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技巧在偏常生亲子沟通中的应用

2021-11-03 01:10麦欣怡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42期
关键词:亲子沟通

麦欣怡

摘  要:偏常生的成因与原生家庭的不当教养方式和不良亲子沟通有关。而不良的亲子沟通往往是造成亲子冲突的最主要原因,这种亲子冲突会让学生产生一些偏常行为或使一些偏常行为加剧。在德育工作中,帮助偏常生家庭解决亲子沟通问题是常见的,通过多次实践,我发现非暴力沟通技巧在偏常生亲子沟通中,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能使有效达成亲子沟通的目的,有效缓解亲子冲突。

关键词:偏常生;亲子沟通;非暴力沟通

在德育工作中,我发现,偏常生家庭中,無效的亲子沟通非常常见,家长一般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如命令、打、骂等方式,来与孩子进行沟通,这导致孩子产生一些偏常行为或使原本已形成的偏常行为加剧,如网络成瘾、逃学、离家出走等。

通过查阅书籍与文献,发现:偏常生大部分与父母发生分歧与冲突会在被父母严厉批评时出现,而他们采用的亲子沟通模式为屈服让步、攻击反抗、回避冲突居多;而大多数家长在处理亲子冲突时采用的亲子沟通模式为严厉教育、批评教育。这与我在工作中发现的情况一致。针对亲子冲突,我认为要改善亲子关系,需要从亲子沟通的技巧入手,而非暴力沟通技巧则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技巧。

一、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是由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的一种沟通模式,它指导我们转变沟通和聆听的方式,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不再跟随情绪而条件反射地反应,而是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非暴力沟通强调倾听的重要性,在沟通中要倾听自己的需要,倾听别人的需要,同时,学会尊重彼此。简单来说,非暴力沟通就是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模式有四要素,分别是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观察,是指观察事情本身,不对事件作出评价;感受,是指感受自身的情绪状态,然后通过情绪状态的词表达出来;需求,是指察觉并关注自身的内在需求,然后表达;请求,是指发出明确的请求,希望对方如何做,才能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从而达到顺畅沟通的目的。

二、非暴力沟通为何有效

非暴力沟通是通过四个步骤,强调聆听与尊重,使我们能够探寻并重视彼此的真实需要,然后通过表达,去寻求方法满足双方的需要的沟通技巧。这一种基于爱与尊重的沟通技巧,不带评价的沟通方式,使本来就体验了不愉悦亲子关系的偏常生而言,重新获得尊重与爱的感觉,从而使亲子沟通有效。

三、非暴力沟通如何应用到亲子沟通中

摔门离去的女孩

【情景再现】

一个周末,女孩正在家里听着音乐吃着水果,母亲看见后对女孩说:“这么有空,帮忙扫一下吧,好吃懒做的。”女孩听见后,看了母亲一眼后,便继续听音乐和吃水果。母亲见状,直接上前,将女孩的耳机取掉,并用严厉的语气,对女孩说:“你看看你,读书读不好,放假在家也不会帮家里做点事情,只会吃东西,玩,我真的是养了一个白眼狼。”这时,女孩对母亲翻了一个白眼,便摔门进入了房间。

母亲见状,立即给我打了电话,我了解了情况后,让家长重新回溯事件本身,感受在这件事情中自身的感受(女孩的翻白眼和摔门离去带来的愤怒情绪)与女孩的感受(休闲时光时被母亲指责“好吃懒做”“是白眼狼”的委屈和难受),探寻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女儿长大了,自己工作也很累,希望女儿能分担一下家务),引导家长主动与女孩认错,并使用“孩子,对不起,刚刚妈妈说你好吃懒做、是白眼狼是我冲动了,让你难受了,我感到很后悔,你愿意听妈妈解释吗?”“今天是周末,我看到你在听音乐吃水果,希望你能帮忙扫一下地”等语句,尝试再次与女孩沟通。最后的结果是,女孩听到母亲的话后,主动开门,告诉母亲“希望你下次也能这样和我沟通”,然后主动承担了打扫卫生的工作。

【案例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亲子冲突非常明显,母亲希望女孩能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但她使用的命令、骂的沟通方式,使这一次沟通无效,反而使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而家长在我的引导下,回溯事件本身,感受情绪,感受需求,根据引导,继续与女孩进行沟通,这正是非暴力沟通技巧,描述事实、表达感受、表达需求、提出请求。在使用非暴力沟通后,女孩虽然没有和母亲关系非常亲昵,但明显能感受到亲子关系的缓和。

四、总结

非暴力沟通技巧,作为一种沟通模式,可以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偏常生的亲子沟通中,是一种使亲子沟通更有效的沟通模式,可以缓和紧张的亲子关系。

参考文献:

[1] 唐立.《问题学生亲子沟通特点及影响因素》.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年第24卷第2期

[2] [美]马歇尔·卢森堡著 阮胤华 译.《非暴力沟通》.华夏出版社

猜你喜欢
亲子沟通
请别用责骂来“帮助”孩子
父母千万别轻易“偷走”孩子的梦想
追逐理想之光
家长应学会给孩子和自己“留白”
初中生亲子沟通问卷编制
用关心化解家庭教育中的强迫
智障儿童亲子沟通能力评估的研究进展
成长自己 成就孩子
妈妈,请不要念动你的“咒语”
为孩子的心灵打开另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