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医者仁心 礼赞平凡英雄
——中宣部、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2021 年“最美医生”先进事迹

2021-10-29 04:29文图中国医药导报主笔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27期
关键词:援疆新冠医疗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 主笔 潘 锋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8 月19 日第四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闪亮的名字——2021 最美医生》发布仪式,邢锦辉、吴安华、邱玲、汪四花、张颖、张忠德、赵扬玉、顾玉东、童朝晖、路生梅等10 名个人被授予“最美医生”称号,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团队被授予“最美团队”称号。最美医生和最美团队牢记初心使命、坚守工作岗位、精炼医技医德,用实际行动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在党的领导下卫生健康事业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根本立场,反映了一代代医疗卫生工作者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以“医者仁心”书写护佑生命的动人篇章。

冲锋在抗疫最前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主任医师从事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临床救治与科研工作30 多年,多次参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中童朝晖被网友誉为“重症八仙”之一。

童朝晖在湖北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病房内工作

童朝晖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2020 年1 月18 日抵达武汉,参与和指导了武汉市及周边城市20 多家医院数千人次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一次去黄冈市大别山医疗中心巡查,上午10 点进入隔离病房,诊治了60 多例重症危重症患者,一直到下午6 点才走出病房。在武汉期间除了每天深入临床一线外,童朝晖还及时总结新冠肺炎的临床特点和救治经验,参与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的制定与修订,为中央指导组准确研判疫情形势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临床工作中童朝晖发现患者核酸检测阳性率低,出现假阴性的问题会影响到及时诊疗,按照肺炎诊疗常规童朝晖提出的“临床诊断”建议被中央指导组采纳,使大量患者得到及时收治,实现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武汉抗疫结束后童朝晖又辗转哈尔滨、吉林、北京、青岛、石家庄、通化等地区,连续“战”疫250多天,行程超过15 000 千米,成功救治了大量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一名医生应有的担当。童朝晖说,“医生这个职业就是见了病人就要救,作为党员,国家有需要就必须冲锋在前!”

“我的职责就是要帮助一线医务人员建起‘安全防护墙’,必须确保医护人员百分之百地掌握防控知识,才能让他们上战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名誉主任吴安华主任医师说。

自2020 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吴安华的足迹遍至湖南、湖北、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河南、江苏等地指导疫情防控,累计奋战133 天,为人民群众和一线医护人员筑牢感控“防火墙”。吴安华是湖南支援武汉的第一位医务人员,在武汉奋战72 天,为120 多支医疗队近15 000 名医务人员开展了感控培训,为创造全国支援湖北医疗队员42 000 多人无一人感染的中国奇迹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他牵头并参与起草了4 项新冠肺炎疫情综合防控指南(国家标准)和1 项专家共识。吴安华从事医院感染控制工作35 年,为国家培养了2 万多名专业技术人才。

吴安华说,“生命至上,人民至上,这是我的初心。作为一名感控医师,必须坚持预防第一,救死扶伤。”

吴安华教授表示,“我十分珍惜这份荣誉,因为我是一名感控医师,我理解这更多的是对感控医师的褒奖。三十多年以来有很多医师无私奉献,辛勤奋斗在感染控制岗位,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预防感染,保障医患安全,尤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将一如既往,甘于奉献,救死扶伤,为人民健康尽心尽力。”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张忠德主任中医师深耕中医呼吸疾病、急诊重症救治工作33 年。2003 年张忠德在救治非典患者时不幸被感染,痊愈后继续奋战在临床一线。2020 年1 月24 日除夕,张忠德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副组长奔赴湖北武汉,后担任国家援助湖北第二支中医医疗队队长,在武汉奋战的73 天里他带领由广东、北京组成的医疗队成建制接管5 个病区,共收治348 例患者,其中重症及危重症患者达191 例。他带领医疗队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诊治轻型和普通型患者,运用中西医协同作战救治危重症及重症患者,攻关科研难点,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战疫的阶段性成果。医疗队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坚持中西医协同作战,综合运用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注射剂以及中医外治法和特色疗法等,有效改善患者发烧、咳嗽、气喘、乏力、失眠焦虑等症状,将“1+1>2”的优势发挥到最大,中医参与率达到100%,提高了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张忠德7 次逆行出征,根据“三药三方”及其他中成药的使用原则,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来进行治疗,将中医智慧带到了多个疫情传播的“风暴眼”。2021 年1 月12 日,张忠德奔赴河北邢台市第二医院开展工作,负责所有病人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期间多次到南宫市、隆尧县等市县支援疫情防控工作、开展病例会诊,巡查、督导多家医院发热门诊、社区隔离点的院感防护情况。2021 年3 月31 日,张忠德奔赴云南瑞丽参加当地的疫情防控工作。2021 年5 月16 日,张忠德驰援辽宁营口,支援当地的疫情防控工作。先后转战辽宁省营口市、沈阳市、鞍山市、大连市四地,深入医疗机构、集中隔离点、管控社区、核酸采样点、中药煎煮配送点等地指导疫情防控工作。2021 年5 月29 日,张忠德先后深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中山市、清远市、佛山市、深圳市指导中医药救治工作。2021 年7 月7 日,张忠德再次驰援云南瑞丽。2021 年7 月28 日,张忠德从瑞丽直接转移战场奔赴江苏南京支援疫情防控救治工作。

