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督脉经筋理论应用针刀治疗痹病的探讨

2021-11-03 02:11乔龙辉田雪梅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1年10期
关键词:针刀探讨

乔龙辉 田雪梅

【摘 要】 督脉经筋主要走行于人体背部脊柱上,若邪结于筋或经筋受损,会导致经筋循行所过之处出现筋结,进而出现经筋病证。督脉经筋理论指导下的针刀解结术治疗经筋病证有明显优势,督脉经筋刺骨术治疗督脉病、肾虚督寒型痹病;脐下营解结术治疗督脉病甚者、产后痹等;骶骨解结术治疗腰骶部僵硬疼痛者,如强直性脊柱炎、腰肌劳损等疾病。临床运用,疗效明显。

【关键词】 痹病;产后痹;腰肌劳损;督脉经筋;针刀;探讨

督脉属于奇经八脉,为“阳脉之海”,主司一身阳气。中医学认为,督脉与脊柱关系密切,应该从调整脊柱骨节的角度治疗督脉相关病证。通过中医整体观,以经筋理论为指导,以解剖理论为基础,在“阴阳平衡”“以痛为腧”“督脉有病治督脉,治在骨上”“关为筋之阻,骨突筋所结,结为痛之根”“形气神”等中医理论指导下更好地运用针刀进行微创手术,治疗痹病有很好的临床疗效,现基于督脉经筋理论应用针刀治疗痹病进行概述并举验案3例。

1 督脉经筋理论

1.1 概 述 督脉首载于《黄帝内经》,是古代医家在十二正经脉基础上提出的经脉理论之一,与十二正经脉合称为“十四经”。现代医家认为,任督二脉作為奇经八脉,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贯通人体阴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更应受到重视,因此,在十二经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十四经筋理论。督脉经筋主要走行于人体背部脊柱上。若邪结于筋或经筋受损,会导致经筋循行所过之处出现筋结,因而出现脊柱强直、角弓反张等临床症状或体征[1-2]。

1.2 督脉及督脉经筋循行与分布 《素问·骨空论篇》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齐下营。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侠颐也。”

随着历代医家对相关文献的不断研究与发掘,目前对督脉及督脉经筋的循行分布以及其所病、治疗逐渐有了更明确的认识[3]。现多认为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总督诸阳,反映脑、肾、脊髓以及生殖功能。并据此对督脉经筋进行总结,督脉经筋的循行:起于会阴筋膜区,沿尾骨筋膜区上行,结于骶骨,续上行于脊柱棘突,夹脊筋膜区带,结于腰5棘突上,腰4棘突上,腰2棘突上,结于胸11棘突下,结于胸9棘下筋,结于胸6棘上,上行至项韧带,结于颈2棘突上,上行结于枕外隆突,上至巅顶,经额前交汇印堂,下行鼻根,至鼻尖,经上唇,终结于上唇齿正中。

1.3 针刀解结术 督脉经筋理论指导下的针刀解结术在治疗该经筋病证时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临床常用的针刀治疗技术主要有督脉经筋刺骨术、脐下营解结术、骶骨解结术。但实际临床操作中并不局限于上述针刀松解技术,应以“督脉有病治督脉,治在骨上”[4]及“关为筋之阻,骨突筋所结,结为痛之根”[5]为指导,经筋循行所过之处的骨突及阳性病灶点均可作为治疗部位。

1.3.1 督脉经筋刺骨术 《灵枢·官针》云:“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八日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输刺骨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古文中早有关于刺骨治疗的记载[6]。

“骨突筋所结”,因此,可将督脉筋经循行部位较为突出的骨结构上(如枕外隆突)作为治疗点。“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现代研究认为,“骨上”为脊柱骨。督脉在颈椎部位入于脑,因此,可选除寰椎外所有颈椎棘突作为治疗点,一般选第7颈椎棘突;根据双数为阴,单数为阳、督脉属阳的原则,可在1、3、5、7、9、11胸椎棘突上寻找筋结点,6可以拆分成2个3,内含阳数。所以第6胸椎棘突也可寻找筋结点。一般选择T7棘突作为治疗点。腰椎因L2下为命门,L4下为腰阳关,故常选L2、L4棘突作为治疗点[7]。

