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患沟通在高血压护理过程中的作用

2021-11-02 08:39巩丽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1期
关键词:护患纠纷护理人员

巩丽

(新沂市人民医院,江苏 新沂 221400)

0 引言

高血压是一种中老年人群高发疾病,该病的发病受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是一种典型的临床慢性病症,以血压异常升高为主要病理表现,且疾病发作反复风险高,久治难愈,大部分患者都需要长期接受[1]。当前,临床治疗高血压的方案主要以药物为主,通过长期的药物使用将患者的血压水平控制在正常或安全范围之内,但高血压与患者的饮食、用药依从性、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以及心理情绪等均有密切的相关性,特别是对于存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患者,不仅会影响疾病康复,还可能会引发一些护患纠纷,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促进护患之间的良好沟通至关重要[2]。近年来,有多项研究显示,加强护患沟通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促进护患和谐关系的维持,大大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护理满意度。基于此,本文开究了护患沟通用于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摘选40例,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我院接收的高血压患者,现以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对等分组,A组(n=20):男11例,女9例;年龄45-79岁,平均(57.45±3.67)岁;病程1-10年,平均(5.14±1.62)年;文化程度:初中或以下7例,高中或中专9例,大专或以上4例。B组(n=20):男12例,女8例;年龄44-80岁,平均(57.38±3.72)岁;病程2-11年,平均(5.15±1.58)年;文化程度:初中或以下6例,高中或中专11例,大专或以上3例;此研究于我院伦理委员会授权后开展,组间相关资料与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对比可行。

入组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常规辅助检查,确认与高血压诊断标准符合[3];所有患者及(或)家属均已同意参与研究,并留有书面协议。

排除标准:精神、认知或语言功能异常,无法正常进行沟通与交流者;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者;合并恶性肿瘤者。

1.2 方法

对A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内容主要包括:(1)健康宣教。入院后,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实际病情与文化程度等进行充分了解,并给予针对性健康知识宣传,向其讲解疾病机制、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等。(2)药物指导。提醒患者严格遵医用药,告知其坚持用药对其疾病治疗的重要性,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与有效性。(3)运动与饮食指导。督促其多食用蔬菜、水果,降低盐份摄入量,严重戒烟、戒酒,并做适当运动,养成健康的运动、饮食习惯,增强其体质,促进疾病康复。(4)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缓解其不良情绪,使其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B组则在A组的基础上增加护患沟通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语言沟通。语言是人与人的主要交流方式,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时,务必要依所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并配以简单的肢体,给予出简单反应,比如,沟通时视线始终于患者保持联系,让患者感受到注意力与关注,如果发现患者并没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或未听清楚,应耐心的再为其解释,确保患者充分理解语言内容。如果患者提出问题或想法,那怕是抱怨,护理人员都应该仔细的倾听,并找到原因,为其解答疑虑或进行疏导,以此增加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从而更愿意表达自身感受,并配合护理人员工作。语言沟通时,可适当运用一些比较幽默、诙谐的语言,为患者营造也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减少患者的紧张情绪,让其可充分放松身心,从而更好的控制自身的情绪,帮助患者解决问题、摆脱困难,获得患者足够的信任,让双方维持持久、和谐的关系,这样即便是工作稍有差池,患者也不容易生气,而是更多的理解。对于性别、人格、学功以及家庭背景不同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发活运用护患者沟通技巧,有针对性的为患者解决各类问题,促进双方之间的良好沟通,避免一切可能引发沟通事故的因素,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病房是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的重要环境,因此,护理人员需经常到病房看望,坚持多问候、多解释、多检查以及帮助的原则,让患者时刻感觉到护理人员的关注与照护。

