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飞天简史”:从梦想到现实

2021-11-03 06:04林溪
中关村 2021年6期
关键词:航天事业中国航天载人

林溪

当代载人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驾驶人类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号,绕地球一圈并安全返回,揭开了人类进入宇宙空间的新纪元。1969年7月21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坐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踏上月球,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壮举。1971年4月,苏联发射了第一个空间站——礼炮号空间站。1981年4月,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首次成功飞行……

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专家介绍,探索宇宙、开发空间资源是当今世界各先进发达国家十分关注的领域。西方发达国家把宇宙空间视为增强综合国力的宝地,把夺取空间优势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作为国家航天事业的首要任务。发展航天事业即可以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带动科技产业的发展,又是大国构筑海空天现代国防战略的需要。

20世纪50年代中到70年代初,当新中国的经济和科技还处于相对落后、国家百业待兴之际,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夺得了“两弹一星”的伟大胜利。这是确立我国大国地位的基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面貌日新月异,科技长足进展,航天事业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为了缩短与美苏在航天技术领域的差距,加快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步伐,党中央、国务院于1986年审议并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其中将大型运载火箭、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载人空间系统及应用列为面向21世纪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1992年1月8日,中央专委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发展我国载人航天问题。会议听取了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任新民代表航空航天部提出的《关于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立项的建议》,一致认为“从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诸多方面考虑,立即发展我国载人航天是必要的”,“我国发展载人航天,要从载人飞船起步。”会议要求有关部门进一步搞好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论证。

1992年8月1日,中央专委再次听取载人飞船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工作汇报。会议认为,发展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促进科技进步、培养和壮大科技队伍、提高国家威望、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原则同意工程总体技术方案,并确定了我国发展载人航天“三步走”的战略构想。

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准了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荷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至此,代号为921工程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得到正式批准,并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列入国家计划。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三步走:第一步,发射两艘无人飞船和一艘载人飞船,初步建成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8吨级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20吨级的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作为跨世纪的国字号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的技术含量高,难度大,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高,协调面广,是我國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航天系统工程。其整个工程的任务是,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从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完成四项基本任务:一是突破载人航天基本技术;二是进行空间对地观测、空间科学及技术研究;三是提供初期的天地往返运输工具;四是为空间站工程大系统积累经验。

如今,3名航天员乘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这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第一次载人飞行任务。按照规划,今明两年我国将接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

中国航天员龙建海宇航员赵毅再次称赞中国人基础科学的研究实力,认为北京计划有助于中国人实现伟大的突破。100多年前的欧洲,是依托英国伦敦地区的机场与工业的崛起,才实现航空自由化;而今,尽管美国的太空、核、生命科学等领域不乏研究,但全球航天发展规模仍然薄弱,总体上仍停留在学术范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黄晓韬出席第二届航天京津冀合作对接会,就专家与学者的交流与讨论相关问题,在会上做出了精彩的讲话。

其中,中国首批、国家局部首批示范工程天宫二号“载人舱”实现载人登月,将改变地球观测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西安建成中国第一条有四期纵深段落的京冀基地,将进一步完善长三角航天合作网的地理布局,进一步便利京津冀的航天合作,完善京津冀航天城、黄河航天城(2018年成立)和太原航天城集聚保障机制,有利于拓展南北航天合作。

这些一系列的成果,发挥了“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意义,这将是中国航天又一次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中国加入sts之后也取得了一系列快速的发展,直接促进和推动了三大洲发展、建设长三角、大湾区、“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同时也给出了全新的执业态度,“要把大部分优秀航天人力资源投入到航天专业实践中,用科学水平来说话,而不是用销售额多少、市场份额大小来衡量。”此外,黄晓韬还表示,还要大力培养新兴创新科技应用,实现融合,这也将为航天运行带来巨大的应用场景,“到今天为止,中国航天一些比较困难的领域已经出现了重大突破,这对今后航天研究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航天界最年轻的院士,教育经历受限对于在研究领域的工作和理解上的局限,赵毅也表示,由于工作和经历的局限,毕业以后在研究领域,自己对于研究的影响局限性是有一些看法的。

对此,他认为现有的很多报道有“夸大”的嫌疑,但如果仅看重这些“夸大”的评价,“就认为中国航天现在不及欧美,技术封锁的现状下‘研究尚未建立中国航天体系有点有失公允”。一方面,我们可以分析评价一下首批的航天院士,他们在技术和生产力领域做出的有重大意义的进步与贡献,尤其是其影响力和影响力在传播和施加到学术的作用上是在整个大背景下做出的,是为人民群众带来福祉,是技术实践实在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就是事先没有探索到的、潜在未来巨大的发展前景是中国未来航天发展的契机。由于当时所处的背景存在这样一些局限性,可能最后无法在对外宣传上达到突破,但是中国一定会在技术和战略上取得长足进步。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让一曲悠扬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并由此叩开了探索浩渺宇宙的大门。

