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岭南火针点刺百会穴治疗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

2021-10-29 02:21李少娟李丽霞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20期
关键词:百会穴火针主观性

李少娟,李丽霞

慢性主观性头晕是一种神经内科及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有研究显示,慢性主观性头晕临床特征为慢性非旋转性头晕或主观不稳感、运动刺激的高敏感性、精细视觉任务的不耐受性,客观检查无明显前庭功能障碍[1]。相关研究显示,一般人群头晕、眩晕发生率为20%~30%[2]。王玉龙[3]研究分析神经内科老年眩晕病人病因显示,慢性主观性头晕占35.0%,占门诊头晕或眩晕就诊人数的10.6%[4]。目前认为慢性主观性头晕分为3种类型:心因性(病人无前庭疾病史,心理因素是引起头晕的主要原因)、耳源性(病人无焦虑障碍病史,神经耳科疾病促进焦虑障碍疾病发生)和交互性(出现任何头晕症状前,病人有焦虑障碍病史或存在焦虑易感性,神经耳科疾病导致头晕后焦虑症状加重)。因此,焦虑是慢性主观性头晕的核心内容,头晕与焦虑常同时存在,严重影响病人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陈胜茹等[5]研究认为,本质上慢性主观性头晕多数是前庭功能障碍和精神性因素交互作用导致的一种病态性代偿症候。目前,慢性主观性头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前庭和平衡康复治疗(包括凝视稳定、习服、平衡和步态练习)、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多采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主要包括盐酸氟西汀、盐酸舍曲林等,均是焦虑障碍的一线治疗药物。上述方法可改善病人头晕及焦虑症状,但病人经济负担重,且远期疗效差,治疗过程中易出现毒副作用被迫停药治疗。因此,寻找新的有效治疗方法降低病人的经济负担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针灸作为一种中医学传统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得到了人们广泛接受。本研究观察针刺结合岭南火针点刺百会穴治疗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0月广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脑病科门诊及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60例慢性主观性头晕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42~79(56.13±3.25)岁;病程5~36(21.23±6.35)个月。观察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41~78(55.21±4.23)岁;病程3~35(22.04±6.57)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病人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2.1.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慢性主观性头晕的诊断标准[6-7]。①持续性非旋转性头晕:持续(≥3个月)感到非旋转性头晕,可能包括1种或几种以下症状,头昏;头重脚轻感;经常感觉不稳,其他人感觉症状不明显;感觉“头内部”旋转,对周围可见物体的运动无任何感知;感觉地板从下往上移动;感觉自身与所处环境分离。②持续性运动刺激敏感:持续(≥3个月)对自身运动高度敏感(无方向特异性)或对环境中物体移动高度敏感。③视觉性眩晕:复杂视觉刺激环境中(如杂货店)或完成精细的视觉任务(如操作电脑)症状加重。④既往病史:包括可能有真性眩晕或共济失调发作,好转后症状转变为①②③所述。⑤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除外神经耳科学重要部位的解剖病变。⑥平衡功能检查:平衡功能检查结果在参考范围内或未发现有诊断意义的结果。

1.2.1.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针灸治疗学》[8]中“眩晕”诊断及分型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慢性主观性头晕的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医、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为肝阳上亢型、痰湿中组型、瘀血阻窍型、气血亏虚型、肾精不足型[8]。

1.2.3 排除标准 伴有影响慢性主观性头晕的其他系统疾病(如心脏病等);无法完成量表评定;合并严重疾病、精神病及恶性肿瘤病人。

1.2.4 剔除及脱落标准 依从性差,无法配合治疗或主动退出研究;治疗时间<总疗程2/3时间;治疗过程出现危重病情等不良反应或变化。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口服盐酸舍曲林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80141,规格:每片50 mg),每日1次,每次50 mg。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传统辨证选穴结合岭南火针点刺百会穴治疗。辨证选穴:根据《针灸治疗学》[8]进行辨证分型和针刺治疗。取穴方法,①实证:主穴,百会、风池、太冲、内关、丰隆;加减,肝阳上亢配行间、率谷;痰湿中阻配中脘、阴陵泉;瘀血阻窍配膈俞、阿是穴。②虚证:主穴,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加减,气血亏虚配脾俞、气海;肾精不足配悬钟、太溪。具体操作:由同一位专业针灸医师负责进行针刺及火针治疗,首先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取一次性医用针灸针(品牌:佳健,无锡佳健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次型号:184644,规格:0.3 mm×40 mm,0.3 mm×25 mm),按照穴位取直刺或斜刺;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嘱病人闭目养神。30 min后出针,再次常规消毒百会穴后涂一薄层薄打万花油,开始火针点刺治疗,左手持点燃的酒精灯,右手持细火针(贺氏火针,规格:0.50 mm×40 mm),靠近百会穴附近,针尖和针身在外焰烧至发白,快速频繁浅刺3~5次,点刺深度0.05~0.10寸,共针刺3下;针刺及火针均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疗程间隔2 d。

