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娱乐化倾向的探讨

2021-11-02 03:04谢琴琴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7期
关键词:娱乐化新闻报道新媒体时代

摘要: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往传统严肃庄重的新闻报道方式与新媒体时代的受众产生了隔阂。传统媒体为应对新媒体的冲击,吸引受众、留住受众,纷纷在新闻报道方式上进行创新转型,娱乐化便是其中之一。对于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欢迎的很多,批评的也不少。那么,到底应该怎样看待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本文认为,不应狭义理解娱乐,应看到新闻报道娱乐化倾向对宣传报道等硬新闻的积极影响。对于娱乐化现象,应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它,并让娱乐化方式向好的方向发展,保持媒体的娱乐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平衡,更好地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关键词:新闻报道;娱乐化;新媒体时代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7-0149-03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逐渐以一种简单易懂、通俗娱乐的方式传达给受众,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和突出,并深受受众的喜爱。对于娱乐化现象,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传统观念上,只看到其产生的消极影响,而对新闻报道的娱乐化方式进行全盘否定。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如何让娱乐化倾向向好的方向发展,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使传播的信息具有更强的可读性,更好地接近受众。本文从传播的背景、特点及意义三个方面对当下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展开论述。

一、当下新媒体背景催生娱乐化新闻报道的受众需求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一改传统严肃的报道方式,逐渐采用娱乐化的方式进行报道,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社会转型、网络媒体的自身属性等多方因素共同促进的结果。

(一)转型之下一些严肃新闻主动携手娱乐化传播方式

社会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新媒体迅猛发展。面对新媒体浪潮,我国与时俱进,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就提出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新闻宣传的时、度、效,增强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

在新媒体汹涌而来的大背景下,在宏观政策的推动下,新闻宣传工作不断转型与创新,而娱乐化传播方式正是转型之下这一实践的产物。不少严肃新闻利用娱乐化传播方式,四两拨千斤,收到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例如,在2020年的疫情期间,国外媒体污名化中国,意图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霸气回应美方,“采用混淆视听、甩锅别国的伎俩”无助于战胜疫情。“甩锅”“伎俩”等词深刻颠覆了人们对官方表态用语单一刻板的印象,增强了受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网友们直呼大快人心。

(二)网络媒体的自身属性推动媒体采取娱乐化传播方式

在近20年来的时间里,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新媒体的勃兴给以往传统的新闻宣传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如今,人们只需用一部手机便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最新新闻动态,而过去人们掌握的大部分新闻信息都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接收的,信息获取比较滞后。根据新媒体的个性化、分众化、信息海量性等特点,人们可以自主选择阅读感兴趣的新闻,这种网络媒体特性促使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

如今新媒体的发展推动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纷纷涌现,人们获得信息的来源渠道越来越广,媒体主流地位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官方媒体,如何吸引受众眼球,激起其阅读兴趣,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力与影响力便成了一道难题。因此,一些主流媒体纷纷进行改革,与时俱进,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以及以年轻用户为主的B站等平台上,多渠道发声,主动靠近受众,新闻报道的娱乐化现象应运而生。

(三)受眾的需求推动娱乐化传播方式的出现

一般而言,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在于获取与周围环境有关的信息,从而安排自己的日常行程和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要想人们像过去仔细阅读报纸那样理性思考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是很难做到的,因为这需要人们投入专门的时间和精力。另外,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领域不断拓宽,人们难以仔细阅读每一条新闻,碎片化阅读成了大势所趋。在大量的新闻报道中,即使各大媒体报道的事件相同,但吸引大多数受众眼球的还是生动形象、简洁易懂的新闻,纯长篇文字报道方式日渐式微。相较而言,采取娱乐化的方式传播信息更加契合受众快速获取信息的心理需求。

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现实的复杂性,人们身处繁忙的工作中,承受着巨大的工作与生活压力,因为人都有倾向于接受浅显轻松信息的倾向,而娱乐的初衷就是让人放松,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与愉悦感,消除紧张与疲劳,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在2020年疫情期间,人们隔离在家学习、办公,社会笼罩在疫情蔓延的紧张气氛下,加之隔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之处,人们易产生烦躁不安的情绪,心理压力无法释放与消解,难以冷静地阅读思考手机上海量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娱乐化的新闻报道纷纷涌现,各地县级融媒体中心在疫情期间主动联系沟通群众,举办了“最美口罩照”“我为父母做的一顿饭”等线上互动活动缓解人们的压抑情绪,与受众进行互动,减轻了人们隔离在家的孤独感,发挥了一种陪伴式的作用。

二、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美国学者C.R.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提出“提供娱乐是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之一”[1]。而在早期新闻报道中,娱乐并不是其最主要的功能,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和引导舆论才是其主要目的,这种新闻报道思想使媒体走进了唯宣传、唯教育的误区。在新媒体背景下,各大媒体为了满足受众需求,纷纷进行创新转型,采用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报道方式贴近受众,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一)用趣味性网络语言消解新闻报道的严肃性

