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将耕读教育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

2021-11-04 01:18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24期
关键词:农林基地育人

本报综合消息 近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提高涉农专业实践教学的比重等要求。

一、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是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是重要的支撑力量。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了解乡情民情,学习乡土文化,对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课程实践和耕读传家为关键,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实际,积极探索新时代耕读教育新内涵、新模式,注重教育实效,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林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基本原则

一是把握育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将农林专业的课堂开设到广袤的田野上,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农业农村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是体现时代特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针对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技术,深化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拓展耕读教育内涵与外延,创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新时代耕读教育的新探索新实践。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涉农高校结合办学特色和各地农业农村育人资源,健全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深度挖掘提炼耕读教育元素,将耕读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任务举措

一是把握耕读教育基本内涵。耕读教育不仅是亦耕亦读的教育方式,也是情懷使命、价值追求、生命与人文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涉农高校加强耕读教育要以扎根“三农”为关键、以培养知行合一为重点,既要强化学生耕读文化学习,增强学生爱国爱民之情怀,又要把教育教学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着力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现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构建耕读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编写中华农耕文明等教材,强化有关中华农耕文明、乡土民俗文化、乡村治理等课程教学;加强农业特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耕读教育元素,科学合理地融入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三是多渠道拓展实践教学场所。加强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支持涉农高校依托农科教基地、农业文化遗产地、国家现代农业园等社会资源,以及农民丰收节、美丽乡村建设等活动,建设一批耕读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增强学生服务“三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涉农专业实践教学的比重,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快建设区域性共建共享农林实践教学基地,让农林教育走出“书本”、走下“黑板”,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山水林田湖草,涵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和奉献的劳动精神,增强学生在“希望的田野”干事创业的能力。

四是建设专兼结合的耕读教育教师队伍。加大“双师型”教师建设力度,支持涉农高校与地方政府、农林企业共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基地,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鼓励和支持高校聘用企业技术人员、农林科技专家、乡村工匠、种养能手等兼任耕读教育师资。培育和造就一支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兼具、教学与实践能力兼备、专职与兼职互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是加强耕读传家校园文化建设。以“名师讲堂”“博读经典”等活动形式,推进耕读文明进校园、进课堂,将农耕文明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和美育实践中,强化榜样带动。

五、组织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涉农高校要制定加强耕读教育的具体方案,统筹推进耕读教育的组织实施、过程管理与总结评价等。

二是加强经费保障。涉农高校要给予经费保障,支持耕读教育师资队伍、实践基地等建设和耕读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研究,提高涉农高校劳动教育质量。

三是强化督导检查。对学校组织实施耕读教育情况进行督导,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摘自“微言教育”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农林基地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杂草学报》中国农林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林技术人员职业培训策略研究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