适应症:一切督脉之病,尤其阳虚怕风怕冷者。体位:俯卧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定点:①枕外隆突处下缘定一点;②除寰椎外,根据病情需要,所有脊椎骨均可作为治疗点。

1.3.2 脐下营解结术 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适应症:此处乃督脉、任脉、冲脉共同起源之处,对于督脉病甚者、妇科疾病、男科疾病、胃肠疾病均有明显疗效。体位:俯卧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定点:①耻骨联合上缘中点骨缘定一点;②两侧耻骨结节点处各定一点;③腹股沟韧带与股动脉交点处向下2 cm再旁开2 cm定一点,再向上2 cm腹股沟韧带下缘定一点。

1.3.3 骶骨解结术 适应症:常作为督脉经筋刺骨术的联合技术,按具体归筋分析,属于督脉经筋刺骨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于腰骶部僵硬疼痛,伴下肢胀痛、酸麻不适,如强直性脊柱炎、腰肌劳损等疾病。体位:俯卧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定点:①第二骶正中嵴定一点;②双侧骶髂关节处各定一点。

2 病案举例

2.1 痹 证 患者,女,55岁,2019年12月14日

就诊。以四肢多关节疼痛5年,加重伴周身怕冷1个月为主诉。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指间关节、双腕关节肿痛,至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予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详)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后至甘肃省中医院就诊,给予口服甲氨蝶呤每次10 mg,每周1次;叶酸片每次5 mg,每周1次;来氟米特每次20 mg,每日1次及中药汤剂,症状明显缓解,后规律服药,病情控制尚可。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病情反复,遂就诊于甘肃省中医院。症见:双腕关节疼痛,遇寒加重,周身怕风怕冷,自汗,腰膝酸软,小便清长,纳可,眠可,大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诊断:痹病(肾虚督寒型)。治疗:督脉经筋刺骨术。

针刀操作:枕外隆突处下缘定一点,第4、5颈椎正中及左右旁开2 cm处各定一点。具体操作:患者取俯卧位,确定筋结点,用定点笔标记,戴无菌口罩及一次性无菌手套,常规消毒,铺巾,选用1.2 mm×50 mm规格针刀,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入皮肤、皮下组织,直达筋结点,沿其骨缘切开粘连或瘢痕组织1~2刀,以达到理筋散结、疏通经络的目的,待刀下有松动感后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深内之至骨,刺入骨皮质约1 mm,起刀。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术后嘱患者3 d内禁止擦洗施术部位,注意休息。经3次治疗后,患者四肢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周身怕风怕冷症状明显缓解。3个月后电话随访,病情好转,未再复发[8]。

2.2 产后痹 患者,女,29岁,2020年11月21日

就诊。以四肢多关节疼痛半年,伴月经期腹痛3个月为主诉。患者半年前因产后受凉出现四肢多关节疼痛,曾至甘肃省某医院就诊,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因症状未见明显缓解而未坚持服用。3个月前月经来潮出现腹痛,外敷热水袋后有轻微好转,伴恶心,无呕吐,出冷汗,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至甘肃省中医院就诊。症见:四肢多关节疼痛,下腹部疼痛,伴恶心,无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纳食可,睡眠欠佳,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既往痛经史3年。诊断:产后痹。治疗:脐下营解结术。

