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内外艺术类院校校外艺术实践实施情况

2021-10-25 17:51冯晨宇
科学与财富 2021年25期
关键词:管理模式

冯晨宇

摘 要:艺术类院校学生的校外艺术实践活动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环节包括:艺术观摩、艺术考查、艺术实践、民间调研、音乐书画采风等活动,是艺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提高艺术类院校艺术实践的管理能力可以有效地将艺术实践的效用最大化。本文旨在探究国内外主流艺术院校的艺术实践管理模式,并结合学分互认机制浅谈校外艺术实践管理模式创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校外艺术实践;管理模式;学分互认

艺术类院校的艺术实践活动经不断地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系。“厚基础,重实践”的办学理念已经逐渐渗透到了国内外各大艺术类院校的教学活动当中。其中,校外艺术实践作为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越来越受到各大艺术类院校和学生的重视。校外艺术实践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水平,是培养具備综合素质艺术人才的重要手段。将艺术实践贯穿于教学环节也可以有效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教育部多次发布文件强调了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以2012年教育部发布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艺术实践与增强国家文化竞争力战略研究》为例,其报告会中明确了高等艺术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校外艺术实践课程体系要越来越科学化、系统化。各艺术院校培养的学生也必须更加符合社会需要。为此,国内各大艺术类高校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依照人才培养要求,制定了不同的校外艺术实践管理模式,但在校外进行实践活动有其自身的复杂性,优化校外艺术实践管理模式,是提升院校艺术实践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1]。

一、国内主要艺术院校校外艺术实践管理模式

目前,国内主流艺术院校的校外艺术实践管理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类。一是校方与企业或政府机关签订合作协议或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每年在固定时间派遣相关专业学生前往企业安排好的实践地点进行艺术实践,这类校外艺术实践的形式多见于音乐类和艺术管理类的学生,其优点是实践环境相对封闭,便于校方统一管理,同时方便校方掌握学生的实践情况,对于后期实践环节的成绩认定工作有较强的指导性。但这一模式的缺点也比较突出,有研究人员指出现阶段国内校企双方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越来越倾向于表面的形式,其教学属性远大于实践属性,对于培养创新型和与社会接轨的实践型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距甚远。

第二类实践形式常见于音乐类、美术类专业学生的“采风”实践活动,是由校方统一组织某专业的学生集体进行校外艺术实践。这类校外艺术实践的时间比较灵活,地点没有限制,但组织形式往往是集中的。其实施形式与第一类校外艺术实践相类似,优点和缺点也与第一类艺术实践大致相同。

第三类实践形式是学生自发申请的校外艺术实践,目前国内主流艺术院校普遍采取了这一方式,如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四川音乐学院都有专门申请校外艺术实践的渠道。以上海戏剧学院为例,其校外艺术实践一般包括校外影视剧创作和拍摄、舞台剧的表演、舞台监督、导演、制作人等一系列和专业学习相关的校外实践。申请时,由教务处、学工部、相关院(系)共同组成校级审批机构,负责审批学生提交的校外艺术实践申请书。参加校外实践的学生应在上一学期自愿提出申请。校级审批机构审阅相关申请材料后,投票决定是否批准学生的实践请示。同时,为了保障专业基础教学质量,原则上不安排一、二年级学生参加校外艺术实践。中、高年级本科生(是指三、四年级学生),依据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允许每人任选一个学期进行校外实践学习和创业实践,所在院(系)可以根据学生返校后提交的艺术实践总结报告和创业实践报告,认定其相应课程的成绩及学分。中央戏剧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和浙江传媒学院的校外艺术实践的管理机制与上海戏剧学院相类似。都是由学生自愿提出申请,经校方审批同意方可进行,其实践成绩或学分由校方认定。这类实践形式的优点是学生的实践内容更加贴近社会,所实践的内容大多是较为前沿的艺术领域,对于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其缺点是所实践的内容复杂性较大,校方在认定其实践成果时无法掌握有效信息,对于实践成绩或学分的认定难度较大。

