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可信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逻辑起点

2021-10-29 18:22
综艺报 2021年20期
关键词:传播者虚构逻辑

胡正荣

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曾任中国传媒大学校长。主要研究传播学理论、新媒体、国际传播、传播政治经济学等领域。

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大效果就在于真逻辑,饱含真情,符合真人性,讲述真言,传达真义,传递真理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时要求,“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是对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基本要求,也是讲好中國故事,树立中国形象的基本逻辑起点。其实,放在更加广泛的语境中看,真实、可信也是做好一切传播工作的基础,特别是对以新闻传播为主业的主流媒体来说,真实性、公信力、可信度等都是衡量主流媒体的根本指标,这涵盖了媒体提供的非虚构类和虚构类所有传播产品与服务的各个方面。真实与可信两要素也构成了基本的逻辑互动,只有真实的才可能是可信的,而可信的往往也是真实的,包括事实真实、艺术真实等。这种逻辑关系放在新闻上容易理解,其实放在艺术创作上,也是适用的。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大都是基于现实、高于现实的艺术创作,带给人们艺术真实的审美体验,不论现实主义的还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抑或是现当代的各种优秀艺术流派的创新,概莫能外。

不过,现实中还是可以看到各种例外,如“高级黑”“低级红”“雷人”“出口转内销”“外宣内宣化”等还是时常可以看到和听到。这些不从真实、可信基本逻辑起点出发的叙述和话语模式,大大地销蚀着中国故事的真实性、可信度,损害着中国故事讲述者,包括各级各类机构、媒体,乃至个体的公信力。

捋顺逻辑关系,尊重传播规律,系统优化创新还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一言以蔽之,真实、可信就是“真”字。我们从真实、可信的逻辑起点出发,按照传播流程做一个梳理,就可以看出:只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就可以成为现实。

在传播者方面,要有发现真问题的胆识、能力,还要有讲述真问题的技艺与水平。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问题导向。问题导向是讲故事的基础。凡好故事一定都有戏剧性,而戏剧性就是一种张力,即问题与问题的解决。有了真问题,就需要遵循真人性,也就是人类共同的、能实现共情的感性原则与人类普遍的、能达成通识的理性标准,比如审美原则、逻辑体系等,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讲述和表达。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强调“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在传播内容方面,要讲述真现实,或者基于真现实进行艺术升华。不论是非虚构还是虚构内容,都不能让人感觉“真的跟假的似的”。我们都生活在现实中,生活在真实世界中,不过对真现实却有着千差万别的感受、体验、认识和表达。世界是多彩的,认识和表达也是丰富的,不过违反常识的所谓“雷人”叙事就是不应该的了,如俗话所说,可能就是非傻即坏,坑你没商量了。而对真现实的传播,则要看传播者是否有真功夫,还是假把式、花架子。对真现实的传播还要看传播者是否有真审美,即人类能够共情的审美原则与标准,还是伪审美。对真现实的传播更要看传播者是否运用真数据,特别是在智能网络时代,真数据及其基于合理价值的应用才是核心竞争力。刷流量、数据造假等则是假现实、假数据的代表。

在传播方式方面,要有真传播,即用户中心,效果导向,供给与需求高度适配的传播。只是 “说了”,不知道对谁说、说了有何效果,就跟没说一样。另外,还要有真国际传播,即“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故事及其传播不能只在我们内部打转转,更不能“出口转内销”和“外宣内宣化”。

在传播效果方面,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叙事风格要改变。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大效果就在于真逻辑,饱含真情,符合真人性,讲述真言,传达真义,传递真理。

猜你喜欢
传播者虚构逻辑
时传祥纪念馆:做好三种精神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逻辑
虚构
虚构的钥匙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虚构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新闻传播渠道中传播者权力问题的分析
1927年至1937年湖南省炎陵县红军标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