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新媒体转型策略探究

2021-10-27 14:59葛梦园
传媒 2021年19期
关键词:都市报

葛梦园

摘要:作为国内率先试水新媒体的纸媒,《成都商报》积极打造新媒体矩阵,在坚守“新闻中心”阵地的同时开展跨界跨行业营销以反哺“新闻”母体,以“原创+调查+评论”模式强化自身在行业内和受众群的专业形象,以“融媒体—全媒体—智媒体”发展路径为策略,实现了跨行业跨领域市场链、信息链、形态链延伸,走出了一条值得同行借鉴的新媒体转型之路。

关键词:都市报 新媒体转型 红星新闻

《成都商报》于1994年创办,1999年成都商报社控股的成都博瑞投资公司上市,号称“中国报业第一股”,曾在中国都市报广告收入中排名第一。但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和报业的衰落,《成都商报》跟其他兄弟报纸境遇相似,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面对挑战,《成都商报》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多管齐下,成功破解困境,成为国内报业转型的典范,其新媒体转型道路具有借鉴意义。

一、从“融媒体”到“智媒体”:以媒体矩阵“组团”抢占市场流量

2004年,《成都商报》在传统纸媒的框架内试水“报纸+杂志”模式,先后创刊《先锋·居周刊》《明日!快1周》,实现报纸和杂志受众的整合。2010年,《成都商报》率先创建新媒体实验室,促进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先后开发了微博(微信)群、客户端、码上控、拍拍动等新媒体产品,发力线上媒体和社群传播领域,实现线上线下的联动。2017年,在短视频“井喷”迸发之际,《成都商报》创建“1视频”,打造了“图文+短视频”两大阵地。

《成都商报》的发展策略围绕两条主线,其关键在于以“开放、分享、共赢”为抓手,以“M+战略”为中心,扩充媒体矩阵,构建开放媒体平台。一方面,《成都商报》联合全国、全川的官方主流新媒体,形成强大的新媒体专业矩阵;另一方面,报纸吸纳四川具有影响力和活力的自媒体入驻自建新媒体平台,抱团发展培育生机勃勃的自媒體传播市场。

具体策略包括:一是抢先完成纸媒—新媒体的内容迁移,强化线上+线下联动,以纸媒稳住既有受众,以新媒体迎合当下青年群体和商务人群碎片阅读和信息快速流动的需求,实现受众群的全年龄段覆盖;二是构建自有互联网综合门户,打造综合搜索引擎,“占领”全川PC端平台;三是以“刚需”为重心,先后打造了“四川名医”(下有成都商报四川名医、四川名医健康大讲堂、四川名医糖友家三个子品牌)、“谈资”(下有谈资有营养、谈资看好戏、成都Bigbang三个子内容)、“成都多动阵”(包括体育赛事、体育产业、体育设施)、“成都出发”(旅游)、“成都儿童团”(亲子学游)等平台,形成覆盖房地产、汽车、家居、健康、教育、旅游、电子商务、体育等数十行业的信息集散集团,并不断进行内容细分,引流重点目标人群,以夯实垂直领域;四是构筑电商集团式矩阵,建立全川最大的行业跨界营销整合平台,推出买购网、成都优品,专注网购市场;五是打造生活服务平台,以火锅baba、爱上钓鱼、时尚牙尖帮等构筑日常服务集群。

在打造信息商业集群的基础上,《成都商报》更聚焦新闻核心领域。2020年11月24日,红星新闻网改版上线,持续深耕移动互联网传播,其微信公众号“爱看头条”入驻今日头条、搜狐、网易、腾讯等九大平台。此外,《成都商报》还以技术创新搭建了具备自动采集、可视化编辑、一键分发、支持多功能组件等功能的智慧型操作系统,定制开发AI播报和智能信息发布系统,继续加码“1+N”新媒体矩阵,即一个智能网络媒体平台和N个特色新媒体矩阵,着力打造“智能+智慧”传媒矩阵创新传播体系,进一步实现从“融媒体”到“智媒体”的转型升级。

二、坚守“新闻”中心阵地“原创+调查+评论”的三轮驱动

《成都商报》时任执行总编辑蒋泉洪认为,为控制成本而大力压缩内容生产团队、甚至裁撤深度报道部、调查部、评论部等是短视行为,在信息过载的背景下,有深度、有温度、有锐度的新闻内容不仅需要而且稀缺。因此,《成都商报》坚守“新闻中心”的核心地位,精心打造了“红星新闻”和“每日经济新闻”两块招牌,竭力做大做强“新闻”基础。其中,综合类新闻产品“红星新闻”是“王牌利器”。

