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牛图里催稼穑

2021-10-29 21:55陶东冬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春牛农事群众

陶东冬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冬去春来的转折点,也是春季农忙的起始点,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乡村围绕立春有一系列的节日活动,迎春是其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在迎春仪式中,由人来扮演芒神,由地方官员行香主礼,鞭打象征农事的春牛,称为“鞭春牛”或“鞭土牛”。鞭春牛习俗起源很早,《周礼·月令》已有“出土牛以送寒气”的记录,汉代时已广为流行;自宋仁宗将《土牛经》颁布天下刊行,该习俗得以初步规范;清代以来,迎春牛逐渐从宫廷劝农策耕仪式,转变为大范围的由地方政府引导、民间积极参与的民俗活动。

春牛图图文并茂,文字内容以二十四节气为主, 同时附有关于来年的气象预测、农事安排等信息;图像部分绘制春牛与芒神形象,实为对迎春“打春牛”仪式场面的描绘。春牛和芒神的形象是按照当年立春这日的天干地支及其相对应的阴阳五行来绘制的,春牛图画面内容与旁边《春牛歌》(有时也写作《流郞歌》)七言诗文字相配合,以此预测农业生产,帮助农人安排一年的农事活动。

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各式春牛图上百种,时间跨度自清朝历经民国直至当代。下面介绍赏析的三幅春牛图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出版发行。此时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型的历史阶段,在这一张张小小的春牛图上我们可以管中窥豹地看到中国乡村社会的深刻变迁。

第一幅春牛图(图一)由华东书店印刷发行,虽对应1950年,但其实际绘制刊印时间是在1949年年底。时天下将定而未定,新中国刚刚成立,解放战争仍在持续进行,全国仍有部分地区尚待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社会革命动员中,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解放的乡村广大农民的支前运动正如火如荼。

春牛图上半部分为1950年二十四节气表,沿用清末民国以来的传统纪年方式,即中国农历和西方公历双重纪年,标注阴历节气与阳历日期的换算方法,并写有不同节气所对应的农事活动,提醒农民按照自然规律顺时劳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具体的农事耕作指导。如正月十八为“惊蛰”节气,对应阳历日期为三月六日,此节气农事活动为“拾掇粪,修犁耙”;五月二十四为“小暑”节气,对应阳历为七月八日,此节气农事活动为“勤锄地,压绿肥”等。

春牛图下半部分绘有春牛一头、芒神一个,此春牛图春牛与芒神均严格符合传统春牛图规范绘制,图中各细节在传统民俗文化中均有象征意义,在春牛左上方配有对该春牛图中春牛与芒神的具体文字说明。

第二幅春牛图画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浓郁的乡土风韵:画面顶端为两面新中国的五星红旗与一颗红色五角星,画面四周以麦穗、高粱、玉米等农作物为装饰。节气表正上方“解放全中国”五个大字提醒人们此时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在传统的春牛图中增加这些政治宣传元素,号召农民更好地服务于正在进行中的革命斗争,为夺取全国解放的最终胜利而继续奋斗,现代的革命军事动员就这样巧妙地与传统的春牛民俗结合在一起,新思想与旧形象并置在同一画面中,形成了“旧瓶装新酒”式的戏剧化张力。

第二幅春牛图(图二)选取于华东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二年新历书》第19页,实际印刷于1951年年底。此时全国已经基本解放,新生的人民政权面对百废待兴困难重重的局面,在开展全面、大规模接管工作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巩固乡村基层政权,恢复经济组织生产,积极开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运动,取得了一系列民主改革的伟大胜利。

此春牛交节图最上方为七言诗《春牛歌》,中部为春牛图,最下方为当年二十四节气交节时刻表。春牛图的图案是一名农村妇女胸戴红花,手牵牛绳,引一头水牛走在乡间,远处背景隐约可见农村田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画面中芒神的形象不再是那种传统的男性芒神,手中不再持有牛鞭,而胸戴劳动光荣大红花,呈现为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

与春牛图相搭配的《春牛歌》七言诗全文抄录如下:“土地改革分了田,家家欢乐过新年;坚决镇压反革命,一心抗美援朝鲜;优抚工作齐出力,巩固国防多捐款;爱国公约要做好,生产计划订周全;多种棉花送工厂,城乡经济血脉连;深耕勤锄除虫害,挖河防灾人胜天;讲究卫生除迷信,社会风气大转变;种田研究新方法,进步榜样是苏联;学习文化进民校,哪怕百忙要抽闲;建设幸福新中国,工农力量大无边。”

《春牛歌》歌词中包括了一套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生活、生产以及思想的指导范式,包括“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巩固国防”等紧贴时局的政治动员;“讲究卫生”“学习文化”“除迷信”等移风易俗的社会宣传;“深耕勤锄”“挖河防灾”等科学种田的生产指导;还有“棉花送工厂”等城乡经济新政策的宣讲,对学习苏联的宣扬……以《春牛歌》这种简明易懂、朗朗上口而又喜闻乐见、易于传播的形式进行宣教,号召广大农民群众为了实现“家家欢乐过新年”的生活目标而投入建设社会主义“幸福新中国”的洪流中去。从民俗活动道具到政治动员工具,春牛图在社会中扮演的文化角色正悄然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第三幅春牛图(图三)选取于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五年历书》第3页,实际出版印刷于1954年年底。此时朝鲜战争已经在前一年的1953年结束,同样是在1953年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渡时期总路线;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又称为“五四宪法”),中国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53年还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主要内容为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逐步进行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成为领导、团结和动员全国人民的新纲领,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此春牛交节图上半部分为春牛图,下半部分为当年二十四节气交节时刻表,在画面周围装饰以麦穗、棉花等农作物。虽命名为春牛交节图,但在画面中已经几乎看不到传统春牛图中春牛与芒神的元素了:在画面中并未出现耕牛,取而代之的是一辆披着大红花的“铁牛”——拖拉机;画面中人物多达7人,他们扶老携幼将这辆拖拉机团团围住,或向拖拉机驾驶员敬献鲜花,或对拖拉机啧啧称奇,赞叹不已。

春牛图画面描绘的对象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打春牛”,而是自工厂下线的拖拉机初到农村的场面,是当时中国农业开始逐步实现机械化的生动表达。无论是从构图还是从表现内容上看,此图都更接近于中国当时进行农业机械化宣传的农业宣传画。传统春牛图中的芒神在这里已经彻底走下了神坛,而成为一群普通的人间劳动者;传统春牛图中民俗信仰的元素已经基本消解,成为对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现实社会生产活动的真实呈现。

春牛图伴随农业生产而产生发展,也必然以不同形式适应并反映农业乃至整个乡村社会的进步与变迁。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印刷的春牛图不仅是乡村社会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同时也是一种进行现代政治宣传与动员的工具。其时,中国共产党宣传与动员的主要对象是广大农民群众,“打春牛”是乡村社会沿袭千年的传统习俗,春牛图是广大农民群众熟悉的日用品,以大量出版廣泛发行的春牛图作为切入点,可以最大程度上贴近群众,把社会宣教和政治动员潜移默化地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从而将广大群众充分动员起来,满怀热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2021年是辛丑牛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不平凡的一年回顾这些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发行的春牛图,我们从中不仅可以看到“打春牛”这一沿袭千年的中华传统民俗,而且也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风貌,更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的成功实践。

猜你喜欢
春牛农事群众
农事
常忆故乡打春牛
插秧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插秧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春日物语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The 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