张忠德表示,多轮疫情让救治团队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防、治、康一体化的“广东方案”“云南方案”等,如在预防方面中医药和社区防控等将关口前移,对密切接触者都使用中医药治疗;在治疗、康复的过程中,中西医融合得比较好,达到效果的最大化。张忠德说:“我们在与新冠病毒搏斗的过程中,防控、救治、康复的一系列‘中国方案’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效果。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中西医的融合越来越好,融合度越来越高,大家互相支持和信任,效果越来越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医生,病人在哪里我的战场就在哪里。”

与病毒赛跑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张颖主任医师从事疾病防控工作近30 年,多次参与传染病现场处置。2020 年1 月21 日,“天津动车客车段聚集性发病”事件标志着天津市新冠肺炎疫情战正式打响,张颖带领11 名队员在大年二十九深夜深入一线调查,24 小时坚守岗位,张颖等迅速找到了感染来源和主要传播方式并据此提出了管控主要交通路口及暴露人员排查和隔离的措施,为及时有效遏制疫情蔓延做出了贡献。

张颖说:“如果说临床医学是减少存量、治愈感染者,那么疾控工作就是查找来源、及时消杀、排查密接,在抽丝剥茧中与病毒赛跑,尽一切努力减少感染增量。这一增一减,形成了有效应对疫情的两把利剑。”

2020 年2 月初,天津宝坻区百货大楼出现聚集性疫情并呈现暴发性增长态势,张颖和她的团队紧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从宝坻区前3 个病例发病时的情况看,似乎找不到任何流行病学上的关联性,调查一度陷入僵局。但张颖并没有气馁,流调中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一边扩大流调范围,一边串联前期掌握的情况,在大数据帮助下统筹分析,终于在抽丝剥茧中建立起了流行病学联系,形成了第4 例确诊病例在外地感染回天津后发病,造成宝坻区百货大楼内病毒传播的扎实结论,为后续宝坻区“万人大排查”提供了重要参考。张颖也因讲解宝坻区百货大楼聚集性疫情“教科书式”的溯源过程而意外走红,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天津福尔摩斯”。

张颖表示:“我们特别喜欢把这些个案的病例叫做珠子,传播链就是那根线,我们经常说的要抽丝拨茧就是要把这根线理出来,然后把这些个珠子串起来,根据流行病学的联系来判定疫情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只是整个疾控团队中的一员,这些工作都体现出的是集体智慧。相比较‘福尔摩斯’我更喜欢听到大家说 ‘疾控人,好样的’!”

张颖说:“回顾一年多来的抗疫工作,桩桩件件清晰得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我当选2021 年‘最美医生’,是褒奖更是鞭策,荣誉并不属于我个人。我只是疾控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员。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疾控人白衣为甲,在与病毒的一次次对决中冲锋在前、大爱逆行;还有其他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作为疾控工作者我们将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中继续作出自己的新贡献。”

雪域高原建成国际标准实验室

2015 年7 月底,中共中央组织部启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这个事儿我得去,高原需要我,我就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我是科室副主任,有责任在这项工作的起始阶段做好调研、做好整体规划。”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副主任邱玲研究员说,邱玲主动报名,怀着满腔热血和责任奔赴拉萨。

援藏期间,邱玲带领的团队填补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三个空白:通过了西藏自治区第一家“基因扩增检测实验室”的验收。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临检中心和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的支持下,推动建立了西藏自治区临床检验中心,为管理和控制西藏全自治区医疗机构的检验质量奠定了基础。构建了质量体系,经过3 年多的努力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通过ISO15189 医学实验室认可,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符合国际标准的临床实验室。