“红星新闻”一方面依托自己的“两微一端”强化品牌形象,另一方面进驻今日头条、搜狐、腾讯企鹅号等第三方资讯平台,拓展品牌影响。从定位来看,“红星新闻”意图成为真相和思想的汇集地,重在追求影响力,不追求经济上的回报,也不作创收和广告上的考虑。它集中了成都商报评论部新闻中心的记者,并计划吸纳100人以内,在全国主要城市布点,建立起全国性的新闻阵营。现已完成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长春、哈尔滨、兰州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信息网络布控。在内容生产上,“红星新闻”以“原创+深度调查+时政评论”模式为主,主攻国内国际突发新闻,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功能;同时加强评论,成为思想的舆论阵地。在“移动优先”战略下,“红星新闻”建立了“频道化管理、栏目化运作”的运营模式,实现生产能力、用户数量、品牌影响力的全面提升,极大地提高了原创能力。

依靠上述措施,“红星新闻”在原创和深度调查的基础上,实现了全网“聚智”,进一步加深了自身与受众的互动,调动了用户参与内容生产的热情,扩大了媒体矩阵的覆盖广度。至此,红星新闻完善了自身“原创+调查+评论”的信息传播和反馈闭环,在坚持新闻“中心”地位的基础上,打造了新闻采、发、评的三轮驱动模型。

三、从纸媒到“AI主播”:构建“文字+视听”两翼齐飞的信息共振体系

作为一家脱胎于四川区域纸媒基础上的传媒集团,成都商报从全力冲向新媒体,再到跨越式进阶智媒体行列,正如其对自身的定位“一年成势,两年成型,三年成事”。

从起初的多路径媒体布局,打造分类信息拼图开始,《成都商报》就在发力新闻传播的同时,打造了YOU成都、成都出发、四川名医、谈资、成都儿童团、买购网、成都优品、火锅baba、爱上钓鱼、时尚牙尖帮等针对成都和川内民众生活需要的全向需求信息供给网络,媒体矩阵涵盖了吃、穿、住、用、行、娱、学、医、购九大刚需。可以说,《成都商报》的融媒体转型正是基于在对民众生活信息的全方位满足的基础之上,并以此迅速组建了旗下分类信息矩阵,完成了第一步市场信息流量的争夺,奠定了自身多元一体的信息生态系统。

随着《成都商报》的全媒体信息矩阵的不断壮大,红星新闻也开始了自身的战略升级,从以往的聚焦“成都故事”,立足川内区域的发展思路,转变为“立足四川、国内半径、全球视野”的战略规划。在2019年3月的改版之后,红星新闻网已经轻装简行,成为专注深耕新闻单一内容的新闻传播平台。今天,打开红星新闻网,映入眼帘的是由成都头条、爱看视频、图说成都、民生成都组成的内容方阵和以“蓉妮播头条”“头条出击”“头条智造”三个智能供给内容频道。在“智能+智慧”的信息智能生产推送基础上,同时实现了AI播报(蓉妮播头条)。在加速建设“红星云”,布局“智能+智慧”内容生产和供应链的同时,红星新闻提高了视频化内容的建设和供应。2019年底,红星新闻在适应新技术条件下新闻视频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成立了视频与视觉中心,致力于提升视频的产量、质量、流量。通过向智媒体的升级,红星新闻已经实现了全网内容智能打捞、智能生产和智能分发,完成了“文字+视音频”一体两翼的信息共振体系建设。

四、结语

《成都商报》的成功来自于多个维度的联动和聚能。一是以九大生活刚需信息供给打造信息矩阵,通过商业化手段实现集团成长,再以雄厚的资本反哺“新闻”主业。二是在各个分类信息平台壮大之后,实现与新闻主业的分离,强化新闻的专业化深耕。在此过程中,实现了从“全媒体”到“智媒体”的跨越发展,建立了“文字+视听”双路供给的信息供给模式。

作者系河南大学民生学院传媒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胡彦迪.传统报业发展新媒体的实践与探索——以“红星新闻”为例[J].传媒,2018(11).

[2]章夫.都市类媒体如何在全国两会报道中“顶天立地”——成都商报持续发力的探索与思考[J].新闻战线,2019(07).

【编辑:孙莹】

猜你喜欢
都市报
都市报的微博运营探析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绍兴晚报》:以新闻信息有效供给助力报业转型升级
媒体融合的南都路径与特质
解读省级都市报新闻客户端的差异化战略
都市报气象新闻的差异化竞争
语文不好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都市报舆论监督的新探索
都市报读者调查与发展对策
喻华峰:《南方都市报》总经理二审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