针刀操作:①耻骨联合上缘点:针刀操作时,刀口线与腹白线、锥状肌、腹横肌及腹直肌走行一致,严格进行加压分离,刀体皮肤表面,快速刺入皮肤,经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锥状肌、腹横肌及腹直肌,穿过直达耻骨联合,提起刀锋,纵行疏通、横向剥离2~3下,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②耻骨结节点:针刀操作时,刀口线与腹股沟韧带、生殖股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走行一致,严格进行加压分离,刀体垂直皮肤表面,快速刺入皮肤,经皮肤、皮下组织,穿过腹股沟韧带,直达尺骨骨面,提起刀锋,纵行疏通、横向剥离2~3下,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③腹股沟韧带与股动脉交点处向下2 cm再旁开2 cm点:针刀操作时,刀口线与腰大肌、骨神经、股动脉、股静脉走行一致,严格遵循加压分离原则,刀体垂直皮肤表面,快速刺入皮肤,经皮肤、皮下组织,穿过腰大肌与髂肌的联合腱,直达转子间嵴骨面,提起刀锋,纵行疏通、横向剥离2~3刀,调转刀口线再次进行松解,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④腹股沟韧带下缘点:针刀操作时,刀口线与腰大肌、骨神经、股动脉、股静脉走行一致,严格遵循加压分离原则,刀体垂直皮肤表面,快速刺入皮肤,经皮肤、皮下组织,穿过腰大肌与髂肌的联合腱,直达髂耻联合骨面,提起刀锋,纵行疏通、横向剥离2~3下,调转刀口线再次进行松解,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术后嘱患者3 d内禁止擦洗施术部位,注意休息。经2次治疗后,患者未按预定时间前来治疗。3个月后电话随访,四肢关节疼痛治愈,痛经未再复发。

2.3 腰肌劳损 患者,男,45岁,2020年3月5日

就诊。以腰骶部僵硬疼痛半个月余,加重2 d为主诉。患者半个月前劳累后出现腰骶部僵硬疼痛,至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腰肌劳损,给予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症状无改善,遂就诊于甘肃省中医院。现症见:腰部僵硬疼痛,前屈功能受限,劳累后加重,食纳睡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弦。诊断:腰肌劳损。治疗:骶骨解结术。

针刀操作:①第二骶正中嵴点:刀口线与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入皮肤,经皮下组织,若感觉刀锋下有坚韧感,先疏通剥离2~3刀,待刀下有松动感后,稍搖而深之,致针骨所,同督脉刺骨术操作。②骶髂关节点:刀口线与骶髂关节方向一致,刀体垂直于骶髂关节间隙,快速刺入皮肤,经皮下组织,直达骶髂关节间隙,患者诉有明显酸胀感,并伴有向下肢放射感时,即到达病变部位,疏通剥离2~3刀,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术后嘱患者3 d内禁止擦洗施术部位,注意休息。经1次治疗后,腰部僵硬疼痛感消失,前屈功能正常。嘱患者定期复查,规律服用药物。

3 小 结

综上所述,3种解结术通过调形(以局部肌肉、韧带解剖结构为基础)、调气(以关节及经络为基础,气血运行受阻为依据)、调神(基于经筋理论)进行整体治疗。在督脉经筋理论指导下,结合西医解剖知识,根据不同痹病,选择相应的解结术,使针刀治疗痹病达到更好的疗效。我们在临床上要将经筋经络、中医整体观、西医解剖学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解决患者病痛。通过督脉经筋为例,希望大家予以借鉴,总结出其他经筋理论为指导的、更好的临床操作技术。

参考文献

[1] 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10.

[2] 杨瑞丽,汤小虎.强直性脊柱炎从肝肾、督脉论治的理论浅析[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9,8(7):44-46.

[3] 成芸,冯志海.立足“阳明”思考督脉病的辨证论治[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9,8(7):54-55.

[4] 程艳彬,房敏,朱清广,等.论“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的理论蕴义[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9):2515-2517.

[5] 吴汉卿,吴军瑞,吴军尚,等.中医筋骨三针法与十四经筋肌筋膜动力区带[C]//中国针灸学会微创针刀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换届大会暨第八届全国微创针刀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6.

[6] 杨丽美.《内经》经筋理论的应用[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6,28(3):26.

[7] 柏树林,应大君.系统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5-92,369-375.

[8] 王海东,田雪梅.常见风湿骨病针刀规范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66-67.

收稿日期:2021-05-14;修回日期:2021-06-18

作者单位: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省中

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通信作者:田雪梅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瓜州路418号,779491692@qq.con

猜你喜欢
针刀探讨
小小针刀疗效大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超微针刀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肩关节针刀闭合松解麻醉推拿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
针刀镇痛的原理和针刀治疗的安全性
针刀行业健康发展,规范适应证做“抓手”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