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百花巷场所精神保护与复兴设计分析

2021-10-30 02:28安琪王雪玮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场所精神历史街区

安琪 王雪玮

摘 要: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一直是城市建设的热点问题,大家对于历史街区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视,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历史街区的复兴随着时代的快节奏发展而变成了一种快餐式的开发,失去了其本质内涵,使当地居民对历史街区丧失了归属感和认同感。故而,对中国现有的历史街区进行分析和研究,基于场所精神,以长沙百花巷为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场所精神在百花巷中是如何体现的,以及在百花巷改造设计如何获得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认同。

关键词:历史街区;场所精神;百花巷;街区改造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文化底蕴的体现,蕴含着一座城市的兴衰荣辱和人文风情。伴随着城市化建设,一座座钢筋水泥铸就的建筑拔地而起,城市面貌逐渐变得千篇一律,只有历史街区的存在才能唤起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但是现如今历史街区的建设,为了迎合商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同一化”,去哪一个城市的历史街区都像是在同一个城市,诸多雷同的景观在本不属于它的城市出现。这些建设看似是在保护与复兴历史街区,其实没有体现出历史街区的文化精髓,也无法引起大众共鸣。但是,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西文庙片区的百花巷却在实现历史街区保护的同时,又展现出它独有的历史韵味。2014年3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将历史街区的改造推到了白热化阶段。在历史街区改造的过程中,如何将历史街区保护与当地文化传承有效结合,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

(一)历史街区

“历史街区”一词从字面上可以分为 “历史”和 “街区”来解释,“历史”是指过去的自然或社会发展过程,“街区”是一个由道路包围的区域,是城市结构的基本单位。“历史街区”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的雅典国际会议。该会议通过的《雅典宪章》提出“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我国正式提“历史街区”的概念,是在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该概念是基于1985年提出的“历史性传统街区”而提出的,是指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

(二)场所精神

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挪威学者克里斯汀·诺伯舒兹提出了“场所精神”的概念。场所精神就是说通过现象学来研究人类生活环境,将人类的社会、历史、人文等思想通过在场所中的活动延续下来,而延续下来的这个场地,经由人的参与,也就有了场所精神。关于“场所精神”的理论最早是从建筑学中衍生出的,该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建筑应该与周围环境、人文风情相融合,而不是独立而突兀地出现在某一个地方,应该具有包容性,使建筑的存在更加和谐。

二、长沙百花巷改造分析

(一)长沙百花巷基本情况

百花巷是长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天心区西文庙坪的四个历史街区之一,是天心区有机更新的重点区域,面积300多亩,常住人口约2万人。百花村和杏花村两个村名的区别只有一个字,不像山西“杏花村酒”的杏花村那样无人不晓,百花村只有久居此地的老长沙人才知道。它的西侧是繁华的黄兴路,东靠著名的长郡中学,南靠西湖路,西临湘江大道,北至人民路,是一幅由青砖墙、麻石路、石门和伸出栅栏的茂密树叶组成的宁静城市风情画。这是一条长约100米的街道,在樊西巷东口,走百步就到了车水马龙的闹市,人们聚集在马路口,购买传统的生熟食品,演绎着人间万象。西面与康乐园相连,穿过成仁街就到了文庙坪、学院街、师敬湾,这些地方是历代儒家文化繁盛之地。

(二)基于场所精神的长沙百花巷设计策略

长沙百花巷在西文庙坪片区有机更新的一期工程中,在保留原有老建筑风貌同时,将原有建筑和新建筑结合,形成完整、统一的和谐风貌,如图1所示,并让当地居民参与进来,展现了专属老长沙的场所精神。自家门口摆个椅子就能卖自制豆干,凉拌黄瓜的小店铺,藏在巷子深处却每天顾客络绎不绝的百年老店——杨嗲甜酒,以及坐在门口的躺椅上聊着天的街坊邻居,穿梭在一条条小巷中,不仅可以感受到百花巷所具有的丰厚的人文历史底蕴,还能体会到老长沙浓厚的生活情趣。长沙百花巷的设计主要是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三个方面来营造其场所精神。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作为一个地区氛围营造的基础,是建立历史街区最基本的场地背景条件。自然环境一般是指如气候、地形、水文等给人生活创造物质条件的各种要素,但这里的自然环境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环境,而是指由自然环境所造成的一些特性。例如苏州绍兴等地因水多,水网发达,所以形成了一些水巷,这才有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又如,重庆多山,所以建筑因地搭建,随弯即弯,随坡即坡,形成吊脚、筑台等山地建筑特性。长沙的建筑多以硬山、悬山、歇山为多,坡度也较大,屋顶多用小青瓦覆盖,这是因为长沙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建筑为了适应多雨的天气以及方便排水,所以呈现这样的特点。建筑的色彩也会因为自然环境而形成地域特征,例如北方多荒凉景色,所以建筑要以彩色点缀,而南方四季颜色丰富,每个季节都有相应花期的花开,建筑色彩就不能像北方那样浓厚鲜艳,因而南方建筑大部分為白墙灰瓦,梁柱一般为栗色、黑色、黛绿色等冷色调,这样就形成了清新淡雅的格调,如图2所示。

