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融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记者的发展

2021-11-03 05:56张英娜
记者观察 2021年24期
关键词:信息

文 张英娜

融媒体发展是当前我国新闻传播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在如今强调“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融媒体环境下,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特点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了信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的最大化,这无疑给新闻行业的发展带来一个新契机,也让新闻工作者在这场融媒体大环境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融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记者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新华网”为例

融媒体环境给新闻编辑记者带来的机遇

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不同的新闻网络媒介与其他新闻网络媒体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新闻信息资源网,进一步地整合和汇总了资源和新闻信息,使新闻信息的具体报道和传播运用与实际的生活更加协调融洽。通过网络,编辑记者不仅可以更好地处理和编辑新闻信息,还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新闻媒介传递方法,对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闻和消息的掌握和获取更加快速准确。

当前融媒体环境给新闻编辑记者的采编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还能够让新闻编辑记者在工作中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以及进一步自我驱动。当新闻编辑记者发布的稿件具有一定的新闻信息量、社会关注度或是选题内容有趣吸引大家“眼球”,该稿件会获得大量的阅读量甚至被其他新闻媒体、客户端等所转载采纳,从而获得一定的知名度。2020年3月,新华网广东频道的一条《鸡“急”销售 多方联动拓宽销路》稿子,“惊动”了省农业厅,帮助农户解决了燃眉之急。河源市连平县田源镇田西村委会赠送新华网广东频道一面写有“疫中帮扶情系老百姓,滞销解困助推农行品”的锦旗表示感谢。该稿件虽然没有一次性解决全部的滞销问题,但为老百姓后续的销售拓宽了渠道,从长远来看,是一种不失为防止返贫的有效举措。在访谈中,该稿件的作者黄璐璐表示十分愿意在日后多做这样有意义的事情。“毕竟在信息日益海量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的信息很容易被淹没,能做的不多,做得好的事情更是屈指可数。”

融媒体环境给新闻编辑记者带来的挑战

在“中央厨房”模式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以混编方式进行统一编制,构成大编辑部,从而实现集中采访,将采访稿件上传到同一个系统平台上,经过统一审稿,作为共享资源供不同媒体使用,可以有效降低新闻采集成本和人力成本,打通新闻采编发的各个流程,提高了新闻的生产和传播的效率。然而,“中央厨房”式的新闻生产所导致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新闻稿件普遍“长得都挺相似”,新闻信息出现同质化,内容雷同,“一稿多发”“抄袭”显现;新闻信息缺乏原创性、真实性受质疑等问题,从中也能直接反映出新闻编辑记者的自身问题,体现其职业素养不佳,以及缺乏专业素养。

2019年12月11日,新华社成立运营以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基础,以人机协作作为特征的“智能化编辑部”,实现了人工智能新闻制作和再造的全过程,通过一次采集,N次加工,多元分发,使新闻生产通过智能创新,加快速度、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提高效率。这充分体现在采集、生产、分发、反馈四个环节。例如,在采集的部分,采编人员利用“现场云”移动采集系统并配合使用上智能硬件,可以这一头立马采、拍、传,另外一头立即收、审、发,随时随地推出全息化、直播态的“现场新闻”,并同步采集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全媒体形态新闻素材;还能够利用“鹰眼”智能监测系统、“媒体大脑”摄像头新闻机器人,能提前记录突发新闻事件;在生产的部分,全过程人机协同合作,人工审核签字,利用“人工智能合成主播”“媒体大脑”等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对新闻素材分别进行自动分类和自动标引,可以生产多种多样的全媒体产品,例如,图文、短视频、数据新闻、地图新闻、人工智能主播新闻、AR、MR等达30多种。

在分发的过程,新华社媒体用户、客户端等终端受众依托用户肖像技术被有针对性、一一精准推送;最后,在反馈的部分,依托智能版权评估系统和区块链技术,对传播效果进行准确评估。

借助于智能系统,新闻制作生产的效率得到了提倍,那么对于该编辑记者来说,在工作上,虽然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渐渐地他们的作用被弱化,出现一定的依赖性、主观能动性降低等问题,这对于编辑记者自身发展也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融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记者提高职业素养发展的策略

提高政治素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经过历史和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真理,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被淘汰,是每一代新闻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铭记于心,并付诸行动的必修课。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其新闻实践的落脚点就在于其有怎样的新闻观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是用来衡量新闻人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编辑记者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坚守好“喉舌”“耳目”的职责定位,牢记社会责任,担当起传播者、记录者、推动者、守望者的重要角色,在涉及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头脑特别清醒,做政治立场坚定的新闻工作者,在融媒体环境下,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作出冷静判断、认真核实,学会独立思考,严格筛选信息内容。

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加强“四力”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战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总要求。优秀的新闻报道是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完美结晶。2017年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前夕,新华社推出创意视频《大道之行》,国内外总观看量超过了5亿次。该短片是微视频,但其精良制作的背后,是多个团队的协作,是深入多个国家的素材采集,无论是气蕴沉雄的脚本,还是图片、视频、3D动漫等元素都恰到好处地综合呈现,且其透出的史观是全面的、辩证的、历史的。该短片之所以引起国内外强烈的反响,大获好评,也正是因为有着过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支撑,短片才会收获另一种“四力”,即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坚守职业操守,保持新闻专业性

新闻专业主义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行业思潮,诞生于十九世纪的美国,该行业思潮认为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全面、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事件。当下,新闻编辑记者借助新媒体的技术拥有着大量的新闻信息和资源,其新闻报道内容的准确性是否真实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信息的质量和价值。从中可以看出,整个行业内部审核、把关机制存在缺陷,没有经过认真的核实审查,导致信息虚假,也明显可以看出广大媒体从业人员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的不足。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编辑记者务必要严格坚守好自身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操守,在工作中拒绝“一稿多发”“抄袭、复制粘贴”,不受财、权的驱使等进行对新闻的不实信息报道。

本文基于融媒体环境下探讨新闻编辑记者的发展现状,目前,针对新闻编辑记者的研究多以其职业素养为切入点,而针对融媒体背景下其发展现状的相关研究比较缺乏。对此,本人虽然自知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不过人,在研究过程中难免举措失准,存在不足的地方。但希望本文的研究从小范围来看,对新闻编辑记者的职业前景发展以及高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有所帮助;从大范围来看,对我国新闻行业的快速发展提出了一定的个人见解。

猜你喜欢
信息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超市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