二、国外主要艺术院校校外艺术实践管理机制

国外艺术院校因其文化背景和院校运行机制的不同与国内主要艺术院校的实践活动管理机制有所不同。英国是全球艺术活动、文化生活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英国的学校普遍高度重视艺术教育,注重整合优势艺术资源确保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且会以各类艺术活动为契机增加学生在课后参与艺术实践的机会。201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英国国家课程框架文件》。文件中体现的英国院校艺术实践教学体系是衔接大中小学各教学阶段的,是相对成熟框架的体系[2]。

总的来说,英国是将艺术教学与艺术实践结合较好的国家,其艺术实践体系不局限于校园,这样反而可以使艺术创作大众化,可以普遍提升全民的美育水平。这一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在德国,主流艺术院校在艺术实践中采取“工作室”模式。该模式源自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即“师带徒”、“双轨制”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能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训练[3]。在工作室环境中,学生在具体真实的任务驱动下,在双重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的创作,从而使学生创作出的作品更有价值,更有社会意义。该模式作为将“产、学、研”结合的较好的管理模式之一,对于提高学生艺术创作的积极性有很强的推进力。

美国的各大艺术院校都十分认同“工作室”模式,认为其在艺术类的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为例,其艺术与人文类学科包含:创意写作、音乐、历史、文化研究、比较文学、哲学、表演研究、宗教研究、西班牙语、英语、美洲原住民研究、语言学、德语、法语与法语国家研究、戏剧艺术、设计、艺术史、美术18个大类。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运用“艺术工作室”的教学实践管理模式将“情景化体验”带入教学研讨中,让学生站在艺术家创作的视角体验艺术作品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在戴维斯分校教授会带学生参观著名艺术家的工作室,这种“情景化体验”的直观教学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并获得教学认知,在“回归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创新性思考氛围里[4]。“工作室”教学模式在美国高校的成功运用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国内很多著名艺术类院校已经引入了该模式,建立了不同的“工作坊”。聘请行业知名专家,基于中国本土资源和特色,将传统教学模式融合到艺术实践中,为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学中运用工作室教学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观而明白地告诉学生什么才是艺术和创作技巧。

三、通过学分互认机制创新艺术实践的管理模式

通过分析国内外一流艺术院校的校外艺术实践管理模式。个人认为,借鉴国外高校普遍采取的学分互认机制可以为目前国内艺术院校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学分互认的底层逻辑是通过协商,制定共同的规则,建立不同的学习机构之间学分互认机制,使学生在不同学习机构之间实现学分的累积、转换,以有效促进学校课程的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5]。前文提到的第三类实践形式由学生自发申请的校外艺术实践,因其实践的内容复杂性较大,校方在认定其实践成果时无法掌握有效信息,对于实践成绩或学分的认定难度较大的问题。如果建立起有效地学分互认机制,由校方和实习方通过协商,共同制定规则,就可以有效地、直观地掌握实践过程,也可以保障校外艺术实践合理合规的运行,在成绩认定上也会减少争议,可谓一举多得。

实行学分互认机制不但可以优化校外艺术实践的管理模式,对于提高国内外艺术院校之间的校际交流合作也大有裨益。各大高校普遍实施学分互认机制对于“加强高校间的交流合作,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节约人才培养成本,优化经济资源的运用效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产出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将学分互认机制运用到校外艺术实践中可以优化其管理流程,对于校外艺术实践的管理模式的创新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 陈磊.校外艺术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研究[J].大众文艺,2015(15):253.

[2] 刘涛.多方参与形成美育互动圈[J].中小学德育,2019(11):78.

[3] 许爱军,蒋新革.“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与概念辨析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1):21-25.

[4]张瑞香.艺术工作室教学模式在美国高校的运用实践——以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为例[J].美与时代(上),2020(06):120-122.

[5] 闫文军.高校学分互认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1. 39(03): 第29-34页.

猜你喜欢
管理模式
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与管理模式探究
现代企业经济的管理模式的规范化解析
新时期流动党员管理的难题与对策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浅谈水资源的区划与管理
残疾人高等教育外聘教师管理模式初探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