谈起过去新闻报道的语言风格,人们不免想起《新闻联播》里国字脸的播音员以严肃的播音腔客观报道事实的场景;而随着新闻报道娱乐化的发展,人们现在提起新闻,就会不自觉地想起央视主播说的类似于“令人喷饭、no作no die”等充满趣味的网络语言。不难发现,主流媒体开始一反严肃、宣教、缺乏个性化和情感化的话语姿态,使用网络与日常用语,引起受众共鸣,造就了另一种审美快感与娱乐意味[2]。

例如,2020年央视新媒体中心接连推出“主播说联播”短视频栏目,用“原班人马”解读《新闻联播》中播报的新闻,并在抖音、B站等平台分发推广。该栏目在新闻报道表达方式上更加随意开放,且幽默生动接地气,展现出了较强的包容性和贴近性;在镜头语言上采取竖屏的方式拍摄录制,这样更加适合人们竖屏观看手机屏幕的习惯,更容易营造面对面互动对话的氛围。栏目推出后,多次登上微博话题热搜榜,可见大众对新闻联播的关注度之高。从留言区上的评论里可以看到,大部分网民对《新闻联播》中使用幽默有趣的语言持认可态度。

央视播音员“段子手”朱广权用顺口溜的形式播报新闻进行“圈粉”,其金句频频登上微博热搜。网友还纷纷在评论区与主播进行互动聊天,直呼简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并开玩笑说:“手语老师听了气得想打人!”在以年轻用户为主的B站上,也能时不时地看到网友为其剪辑的鬼畜视频,呈现出极大的娱乐性特点。

除此之外,媒体在日常新闻报道中还通过具有娱乐性的标题吸引受众阅读,如2020年7月发生的杭州女子失踪案,最初以《杭州一女子睡觉时离奇失踪》为标题进行报道,抓住了网民的眼球。各大媒体抓住公众的猎奇心理与好奇心,及时更新案件处理进度,在留言区与受众进行互动,使其舆论关注度不断上升,极大地调动了受众的参与度。

可见,以娱乐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转变主流媒体的话语策略可以产生审美快感和娱乐狂欢的效果,新闻信息的单向传播也逐渐向双向、多向交流发展,传播内容更加准确快捷、丰富多彩。

(二)利用可视化报道优化受众阅读体验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新媒体的发展使现代信息慢慢以可视化[3]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其中包含大量的图片、视频、音频、漫画、图表等元素。这些元素的加入不仅丰富了新闻的内容,也给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如今,许多媒体都运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主动去靠近他们,如运用抖音、B站等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VR、AR等沉浸式新闻报道,以及漫画、数据图表等表现形式,融艺术性和新闻性于一体[4],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实,使新闻报道更具吸引力和贴近性。

而可视化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网络技术的进步与人们思维的创新。由于网络具有多媒体性,新闻报道可以把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结合在一起,使传播的信息更加具有真实性和现场感。读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新闻类型,纯文字新闻、图文新闻、视频新闻、漫画新闻、图表数据新闻应有尽有,也可以设置个性化的页面风格。因此,信息传播日渐突出的多媒体性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娱乐化提供了可能,原本只能用文字表述的严肃新闻,在融入音频、图片之后,能带给受众感动、愉悦的阅读体验。例如,疫情期间,央视直播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进程,不少网友在屏幕前发弹幕进行互动。新华社的AR直播眼镜,用眼神就可以指挥摄像机拍摄画面,给受众带来“第一视角”的沉浸感受。

以往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是单向的,甚至不能用严格意义上的传播来表述,只能说是媒体发布信息,受众被动接收信息,受众很难发表个人意见,很难及时对信息进行反馈。而现在,随着各种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受众可以直接在直播中的弹幕区、微信公众号的留言区、微博的评论区等地方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媒体互动,与其他网友互动,这体现了娱乐化新闻报道的一般传播效应。

(三)主播记者主动暴露“后台”以增强受众黏性

相比过去主流媒体给人的高大上之感,新媒体时代官方媒体多了些“接地气”的味道,尤其是近两年来,主流媒体“后台”的主动暴露,主播个人形象特点的突出,改变了其以往在受众心中的刻板印象。

结合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以及梅罗维茨提出的“中区”概念,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骆正林、宋玉生等学者提出“展演型中区”,认为无论是梅罗维茨还是后继的学者,均较少注意“后台”暴露的主动性问题,其区别于“前台”“后台”“中区”等概念,把“后台”的主动展示概念化为“展演型中区”,而它的动态时间过程则是“中区展演”[5]。