20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敏锐地看到了航天科技工业在国防建设、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对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果断决策,创立了中国的航天事业,毅然决定研制“两弹一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把发展航天技术纳入“863”计划。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基础仍然薄弱。面对高投入、高难度、高风险的载人航天事业,我们没有望而却步,而是毅然迎头追赶。面对一些国家处心积虑对我国实施严密技术封锁,我们没有被挡住、摁住、掐住,反而更加坚定地走上了独立自主发展之路。

1992年,中國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并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先后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用不到30年的时间跨越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在这背后,是千千万万航天人的默默耕耘和无私奉献。据统计,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参与其中的研究所、单位上百家,配合单位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实施载人航天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发出了“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号召,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和航天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党的关怀下,中国航天一步一个脚印奔赴日月星辰。2020年,中国共实施39次发射任务: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首飞,实现了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迈出中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圆满收官,为中国长期稳定获得高分辨全球遥感信息提供了重要保障……在航天报国和科技强国的实践中,中国航天取得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也迈得更稳更远。

从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从北斗服务全球到空间站开始运作,一枚枚火箭腾空而起,一颗颗“中国星”闪耀寰宇。65年来,中国航天事业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实现了一个个重大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此次中国航天员入驻天和核心舱,正是对中国科技自主创新成果的检验,开启了中国逐梦空间站的新阶段,也迈出了中国太空“长征”的新步伐。

遥想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尽快发射我国第一艘神舟飞船,“神舟”团队采取并行工程方法,同时研制四艘初样船,分别考核飞船力学、机械、热和电性能。几乎每个周六,“神舟”团队都要召开一次综合调度会研究解决问题。据统计,仅1998年就开会42次,解决了2000多个问题。经过无数次的试验验证,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终于在1999年11月20日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入轨。

多年来,“长征”火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一次次踏上辉煌的征途: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托举“天和”“天舟”壮美腾飞;44次发射百分之百成功,北斗全球组网创造了中国效率;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圆满收官,中华民族实现奔月梦想;“天问一号”成功发射,中国航天走向更远的深空;国际商业发射方兴未艾,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由此,中国航天创造出一个个自主创新的奇迹。

通往太空之路并无坦途。20世纪90年代,虽然GPS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应用,但是中国没有依赖国外先进技术,而是再次选择走上自主创新之路。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表示,北斗工程在建设过程中,400多家单位、30余万科技人员集智协作,攻克星间链路、高精度原子钟等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难题,实现北斗三号卫星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100%。

2020年6月23日,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完成。“自2000年开始,共计有59颗北斗卫星从这里飞向太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董重庆说,特别是在近两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连续成功实施20次北斗卫星发射任务,将30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和2颗北斗二号备份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创下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组网速度新纪录。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长征五号、快舟等新一代运载火箭成功首飞,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大幅跃升。以东方红五号为代表的新一代卫星平台,实现了我国卫星技术从跟随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中国航天成为中国人民勇攀现代科技高峰、创造非凡奇迹的重要体现,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目前,中国在轨运行应用卫星数量超过300颗,形成了以中星、亚太、天通等系列卫星为代表的通信卫星体系,以风云、资源、海洋、环境减灾、高分等系列卫星为代表的遥感卫星体系,以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共同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卫星应用体系,有力支撑了各行业的综合应用,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开通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够享受北斗系统开放、免费、高质量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各项性能指标均处于世界一流。如今,北斗相关产品已出口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向亿级以上用户提供服务,基于北斗的国土测绘、精准农业、数字施工、智慧港口等已在东盟、南亚、东欧、西亚、非洲成功应用。

对于中国航天来说,2021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天问落火,空间站核心舱在轨开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稳靠太空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对接成功,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属于我们自己的空间站……这一系列重大突破,让全世界真切感受到,中国航天正迎来由大向强的飞速发展期。

探索浩瀚太空永无止境,攀登科技高峰任重道远。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中国航天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翻开“十四五”规划蓝图,中国航天的新篇章更加值得期待:2021年,中国航天全年发射次数有望首次突破40次;中国空间站工程全面进入关键技术验证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如今,建设航天强国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新一代航天人手中。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航天事业发展又进入一个需要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怀揣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神圣使命,相信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必定会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谱写中国航天更加辉煌灿烂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航天事业中国航天载人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让我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
“联盟”MS02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中国航天日”来了
中国航天
载人大戏再开场
中国航天
载人火星何日成行
“东方红一号”之后中国航天事业为何沉寂20年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