1.4 观察指标

1.4.1 眩晕程度 所有病人治疗前后采用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进行评定,分别记录总分、功能、情感和躯体评分,共25题,肯定计4分,有时计2分,否定计0分,总分100分。

1.4.2 安全性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观察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变化。

1.5 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根据《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并结合临床制定,治愈:DHI总分<30分;显效:30~<70分;有效:70~<95分;无效:DHI总分≥95分。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DH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DHI总分及功能、情感和躯体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HI总分及功能、情感和躯体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DHI总分及功能、情感和躯体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DHI评分比较(±s) 单位:分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33%和73.33%,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3 安全性指标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或变化。

3 讨 论

慢性主观性头晕基本特点是持续性非特异性头晕,临床表现为一种模糊感觉,包括慢性头晕、头部紧箍感、地板上升和下降感。王仙伟等[10]研究显示,慢性主观性头晕病人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病人病程与焦虑抑郁情绪相关。故慢性主观性头晕病人除了头晕、目眩等表现之外,多伴随郁郁寡欢、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心慌心悸等精神心理症状。慢性主观性头晕症状繁多且复杂,不能归属于中医学的单一疾病。因此,根据该病病因病机及相关临床症状,多数归属于中医学“头眩”“眩晕”“郁证”等疾病范畴,本病病位在脑,与肝、脾、肾等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肝郁”“形神失和,元神失控”[10-11]。因本病病程长,久病必虚,故病性以虚者居多,总以肝肾亏虚为本。针灸疗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等功效,治疗该类疾病具有独特优势[12-14]。火针,将古代“九针”结合灸法,即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内,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灵枢·官针》记载:“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火”是火针疗法最具鲜明的独特性,火针可直接快速地将“热”送达治疗部位,达到“温”“通”“补”“消”“清”等目的[15]。火针疗法,借“火”之力通经活络,集针之法激发经气,取灸之温阳驱散湿寒;通过借火助阳、温通经络、开门驱邪、以热引热等机制发挥作用[16-17],在神经系统、皮肤等多种疾患中均取得较好的疗效[17-20]。

本研究在常规口服盐酸舍曲林片基础上联合中医传统辨证选穴针刺及岭南火针点刺百会穴治疗慢性主观性头晕。穴位主要选用百会、风池、太冲、内关、丰隆、肝俞、肾俞、足三里。慢性主观性头晕病位在脑,与肝、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灵枢·海论》记载:“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脑“其盖”即为百会穴。王冰注释:“百会穴也,在顶中央旋毛中陷容指,督脉、足太阳脉之交会”。百会穴位居巅顶正中,为“髓海”之“上输穴”。《会元针灸学》记载:“百会者,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故名百会。”治疗特点为“能上能下,能开能阖,能补能泻”,具有振奋阳气、补脑益髓、升清降浊之功效,是治疗头痛眩晕的要穴[21]。风池穴最早出自《灵枢·热病》。《通玄指要赋》记载:“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风池是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具有醒脑开窍、清利头目、定眩止晕的功效,为治疗眩晕重要的穴位。太冲属足厥阴肝经,为肝之输穴、原穴。太,大也;冲,指冲射之状;为肝经之原,为冲脉之支别处,肝主藏血,冲为血海,肝与冲脉。气脉相应合而盛大,故名太冲。《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取太冲穴,平肝息风、滋补肝肾。内关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既可宽胸理气,和中止呕,又与太冲同名经相配,加强平肝止眩之效。丰隆属足阳明胃经络穴。丰,丰满;隆,隆盛;胃经谷气隆盛,至此处丰满溢出于大络,且该处肌肉丰满而隆起,故称“丰隆”,具有健脾除湿、化痰定眩的功效。肝俞、肾俞分别为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的背俞穴。《针灸大成·卷之四》记载:“阴厥头晕及头目昏沉,大敦二穴,肝俞二穴,百会一穴”。针刺二穴,可调补肝肾、益精填髓。足三里为胃经合穴、下合穴,阳明亦属土,故本穴为土中之真土,具有强壮脏腑、补气养血、疏通经络、充髓止晕之功效。《灵枢·五邪》记载:“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33%和73.33%,P<0.05)。治疗后,两组DHI总分及功能、情感和躯体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DHI总分及功能、情感和躯体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结合毫火针点刺百会穴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但针刺治疗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作用机制及相关作用方式尚未明确,今后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百会穴火针主观性
火针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火针联合西药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抗病毒药物联合火针与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的疗效分析
火针疗法联合甲硝唑治疗玫瑰痤疮疗效观察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百会穴:养胃降压就找它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点穴祛疾:头痛(头顶)
一穴解决“路怒症”
花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