ISO15189 是国际通行的有效管理医学实验室质量和技术手段,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西藏自治区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多的先进医学检测设备引进到西藏各级医院实验室,但由于当地实验室整体质量管理和控制水平相对较为落后,检验结果准确性并不理想。ISO15189 认证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要在西藏当时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基础上通过评审难度非常大,必须有一批“不走”的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专家倾注3~5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有希望申请成功。“尽全力,但不急功近利,离开时不一定开花结果,但坚信我们埋下的种子已经扎根发芽”。邱玲说。

通过系列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知识开始逐渐得到普及,提升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的理念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越来越浓厚,检验员们发自内心地渴望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实验室。经过3 年多努力,在援藏团队和医院检验科领导与员工的精心筹备下,检验科构建完成了453 份受控文件和248 种受控记录表格的完整质量体系且运行良好。2018 年11 月7 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通过了ISO15189 的评审。“我们终于做到了,这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符合国际标准的医学实验室!”邱玲激动地说。

邱玲曾3 次牵头组织在西藏开展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为西藏自治区培训了600 余名检验人员,其中147 人获得国家认可的ISO15189 内审员证,这是西藏自治区临床检验学科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取得国家级培训成效。援藏期满后邱玲又5 次返藏,组织各类讲座培训,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入藏授课,为提升西藏临床检验水平不断努力着。时至今日虽然离开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已近6 年,邱玲仍没有丝毫忘记高原上的情谊,继续为“大病不出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邱玲通过微信、电话为西藏当地同行答疑解惑,联系各个学会、协会为西藏学员创造更多的学习进修机会,推荐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同仁参与到多中心课题合作中……在邱玲心中援藏之路没有终点。

离开西藏前一个月,带着对西藏人民深情邱玲主动为西藏患者献血并在微信朋友圈中动情地说,“在我们即将离开时,也许还可以为我们的亲人献上我们的热血。”邱玲就是这样一位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奋斗意志、坚定恒心韧劲,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新时代医务工作者,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

勇攀医学高峰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主任顾玉东主任医师一生与手打交道,数十年来用精湛的医术让无数患者重获希望。在被外科医生视为“禁区”的臂丛神经研究领域,顾玉东院士攻克了一道道医学难题,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带领我国手外科领域领跑世界。顾玉东院士用一颗赤子之心、六十载励学修术和几千张手写病例卡,追求着每个手术的“零”失败率。

“听党的话,学白求恩,做好医生。”这是顾玉东院士最常说的话,也是顾玉东院士对自己一辈子做人做事的总结。

从医60 年顾玉东院士坚守“党需要你到哪儿,你就应该到哪儿”的信念,服从国家需求,从零起步投身手外科,带领着华山医院手外科团队通过数十年的努力与奋斗,保持了专业技术水平始终在国内居领先地位,领跑世界,改变了大量患者的命运。顾玉东院士屡屡创造世界第一:他是国际上用“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第一人;他首创的“第二套供血系统”将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手术成功率提升到100%;他突破医学禁区,用伤者健侧的颈7 神经来修复瘫痪的手臂获得成功……在全臂丛神经损伤治疗领域、在四肢外伤皮肤缺损皮瓣修复领域、在手指缺损游离足趾移植修复领域,他做出了大量原创性创新工作。

顾玉东院士说,“医生要有感恩之心、责任之心、进取之心、博爱之心,不断精进业务技术,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主任赵扬玉主任医师我国产科领域知名专家,擅长高危妊娠、疑难重症诊治、疑难手术操作和胎儿镜宫内治疗。多年来赵扬玉一直保持24 小时电话畅通,接到急救电话随叫随到,她坚守妇产科医教研30 余年,拼尽全力救治了大量疑难危重孕产妇,守护了母婴健康平安。

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逐渐放开,高龄孕妇、有剖宫产史的孕妇数量逐年增加,胎盘植入也从以前不太常见的罕见病逐渐变成了综合医院产科的常见病。胎盘植入中最凶险的是穿透型植入,尤其是孕期超声未明确诊断的孕妇在剖宫产术中开腹后才发现胎盘血管怒张并穿出子宫表面,这种情况常常将产妇逼入绝境。凶险性胎盘植入的产妇存在两个令医生十分棘手的问题,一是子宫切除率平均高达70%,二是致命性子宫出血发生概率超过90%。如何做到在孕期尽早筛查、尽早诊断凶险性胎盘植入,及时将患者转诊至具有较高救治水平的医院,降低产妇的风险,是作为国家“十三五”重点专项首席专家赵扬玉一直思考的问题。