(2)非语言沟通。与患者沟通时,确保姿势正确,如微微下倾身体,精力始终放在患者身上,让其感受到被尊重;与患者之间注意保持距离的,不可过近,也不能太远,太近会让患者不适,太远则容易让患者感到不安;注意观察患者给出的非语言信息,沟通时始终保持微笑;在语言交流时,护理人员需在合适时间与地点维持沉默,让患者有时间思考,关注患者的超声音,理解并确认患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并采用身体姿势、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信息给予回应。若患者的情绪不稳定,护理人员尽量给予的尊重,多观察与聆听,让其悲伤得以充分发泄,切不可过早说服,可采用轻声“嗯”,“是”或者点头等进行回应,表示已了解其表达的意思,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中的优雅与体贴,从而接近护患之间的距离,构建友好的护患关系。

1.3 指标观察

(1)护理前后,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2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SDS>50分,即表示有抑郁情绪,SAS>53分,即表示有焦虑情绪,且得分越高,患者的负面情绪越明显。

(2)统计2组的护患纠纷事件发生情况。

(3)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取百分制,高于90分为非常满意,60-89分为满意,低于60分则表示不满意。(非常满意+满意)/总病例数=总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

护理前,对比2组的心理状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护理后,B组的SDS、SAS评分相较于A组均明显更低,P<0.05。见表1。

表1 对比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s,分)

表1 对比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s,分)

组别 SDS SA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A组(n=20)55.48±3.63 37.34±3.29 57.43±3.12 38.44±3.31 B组(n=20)55.56±3.55 31.09±2.87 57.49±3.19 32.07±2.96 t 0.1080 9.8142 0.0921 9.8346 P 0.9142 0.0000 0.9268 0.0000

2.2 对比2组的护患纠纷事件发生率

护理后,B组的护患纠纷事件发生率相较于A组明显更低,P<0.05。见表2。

表2 对比2组的护患纠纷事件发生率(例,%)

2.3 对比2组的护理满意度

护理后,B组的护理满意度相较于A组明显更高,P<0.05。见表3。

表3 对比2组的护理满意度(例,%)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中多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综合性慢性疾病,患者机体内舒张压与收缩压上升为主要病理表现,多数患者会伴随头晕、头痛以及心悸等不适症状。高血压发病早期,通过无典型的临床症状,极容易被患者忽略而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大部分的患者在确诊为高血压后,病情已经进展到需要终身接受药物治疗的程度,长期治疗,加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缺乏对疾病与治疗相关知识的了解,患者极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不仅会导致患者的情绪不稳定而加重病情,也会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血压控制效果产生不良影响[4-5]。

目前,临床对于高血压尚未找到可以彻底治愈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长时间药物治疗对患者血压水平进行控制,阻碍病情发展,如果血压水平得不到有效控制,长期的高血压状态,会损伤患者的心脑血管,从而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6]。而因为高血压患者大部分都需要终身使用药物治疗,持续一段时间后,患者很容易产生压抑、焦躁等不良情绪,不仅影响其正常的生活质量,还会降低其治疗依从性,影响疾病治疗效果,一些患者甚至因此而出现暴躁、易怒等心理,一旦护患之间沟通不到位,就可能出现生气、抗拒,增加医护纠纷风险[7]。而科学、有效的护患沟通方式,可以让患者在与护理人员的沟通中正确认知疾病、健康以及治疗等相关知识,并充分认识自我护理、饮食控制以及遵医用药对自身疾病康复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其血压控制效果;通过有效的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让患者充分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尊重、关注,从而增强其对护理人中的亲切感,且更加信任护理人员给出的意见与指导,对疾病康复有更多的信心,有效缓解其不良情绪,以乐观良好的身心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提升疾病治疗效果,促进护患良好关系的构建,提升患者满意度[8]。本次研究也显示,护理后,B组的SDS、SAS评分相较于A组均明显更低,P<0.05,B组的护患纠纷事件发生率更低于A组,而护理满意度则明显高于A组,P<0.05。

综上所述,护患沟通护理可有效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负面情绪,更有利于护患谐护患关系的建立,减少护患纠纷风险,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护患纠纷护理人员
社会嵌入视域下护患关系影响机制研究
重症监护室护理人文关怀在护患沟通中的作用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误帮倒忙引纠纷
护患沟通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的影响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用“情”化解离婚纠纷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
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