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S在美国植物园景观设计实践中的应用与启示

2021-10-30 07:27龚剑波游祖勇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21年5期
关键词:植物园景观设计园区

□□ 龚剑波,游祖勇

(福建农林大学 艺术学院、园林学院(合署),福建 福州 350002)

引言

做为自然生态的橱窗和人类文明的符号,传统意义上植物园有着收集、保存、培养、展示与科普植物等重要功能,而其功能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植物园具有很强的科学价值,但它既不是实验站,也不是带有植物标签的公园,它最基本的功能要素是获取和传播植物学知识。而当前,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一大共识,这就需要赋予作为自然与人类纽带的植物园新的面貌,将可持续场地设计结合到植物园的景观设计中,从而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表率。

2005年,用来指导景观设计并量化评价园林景观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作用的可持续场地新主张(Sustainable Sites Initiative,SITES)在美国被提出,与以往大多数难以经受住时间考验,容易发生环境退化现象的传统公共植物园不同,SITES体系指导设计的植物花园景观生态价值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升,维护成本反而比前者更少。在设计于建设时,运用SITES理论体系将更持久地让植物园发挥其生态、社会等方面的功能,园中的花草和树木能够良好地生长,土壤也能得到改善,栖息地将得以恢复与发育,从而反哺人类使人们受到自然环境的滋养。

1 SITES的相关理念及应用

可持续场地新主张(SITES)是当前设计、开发和维护可持续景观(sustainable landscapes,SL)最全面的计划,它建立了一个综合性、自愿性的描述和计量场地可持续性的评估体系,主要用以评估园林景观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以及运营养护管理等阶段的可持续性[1]。该评估体系借鉴了100多个SITES试点计划的项目经验[2]。而这其中已获得认证的项目包括了公司总部、国家和城市公园、校园景观、植物专类园景观和街道景观等。

SITES第二版评估体系共分为场地环境、前期评估、水、土壤与植被、材料选择、人类健康福利、施工、运营与维护、教育与监测、创新等十大部分。其中包含了18个先决条件和48个得分点[3],通过进行性能衡量,SITES支持每个场址的独特条件,鼓励工程项目团队灵活、创造性地设计和开发美丽、实用的再生性场址,使之适合环境和预期用途。截至2018年3月,美国35个州和其他8个国家的近120个项目(911万多m2)已经通过了SITES的认证[4]。

2 SITES在美国植物园中的运用

2.1 SITES在菲普斯温室植物园的运用

2.1.1 项目背景

美国匹兹堡市的菲普斯温室植物园建立于1893年,是全球绿色景观领域的领导者,其使命是以植物的美丽和重要性激励和教育参观者,并通过行动和研究促进可持续发展,保存其内历史悠久的温室,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存。而早在1999年菲普斯植物园就依靠公园入口处的游客接待中心获得了LEED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Silver认证。之后开放于2012年的可持续景观中心(the Center for Sustainable Landscapes,CSL)项目一期则成为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得了SITES 2009试点计划的四星认证[5]。之后可持续景观中心根据SITES第二版评价体系提出的新要求进行了相应的改造与建设,并于2019年获得了SITES V2评价体系颁布以来的第一个白金级别的景观项目认证[4]。

2.1.2 菲普斯温室植物园主要设计策略

SITES理论体系中提到,设计高性能可持续场地景观的关键在于项目设计环节中使用群体合作的设计方法[6]。因而在这个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就曾多次召开专家研讨会,参与的人员除了有景观设计、建筑、给排水、电力系统等专业人员外,还包括了项目的利益相关方,大家一起讨论设计方案。专家研讨会做为一种群体合作的设计方法,能够让参与人员在期待项目建设成果的同时也享受设计的过程,给予设计人员以动力,乃至激发大家的创造力。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将每个人的力量集中到一起,并在项目早期召开研讨会来确定共同的设计目标,从而使得每个人的构思都能协调进行,才能使得设计成果和谐统一。

总体来看,菲普斯可持续景观中心项目包括了室内和室外两个部分,一个是建筑的可持续性建设,另一个则是可持续园林景观部分的建设,二者相辅相成。

在建筑中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源、自然采光和通风,围护结构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同时设置了雨水收集系统,从而最小化了对能源与水的需求[7],让建筑物成为了一个零外部能耗和零市政供水的绿色建筑。

在景观部分使用人工湿地来处理人为产生的环境废弃物,同时通过雨水花园、泻湖系统以及透水性良好的路面砖和雨水箱等一系列的雨洪管理措施来保存与利用雨水。通过项目设计与建设将当地近100种本地植物重新引入到了场地内及周边的环境中[7]。

菲普斯温室植物园可持续景观中心通过创建可持续的园林景观系统来恢复环境而不是单纯地消耗资源去美化环境,该项目是将建筑与周围景观环境完美融合的典范。

2.2 SITES在巴托尔迪植物园的应用

2.2.1 项目背景

美国巴托尔迪植物园位于华盛顿国会山脚下,始建于1932年,如今每年有750 000名访客,它向游客展示了植物在美学、文化、经济、康养和生态等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事物中的重要性[8]。在2016年,作为华盛顿国家广场(National Mall)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巴托尔迪植物园为了促进可持续场地设计,土壤、植被恢复及更为有效地管理雨水,进行了整体的景观改造[8]。

2.2.2 巴托尔迪植物园主要设计策略

巴托尔迪植物园景观中植物群落自然代谢的有机质未被清运出园,而是被用来供给园中的土壤、食物链上的各动物种群与健康的植被。可持续性改造后,公共花园能够将它们储存在现场并在景观中进行再利用。同时,场地中大量使用雨水和其他非饮用水来灌溉植物园中的各类花园与绿化景观[9]。