“凶险性胎盘植入不可怕,关键在于分层管理,要对剖宫产后凶险性胎盘植入做系统性凶险等级评分。针对既往剖宫产史再次妊娠的群体在妊娠早期,在门诊就要给予更多关注。”赵扬玉说。

从2013 年开始赵扬玉带领妇产科临床和科研团队迎难而上,刻苦钻研,针对凶险性胎盘植入这类疾病开展了长达5 年的全方位研究。赵扬玉和她的团队一方面在实践中总结临床经验,提高手术技巧,在传统止血技术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子宫下段前后缩窄加血管纵横阻断缝合术,并进一步发展了“九部手术法“以及宫颈提拉式缝合止血技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子宫保留率并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另一方面,赵扬玉指导妇产科超声医生对有胎盘植入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详细超声评估,结合孕期超声特点、术中胎盘植入严重程度及出血量,摸索出了一套利用超声指标预测胎盘植入严重程度的评分方法。目前,由赵扬玉首创的胎盘植入超声预测评分标准已在国内20 多家医院得到推广使用,帮助基层医生们提高了对这一疾病的认识水平,促进了胎盘植入性疾病患者的规范化诊治。

作为北京市危重孕产妇转诊救治中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每天都有高危孕产妇从全国各地转诊而来,接诊和救治的危重孕产妇数量连续多年居于北京市首位。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2020 年春节前夕赵扬玉退掉了订好的准备回老家过年的机票,一直坚守在医院岗位上。2020 年1 月23 日武汉封城,北京市随即发布确保孕产妇安全的最新要求。按照医院的周密部署,在多个职能部门的配合下赵扬玉带领产科团队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疫情期间接诊流程梳理、产科门诊和病房空间重构等工作,将发热疑似孕妇或外地来京正处在隔离期的孕妇与普通孕产妇隔离开,防止了交叉感染,减少了院内感染风险,保证了孕产妇、新生儿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做基层百姓的健康“守门人”

湖北省黄梅县孔垄镇邢圩村卫生室乡村医生邢锦辉扎根基层30 年,誉为百姓健康的“守门人”。邢锦辉关爱贫困家庭,从第一天当乡村医生起她就有个执着信念,让困难群众能看得起病。从医25 年来她对孤寡老人、丧偶、残疾等农村特困病人一律实行免费治疗,对孕妇实行孕期免费检查,对一时无钱或带钱不足的患者可先取药治病,下次来诊时再还欠款。2009 年7 月,邢锦辉实现自己一个更大的夙愿,筹款20 万元捐助地处偏远山区的柳林乡卫生院修建了门诊大楼,改善了当地农村的医疗条件。

邢锦辉的足迹遍布邢圩村的山山水水。她耐心细致询问每位患者的病情,聊病史,了解家庭状况,做到心理抚慰解心结,对症下药除病疾;她分门别类为近20 年来的每一个就诊者建立病历档案,为的是更准确地判断病情,更好地优化治疗方案,减少患者治疗时间和负担。白天村在卫生室坐诊,晚上微信问诊是邢锦辉的工作常态。邢圩村卫生室看病便宜且效果好,在黄梅孔垄、蔡山等乡镇一带出了名,不仅本村2000 多人“小病不出村”,附近乡村村民、社区居民和企业务工人员也纷纷上门求医。

“我们是健康‘守门人’,应该守护好百姓的第一道健康防线。”邢锦辉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邢锦辉每天早出晚归为村民监测体温,宣传防控知识,守护村民健康。行医即是行善,邢锦辉30 多年扎根基层,坚守医者初心,默默奉献,以最朴素的情怀,用“细心、热心、真心”的服务当好村民健康“守门人”。

地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台江县有17 万人口,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16 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与台江县人民医院结成对口帮扶,台江县人民医院成为浙大二院台江分院,浙大二院主任护师汪四花被委以重任担任台江分院院长。2016年9 月,汪四花怀揣医务工作者最朴实的情感来到台江县,扎根贵州大山5 年,因地制宜,精准帮扶。汪四花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近40 年,她借鉴浙大二院的成功经验制定和改进了300 多项台江县医院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推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为内容的“6S”管理理念,倡导“患者和服务对象至上”的服务理念,不到半年时间显著改善了医院的整体面貌。

