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2021-10-31 02:45童斌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

童斌

摘  要:党和国家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建设提出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要求,本文根据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结合课程章节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伦理相融合作为思政元素切入点,并应用对教材和现实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展示等教学方法,将课程内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进行无缝融合对接,从而达到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社工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工作价值;课程思政;《社会工作伦理》;青少年社会工作伦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1-00-02

党和国家提出社会主义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大学承载着为党培养人才、为国家培养接班人的使命。人才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具有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1]。社会工作作为服务社会主义建设的职业,要在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指导下从事专业社会服务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达到培养党和国家社工人才的目的。

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理念和思路

(一)修订教学大纲

一是《社会工作伦理》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的专业目标。熟悉和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价值与伦理原则;掌握社会政策分析、社会问题调查及社会服务中遇到的社会工作价值伦理困境及原因;能灵活运用社会工作伦理与伦理筛选法,解决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各种伦理困境。二是本课程的育人目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工作伦理原则有深入理解和掌握,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知识,总体达到课程和思政目标相统一;培养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共同点,成为党和国家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能够对社会问题进行理性科学地分析,并能够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措施,从而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二)撰写教案

首先,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知识,阐释了社会工作也是社会生产力的观点。教师在讲授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作用时,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可知社会工作也是促使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手段。因为社会工作可以在任何实务领域通过调整人际关系,提振案主自信和潜能,从而促使社会秩序稳定,让人民拥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也可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工作专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能够树立专业自信。其次,以“和谐”为最高原则,作为处理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社会工作伦理课程中。西方社会社会工作主张重视个体利益、个体权益保护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性文化,注重集体精神,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强调社会关系的和谐,而不是过于强调个体利益和权益,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体与集体的利益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尤其在处理青少年与家庭关系方面,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的重要性。例如,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引入两则现实中的校园欺凌案例,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与社会工作伦理原则中真诚和警告原则,使其理解未成年人如果实施了校园欺凌,要受到法律制裁,其父母也会受到批评教育。虽然社会工作坚持不批判的原则,但如果单纯坚持不批判原则,则达不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要警告实施欺凌的学生及家长,同时通过教师、家长、警察、法官进行法律宣传教育,沟通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关系,既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又能够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再次,以“法治”为底线原则,作为处理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指导思想。随着国家法治思想、法治理念、法律体系的完善,要求社会工作者在处理个体、家庭、社区、社会问题时,坚持以法治思维为引领,不仅可以保证服务对象的权利和权益,体现社会工作坚持为服务对象赋权的理念,而且可以保证社会工作者按照法治程序处理冲突,使其免受伦理的困扰。

二、教学设计——以“青少年社会工作伦理”章节的教学设计为例

由于《社会工作伦理》课程中涉及社会工作实务领域较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章节中均有渗透和切入点,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以“青少年社会工作伦理”这一章节为例进行主要分析。

(一)教学内容和资源

国家对青少年群体非常关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工作伦理》课程思政指导思想,一方面可以引导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可对未来的职业社会工作者贯彻社会工作实务有指导性作用。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将其作为授课资料进行讲解。例如,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鼓励北大师生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为民族、国家、人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30日,给大陈岛老垦荒队员的后代、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12名小学生回信,希望孩子们能够学习爷爷奶奶们艰苦奋斗的精神,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2018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的回信,在回信中他希望学生们能够心怀感恩之心,向模范人物学习,将来做对国家、人民、社会有用的人。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正确的理论需要恰当的方法才能付诸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的道德引领性指导思想,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将之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环节,并且联系现实社会中一些与社会工作密切相关的问题,尤其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伦理章节中,要运用实际案例进行展示,对相关青少年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作出分析和理解,以达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头脑的目的。

一是通过案例展示青少年社会工作面临的伦理困境。青少年属于人生的转型多变期,在社会中涌现出 一些问题,如校园欺凌、亲子矛盾、学习压力、吸烟、就业等问题,需要社会工作者介入。教授授课过程中分析和展示了6个案例,不仅有教材和现实中有关青少年社会问题的案例,还增加了视频资料,如武汉大学校园欺凌讲座、南理工泰科院举办白丝带泰州服务站反校园暴力讲座,有关青少年欺凌的电影《少年的你》和关于留守青少年电影《米花之味》等。案例展示一般5分钟左右,视频讲座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时间,相关电影用1~2次课程观看和分析,并且在以后授课过程中不断做出引用和分析。二是结合案例讲解相关青少年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社会保险法》等。尤其要把《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未成人权益保护的相关条款放进PPT中进行展示,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法律的意识,并结合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原则与相关法律条款运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比如案例中涉及父母对青少年实施暴力的表现及权利维护,以及父母作为监护人应该承担的相关法律责任和义务时,要与社会工作保密原则相对性结合,讲解明白保密原则的相对性,即在案主利益受到损害、对他人造成人身伤害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等,社会工作者必须坚持警告义务,给案主及其家人讲明白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同时社会工作者有必须向相关部门报告的义务。这样社会工作者既维护了案主利益,又能够坚持伦理原则,从而摆脱伦理困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验的探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原则的一致性中寻找思政要素,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理念作为切入点,结合社会工作价值与主要伦理原则进行讲解、讨论和分析,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价值与伦理原则,而且能够应用到实践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专业教学目标和思政目标的有效衔接,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有利于为党和国家培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价值观与伦理原则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淑丽.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应对机制[J].教学与研究,2021(3):89-95.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