四个小时,一路风景变幻莫测,时而恍若置身于《权利的游戏》中的渊凯城,有很多堡垒、角楼;时而经过热闹的小城镇,看到小贩们叫卖着。或许是天气或沙漠的原因,目之所及,全是土黄与琥珀色。

就在即将到达目的地时,我们的四驱汽车不幸陷入了沙漠里。周围除了沙子一无所有,我只得打电话向营地的老师们求助。不一会儿,几位老师开车过来,车上还有几个孩子。大家都穿着最普通的短袖、短裤,唯独最后一位下车的老人穿着摩洛哥的传统服饰——吉拉巴。早就听闻,吉拉巴根据冬夏两季分别使用羊毛和棉布材质制作而成,背后有一个尖尖的帽兜,既可以在夏日抵御太阳的伤害,又能在严寒中防止身体热量流失。老人穿着一身暗绿色的吉拉巴,头戴一顶灰色圆帽,看起来庄重又肃穆。其他老师从车后拿出工具,用绳子将前后两辆车拴在一起。在老人的指挥下,司机脚踩油门,其他人从后面用力推,折腾了近半小时,终于将车“拽”了出来。孩子们扑闪着大眼睛,望着汗流浃背又满脸是沙的我,没想到我以如此狼狈的形象与他们第一次见面。不幸的是,因为刚刚的“事故”,汽车的保险杆整个弯曲了。就在我不知该赔偿司机大哥多少钱时,谁想他毫不在意,笑着说:“Don’t worry,good teacher!”

“你好”“谢谢”“再见”

营地的环境比我想象中要好得多,Wi-Fi、水、电一应俱全,我甚至可以在沙漠里洗澡!这里的老师来自世界各地,有些已经工作,有些和我一样还是大学生。孩子们从七岁到十四岁不等,一个教室里常常挤满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老师们有的教英语,有的教绘画,还有的教舞蹈。这里像极了一个井然有序的青少年宫。而我自然成了孩子们的中文老师。早在出发前,我便计划在这两周教会孩子们使用简单的日常用语,向他们讲述一些耳熟能详的中国故事,同时让他们了解一些和戏剧相关的基础知识。

整个过程中,最大的障碍竟是语言。第一节课,教室内充斥着阿拉伯语、法语、英语、中文等各种各样的声音,以我们十几个人尴尬的微笑结束。无奈之下,我只好向营地负责人求助。他为我叫来一个男孩,男孩见了我便张口说出中文“你好”,着实令我惊喜。这个男孩名叫马克,家里是开饭店的,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外国客人,因此各种语言都学了一些。好在最近马克家里不是很忙,他便充当起我的“助教”。我们从最简单的“你好”“谢谢”“再见”教起,孩子们也教我学习他们的语言。

用快板和越剧征服学生

身为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我自然要向孩子们传授中国的戏曲艺术。记得我第一次拿出快板的时候,孩子们纷纷以为是玩具。大家把它传来传去,没有一个人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我站直身子,清清嗓子:“哎,那同仁堂啊,开的本是老药铺,先生好比这个甩手自在王……”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看着我滔滔不绝地说着咒语般的东西,兴致越来越高,连隔壁班的老师和同学也被吸引了过来。表演结束后,其他外国老师问我这是不是“Chinese rap”。从眼神、手势,再到身段、打法,我逐一向大家介绍这个中国小小乐器的玩法。

几天后,我告诉孩子们快板只是中国戏曲艺术里很小的一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越剧,更是一个美丽的存在。我在前一晚先给大家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第二天,为了镇住场子,我表演了一出《十八相送》。有了前一天的背景说明,大家更能体会出这段唱词中蕴含的情感。我从妆容服饰、布景道具一一讲起,又给大家放了一些优秀的越剧选段,有些孩子因为视频里人物的妆容“难以辨认”,大声指着我说:“是你!”于是,我成功变成了大家口中“来自中国的明星老师”。

此外,我还准备了不少国内的优秀动漫作品,如《大闹天宫》《葫芦兄弟》《天书奇谭》《三个和尚》等。孩子们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有时还会与动画里的人物互动。在看《小蝌蚪找妈妈》时,有些年龄小的孩子还会因为小蝌蚪找错了妈妈,而在屏幕外大喊“不”!

偶尔我们几个老师会一起上课。有一天,我看到沙漠中有一棵孤独的树,直挺挺地立在那里,不由得想到三毛作词的歌曲《橄榄树》。我拉来孩子们的美术老师,给孩子们播放这首充满思念又热烈的歌,随后大家一起在沙漠中画树,颇有一种以自然为师的哲理。

作者在骑骆驼

教室内景

世间的浪漫是共通的

短短两周时间,我和马克成了朋友,他就像我的弟弟一样,还经常邀请我去他家里做客。马克的爸爸告诉我,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摩洛哥旅游,其中撒哈拉沙漠更是必经之地。马克的爸爸打算开一家沙漠帐篷酒店,想要了解中国人的游玩喜好以及预订渠道。我手把手教他注册各大旅游APP,并提供了一些建议,因此获得了马克爸爸赠送的“骆驼体验”。骆驼远比我想象的巨大,但它们非常听话,被牵到我身边时,骆驼的两条前腿很自觉地跪了下来。我在马克爸爸的帮助下坐了上去,拉紧缰绳,我便猛然“拔地而起”,视野也变得开阔起来。沙漠是如此广阔,这一座沙丘后还有另一座沙丘,骑着骆驼穿梭其中,看着太阳慢慢落下地平线,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临行前的最后一晚,营地负责人与孩子们一起为我们几位老师举行了欢送仪式。我们围坐在篝火旁,手舞足蹈,拍着非洲鼓,唱着各自祖国的歌,那一刻仿佛所有的语言都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音乐和舞蹈,以及我们一直拥有却又总是忽略的东西——“看!”营地负责人指向天空,我看到了繁星点点。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原来世间的花草、微风、天空都是免费的。我们沐浴在星河里,陶醉在歌声中,歌唱明天的来临,又祈祷明天永不来临。

回国后整理行李箱时,我意外发现自己的鞋子和袜子上沾满了撒哈拉的沙。我把它们仔细地收集起来,或许真如三毛所言,每想你一次,就会化成一粒撒哈拉的沙吧。

猜你喜欢
摩洛哥营地马克
连通器及其应用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摩洛哥椰枣年创收20亿迪拉姆
“一带一路”文化使者采风摩洛哥
三峡房车营地
马克明篆刻
北非印象·摩洛哥
Asian Insights in Davson Art
板龙很呆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