为尽快提升台江县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她积极寻求浙江大学、浙大二院的支持,陆续在在台江县医院创建了消化内镜中心、核磁共振室、心血管介入中心,新建了泌尿外科、中医康复科,搭建了黔东南州第一个远程会诊中心、eICU 远程平台和数字病理远程共享平台等18 个学科平台,当地患者不再为一个检查而转上级医院,极大地节约了患者的就医成本。在帮扶“输血”的同时,汪四花和她的团队积极向“造血”转化,着力为台江县人民医院留下一支不走的医护团队,如今在台江县医院开展的103 项新项目新技术,当地医师可独立胜任81 项。

5 年来在中组部驻台江扶贫工作组、浙江大学、浙大二院的全力支持下,台江县人民医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医院学科发展、技术力量、就医环境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完成了由县医院向区域性医院的蝶变,医院医疗质量、综合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患者大幅回流,医疗纠纷和投诉大幅减少。被当地百姓誉为“四花院长”的汪四花以爱为薪火,带领台江县人民医院从原来的垫底医院一举成为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县级综合医院,为当地人民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护团队。从江南水乡到黔山苗岭,汪四花跨越千里践行着医者的使命和初心。

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儿科原主任路生梅主任医师是一位北京姑娘,20 世纪60 年代,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来到陕北,扎根黄土高原,面对佳县艰苦的生活条件和落后的医疗条件,路生梅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这里扎下根,为佳县人民服务一辈子。她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一干就是50 多年,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基层百姓的健康。

1982 年9 月从北京协和医院学习归来的路生梅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在她的主持下佳县人民医院于1983 年建立了独立的正规儿科,迄今已为数万名婴幼儿提供诊疗服务。为了提高护理质量路生梅筹资让科室所有护士分批外出进修,路生梅还将从大医院学习到先进的临床管理经验运用到工作中,推动大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各科室会诊等制度在儿科开展,之后又被推广到全院。路生梅曾先后多次放弃返京和到大医院工作的机会,1981 年和1983 年路生梅分别被选派到北京协和医院和陕西省儿科主治医师学习班进修,成绩优异,她的指导老师及以前的同学都表示能够帮助她办理工作调动,可都被她婉言拒绝了。

1999 年路生梅正式退休,退休后路生梅婉拒高薪聘请继续留在佳县义务坐诊,除了每周一、三、五上午在佳县人民医院和佳县中医院为患儿义诊外,还组建了“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医疗健康志愿服务活动,退休后的20多年里为患者义诊超过5 万人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还主动请缨,希望能参加医院一线诊疗工作。从韶华到白头,路生梅扎根黄土高原半个世纪,践行着她“要为陕北佳县人民健康服务五十年”的不变承诺。

“组团式”医疗援疆见成效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团队被授予2021“最美团队”称号。对口援疆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举措。2016 年4 月,为进一步促进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改进援疆医疗人才选派方式,中央组织部、人社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下发文件,决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明确由7 个省市“组团”支援南疆四地州5 家医院和塔城地区、吐鲁番市2家医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医院。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的主要任务是:由有关对口支援省市通过成批次组团选派医疗骨干,支持新疆受援医院科室建设和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提升受援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培养一批医疗水平信得过、服务能力过得硬、当地医院留得住的医疗人才。5 年来,在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取得显著成效,新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和卫生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以及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基层基础设施条件和诊疗服务环境持续改善,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为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在相关支援省市、支援医院、受援医院等通力协作下,在全体援疆干部和受援医院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各受援医院在诊疗能力、精细化管理水平、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边疆各族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模式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得到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全面提升了受援医院的学科建设和诊疗能力,受援医院住院人次和手术量增长,一批有影响力的专科医疗中心陆续建成,一支技术精湛的卫生人才队伍正在形成,医疗技术难题被不断攻克。如在援疆团队的帮扶指导下,阿克苏地区两所受援医院新建的心理科、儿童重症医学科、新生儿科、核医学科、放疗科均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精准诊疗模式日渐成型,总体诊疗水平迅速提升。“组团式”援疆立足“输血变造血”理念,大力推广“师带徒”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一对一”“一对多”“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前线师傅带徒弟+后方进修提升”等人才培养机制,受援医院医护人员累计受益达数千人。受援医院管理和信息化水平显著增强,援助单位积极推动医院“互联网+”信息化建设,以建立区域医疗中心为目标搭建信息化医疗平台,实现了区域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共享前后方医疗资源。