2.人工环境

学者张峻岭对人为环境的概念进行过这样的描述:人为环境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是人类在利用和优化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环境体系。历史街区的人工环境主要由历史街区的传统肌理和建筑形式及氛围构成。传统肌理是指利用街区特有的“长街短巷”的特点来营造一个地方的老味道。在街道布局上,长沙百花巷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历史老街肌理,突出了百花巷的特色:小巷多、长、直、窄。集中的低矮房屋群,留存了完好的里弄,由此,也可窥见清代里弄骨架格局。仁美亭所使用的砖墙第一层地基保留了巡抚园院墙地基,由花岗岩碎石垒砌,第二层由泥土、石灰和沙子的混合物与砖结实地嵌在一起,属晚清建筑风格的青砖墙,第三层是1938年文夕大火残留下来的红砖墙,第四层为文夕大火后的补建,如图3所示。

建筑形式与氛围是指利用建筑界面营造氛围,是街区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街区空间氛围的营造具有关键作用。长沙百花巷有着原始的石库门(图4)、青砖墙、四合院、回楼护栏等建筑,不少老屋的大门还有大块的青石堆砌。百花巷还保留了梅公馆、彭六安公馆、霓园戏院、西文庙坪牌坊等多处历史建筑及遗址,这些带有历史痕迹的建筑也让百花巷内部处处洋溢着浓厚的历史氛围。街巷中设置了节点空间加强场所精神氛围的营造,具体而言是一些历史人文场所和带有故事的老字号商铺,例如刘崐故居、杨嗲甜酒等,展现出了历史街区丰富的空间魅力,让游客通过一个个的记忆节点沉浸式地体验老长沙的氛围。

3.人文环境

人文環境是指在人在某地经过长期的生活所形成的文化精神、民风民俗、生活特点等,长沙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底蕴不仅在百花巷构成了一幅生活氛围浓厚的百景图,在这里更流淌着老长沙的记忆,它汇聚和保留了老长沙浓厚的生活情趣以及陪伴一代人长大的特色店铺,例如古谭街里的陈记油货铺、最老式的卡拉OK、开了三十年的金记糖油坨坨、柳嗲南洋电器行等等。现如今历史街区中人文氛围的缺失是导致场所精神缺失的关键,许多历史街区在保护、开发的过程中,将原始居民迁出此地,更新后的历史街区像一个精致的模型,没有了原始居民的参与感,整个街区死气沉沉,丧失了鲜活的生活气息,空留下建筑的躯壳。然而,百花巷的街区改造没有陷入这个怪象。街头叫卖,门口晾晒衣服(图5),坐在自家门口择菜,众人围观下棋博弈,夏日里市民在街头穿着背心吃西瓜,居民在家门口的躺椅上乘凉,这一幕幕的市井生活使历史街区一下“活”了起来,浓郁的生活氛围缭绕着整个街区,体现出人们对历史街区的场所认同,展现了场所精神。

三、历史街区场所精神保护与复兴设计启发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一直是城市建设的热点。为了在保护历史街区的同时又不丢失它原有的生活韵味,不让历史街区变成空洞的模型,在未来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项目中,应该坚持以下几点:

第一,保留原有的肌理和街道格局,让这些长街短巷有故事感和历史氛围。

第二,结合当地的民俗传统,对历史街区进行业态重布,并将文化特色与产业更新相结合,注重对其地域文化的提炼和重塑,发挥当地的人文魅力,让当地居民能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第三,让当地居民参与进来。只有有人参与进来的街道才是一个“活”的街道,这个街道才有烟火味,才有生活的气息,场所精神的精髓才能随之体现。

参考文献:

[1]陈惠平.历史街区的场所精神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2]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3]穆焕伟,焦守丽.基于场所精神的道外历史文化街区复兴[J].山西建筑,2010(2):46-47.

[4]鲍黎丝.基于场所精神视角下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复兴研究: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J].生态经济,2014(4):181-184.

[5]李晓悦,周菡菡.浅析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以山水园林城市桂林东西巷为例[J].居业,2019(3):21-22,24.

作者简介:

安琪,湖北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王雪玮,湖北工业大学艺术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场所精神历史街区
人类学视域中的环境艺术设计
增强历史街区公共空间互动性的必要性与发展动因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浅析城市老街巷景观本土设计元素的提取与置换
南京老城南历史街区拆迁改造现状分析及保护研究
园林植物景观的场所精神探究
“场所精神”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