近年来,“中区展演”在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实践中,常常被当成一种宣传技术。如康辉通过拍摄自己日常工作的Vlog,将他参与希腊国事访问的新闻报道准备工作展现出来。主播刚强利用短视频的媒介形式展示自己参与庆祝中缅建交70周年活动的新闻报道幕后准备工作。记者王冰冰因长相甜美而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面对王冰冰的走红,央视有计划、有目的性地把她推到年轻人的视野中,如让她担任青年大学习的主持人,更好地与年轻人进行互动沟通[6]。而王冰冰本人在受到关注之后,也接受媒体采访,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后台”,并在微博上展示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给人一种真实、亲近的感觉。

可见,新闻工作人员有限度地展露私人生活,展现自己“常人”的一面,既可以满足大众的窥私心理,使其产生亲近感,信任感,也可以提高新闻宣传的热度,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新闻报道娱乐化的实践探索。

三、娱乐化新闻报道对社会传播及意识形态产生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新闻以娱乐化、简洁化、通俗化的方式进行报道,以便受众能在短期内快速找到新闻报道的重点,了解社会动态,满足自身多方面的需求,而媒体传播信息的内容与风格,尤其是主流媒体,也会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意识形态产生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主流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与策略对企业、社会个体等主体的信息传播方式起着一种示范作用,其娱乐化倾向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利弊交织的。

(一)过度娱乐化导致事实本末倒置

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一些媒体只注重經济效益而忘了社会效益,追求流量而舍弃质量,在传播信息的认识与操作上与媒体的初衷产生了偏差,把媒体与受众复杂的社会关系简单理解成了卖方与买方的关系,把受众单纯地看成媒体信息产品的消费者。更有一些目光短浅、只追求短期效果而忽略长远效益的媒体,无限度地放大娱乐功能,刻意满足受众的低俗需求,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以追求经济利益。例如,在报道一系列官员的政治问题时,一些媒体热衷于挖掘贪官和他的几个情妇的故事,而忽略了事件的本质。

(二)过度娱乐化易挑战触碰人们的道德底线

新闻以娱乐化的方式进行报道,很容易带动受众的情绪,导致新闻事实本身被淡化,这会使人们陷入“万物皆娱”的误区,产生极端思想,把一切严肃新闻当成笑话,从而失去理智。例如,在2020年7月的洪水报道中,媒体用“鸳鸯锅”一词来描述长沙浏阳河与湘江两侧洪水颜色的不同。在洪水灾难还很严重的情况下,一些媒体将武汉暴雨暂时停歇后所出现的自然景象形容为“云海蒸腾如仙境”,引发了很多受众的反感。不管是“鸳鸯锅”还是“云海蒸腾如仙境”,这都是新闻媒体在拿灾难当笑话,以此进行娱乐化报道,与处于危险边缘的抗洪救灾的人们以及深处困境的受灾群众形成对比,这是对媒体工作者职业道德和受众道德伦理的一种挑战,这种灾难美学报道是不合时宜的。

(三)娱乐化传播方式该保持应有的限度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同样,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实践也应有限度。物极必反,在新媒体时代,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时,要保持媒介的娱乐功能和其他功能的平衡[7],不陷入“娱乐至死”的境况,才能获得受众的真心喜爱而不是反感。不论是媒体、受众,还是政府、企业,都应该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有全面理性的认识,充分利用这种娱乐化方式,实现媒体、受众、社会的共赢。

四、结语

创新是新媒体时代永恒的主题。近年来,各大传统媒体为了适应互联网社会的发展趋势,都在进行创新转型,用幽默有趣的娱乐方式增强新闻对人们的吸引力,这对增强新闻传播效果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新闻娱乐化实践还存在比较严重的同质化问题,这很容易让年轻受众产生反感心理,失去閱读兴趣。因此,新闻媒体应不断关注新鲜事物,遵循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规律,保持年轻的心态,用较强的创新能力、无限的脑洞和不落俗套的娱乐化方式,让新闻报道保持新鲜感;同时兼顾新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力避刻意博人眼球而发布虚假低俗新闻的情况,实现新闻报道的社会效益,贴近受众的阅读需求,提高我国的新闻传播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2.

[2] 张亚萌.《主播说联播》: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新样态[J].传媒,2020(24):60-62.

[3] 王淑洁.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可视化分析[J].新闻传播,2018(16):74-75.

[4] 白红刚.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做好新闻传播[J].传媒论坛,2021,4(4):70-71.

[5] 宋玉生,骆正林,万思蔚.意识形态娱乐化的情感面向与主流媒体实践[J].新闻界,2020(8):13-23.

[6] 吴雪.王冰冰:“央视最美女记者”破圈[J].新民周刊,2021(1):34.

[7] 李良荣,张春华.诊断中国传媒娱乐化[J].新闻界,2007(6):13-15.

作者简介:谢琴琴(1998—),女,四川广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娱乐化新闻报道新媒体时代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看影视剧字幕翻译的娱乐化倾向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浅谈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