江苏省人民医院是江苏省“组团式”援疆牵头单位,依托自身优质资源,医院集中力量打造了一批符合受援地区医疗服务实际需求的新科室、重点科室和特色科室,促进了当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江苏省人民医院统筹利用江苏计划外新增援疆资金1.7 亿元,打造了“养、医、护”三位一体的南疆地区示范性健康养老中心,建设的“健康管理中心”可提供一站式专业化的医疗保障服务;联合江苏省委老干部局举办“银发援疆”活动,充分发挥老专家、老同志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技术优势;紧抓“一带一路”机遇,开展中吉医疗合作,积极探索国际医疗联合体建设;筹建柯尔克孜医学陈列馆,全方位展现和发扬柯医的发展史;由江苏临床研究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与克州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开展柯医技术和柯药临床疗效评价,挖掘整理柯医、柯药文献资料,保护和弘扬民族中医药的发展。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既见物又见人、既输血又造血,既管当前又管长远,让受援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促进了民生改善,持续凝聚了民心。援疆医疗人才通过真情服务患者,与患者朝夕相处,通过深入基层巡回义诊,参与“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活动,加强了与新疆各族群众的感情交流,使边疆各族群众更直接更真切地感受到党的恩情、援疆大爱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成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

致敬赵振东

2021“最美医生”还特别致敬了一位医者,他的名字叫赵振东。赵振东生前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从事科研教学工作近23 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赵振东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技术组组长,赵振东坚守在科研攻关一线,连续作战200 多天,为推进我国疫苗研发生产和紧急使用做了大量工作。2020 年9 月17 日赵振东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不幸离世,生命定格在53 岁,为新冠疫苗科研攻关拼搏到了生命最后一刻。

2020 年2 月15 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负责人找到赵振东,说需要一位懂疫苗研发的科学家担任疫苗研发专班技术组组长,但不能直接参与疫苗攻关,只能帮助5 条技术路线的12 个研发单位出主意想办法,把自己的想法无偿地分享给大家,解决研发中出现的各种难题。

赵振东说:“现在就是打仗,要和时间赛跑。”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赵振东立刻投入疫苗、抗体等疫情防控急需的应用基础研究中,疫苗研发专班成立之初赵振东与相关工作人员密集调研,两天时间就走访了北京科兴、中科院微生物所、中国生物等在京新冠疫苗研发单位,提出多项重要建议,解决了研发中的困难。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他白天黑夜连轴转,从未歇过一天。他牵头主持了北京市科委新冠肺炎防治等应急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完成了抗新冠病毒药物筛选工作,构建了新冠病毒复制子评价平台体系。赵振东还总结了新冠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抗体等研究进展,深入分析了国内外不同疫苗研发技术路线的优劣势,积极为我国新冠疫苗科研攻关建言献策,为推进我国疫苗研发和紧急使用做了大量基础工作。在争分夺秒当好疫苗研发助手的同时,赵振东全身心投入《疫苗生产车间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编制工作,完成了国药北京公司、武汉公司以及科兴公司的生物安全联合评估。在5 条技术路线之外,赵振东还带领课题组开展了以新城疫病毒为载体的新冠疫苗及呼吸道病毒多价疫苗的研究,这种病毒载体疫苗可以通过滴鼻免疫后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让人体获得免疫保护作用。

赵振东淡泊名利,唯实求真,始终坚守科研一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说,“赵振东教授作为科研人员,以探求真理的方式勇于为国担当,殊为可贵。他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所体现出的品德,根源是其精神的崇高境界。当国家遇到危难时——无论是2003 年的SARS,2009 年H1N1 流 感,2014 年 的 埃博拉,还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他都挺身而出,都可以让我们更加真切地看出他的深层追求,体现了民族大义,体现了国家使命,体现了社会担当,这些精神品质,在平时即有显露,当国家最为需要的时候,就更可以看到他毫无功利目的的实实在在的付出、超常的付出,以至于积劳成疾,身体不堪重负而倒下。论舍生取义者,赵振东是也。”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党的百年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七一勋章”获得者辛育龄、吴天一,“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医界楷模,以他们代表着全国数百万执业医师为人类医学进步和人民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一百年来,一代代医务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赓续光荣传统,践行初心使命,前赴后继、砥砺前行,他们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努力谱写护佑人民健康新篇章。(封面图为2021“最美医生”、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教授)

猜你喜欢
援疆新冠医疗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援疆动态
援疆动态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援疆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