植物园景观种植设计以乡土植物为主,这大大节约了用水量,降低了养育维护费用,并为当地的授粉者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地[9]。

植物园在改造过程中,更换了一批需要使用大量杀菌剂、杀虫剂的植物,将化学物质的污染降到了最低[9]。场地利用从景观和生活有机物质中产生的天然覆盖物作为堆肥对土壤进行改良,减少了垃圾进入填埋场。同时堆肥改善了土壤结构、质地和肥力,提高了土壤保持水分和空气湿度的能力,并促进了植物根系的健康发育。

2.3 两个项目对比与分析

非普斯植物园与巴托尔迪植物园在SITE评估体系十大部分中可持续策略的对比见表1。

表1 非普斯植物园与巴托尔迪植物园的可持续策略对比[7-9]

通过解析两个获得SITES认证的项目特点发现,在设计建设时都主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生态保护原则。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理念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高效率地用水,减少水资源、能量的消耗。

(2)尊重场地原则。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不刻意追求不切实际的创新,而应该将精力更多的去观察和认识场地的原有特性,发现其积极的方面并加以引导。

(3)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植物园做为人认识自然的重要场地,自然与人工是贯穿整个植物园景观发展史中的对立统一体,是改造自然还是顺应自然,应根据场地状况和使用要求来决定,不能片面地加以肯定或否定,应在满足人类对植物园功能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让园区及周边的自然环境往健康方向发展。

3 SITES在国内植物园景观设计与建设中的应用

3.1 国内植物园景观建设中存在问题分析

当前国内传统植物园景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园区植物种类匮乏。国内大部分植物园区内的植株种类过于单一,不够丰富,植株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无法形成自然的植物群落[10]。

(2)园区景观缺乏吸引力。多样化的植物种类和具有特色的园林景观是植物园吸引公众的最基本条件。我国的大部分植物园为80年代前建立的植物园,普遍面临改造的问题[11]。而国内目前针对植物园景观特色营建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改造工程缺乏理论指导,大部分停留在景观优美上,未能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规划设计,给人千篇一律的印象。

(3)园区科普活动偏弱。主要表现在科普设施落后,教育水平低下,形式上不够灵活,内容也不够新颖,缺乏有创意的展示,不能充分发挥启发人们了解和保护自然的作用[12]。

(4)园区选址存在问题。国内植物园在选址时,没有对场地环境做好全面的调查,也没有对场地的气候条件做好评估,在建设中没有对园区内的水体、土壤、地形地貌进行合理的改造。

3.2 在植物园景观设计中引入SITES的必要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出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中,与植物园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多达14个(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2015)[13]。植物园作为植物文化和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它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然而当前国内植物园设计通常局限于植物的景观设计或是与植物相关的科研活动,忽略了做为植物载体的植物园场地的可持续性,没有意识到植物对生态被破坏场地的修复作用。植物园不仅要具有引人入胜的景观设计和耐人寻味的科学内涵,更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作为规范一切活动的准则,在植物园景观设计中引入SITES一般的可持续场地评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规范植物园的景观环境。

环境教育是植物园除科学研究外服务社会的另一重要功能,植物园做为人与大自然沟通的重要桥梁之一,科普教育是其功能的重要一环。SITES评估体系的十大部分中就有教育与监测部分,关注场地对人的反馈作用[13]。SITES中其余九大部分是未来植物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如SITES中的人类健康与福利部分要求植物园面向人类健康,开展药食同源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期望能对城市居民的健康和植物的可持续利用有一些促进作用[14]。这些都说明SITES评估体系与植物园的设计原则及理念密不可分。

3.3 STIES在植物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STIES在植物园景观设计中应用,能发挥如下作用:

(1)丰富园区植物种类。SITES提倡植物园保留并使用乡土植物[15],在进行开发时,避开被认定为受威胁或濒危动植物物种栖息地的区域,保护与恢复本地植物群落,从而促进植物群的地区多样化,并为授粉动物提供栖息地。另外,建立与维护适宜于本地区的植被生物量,从而为场址内植被带来的水、营养素、大气和气候调节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支持。

(2)提高园区景观设计水平。SITES对可持续景观设计的要求与设计原则,深入了解植物科学的内容和园林景观的设计,处理好植物园的景观规划问题,使植物园的总体规划达到植物科学与园林艺术的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凸显特色,鼓励创新,从而创造出景色优美、供科研、游览、科普、生产活动的植物园地,增强景区的吸引力。

(3)园区内的科普教育。在SITES的指导下进行科普教育,能让公众了解国际、国内、地方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了解有关战略和政策,熟悉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资源科学管理的措施。

(4)对园区选址与自然条件改造的指导。SITES的十大评估体系中关于场地内自然条件的设计与改造,从水、土壤、植被、地形与地貌等方面都提供了全面的指导与建议[16],而十大评估体系中场地环境和前期评估更是可持续景观植物园选址的重要标准。

4 结语

植物园不同于普通的公园,具有着公园架构的同时还蕴含着科普教育及科学研究的内涵,但植物园不能因为有植物科学方面的研究而自立于公园景观外,忽视园林景观的建设与管理[17]。因此,当代植物园的建设应在SITES的指导下更加突出国家与地方的需求,不断地突破传统植物园的设计局限,加强科普宣传,积极与国际接轨,找到自身的可持续路径,进一步支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植物园景观设计园区
植物园的“虎”明星
华南广州 国家植物园揭牌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大暑傍晚的中山植物园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