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家庭培养了张文宏博士兄弟

2021-11-05 07:44钟玲毓秀
中外文摘 2021年19期
关键词:张文宏瑞安兄弟俩

□ 钟玲毓秀

那一对“学霸”兄弟

2021 年5 月2 日,浙南小城瑞安举办了一场“百名博士家乡行”活动。知名抗疫医学专家张文宏和只比他大一岁的亲哥哥张文宇,也回乡参加了活动。人们这才知道,张文宇也是海归博士,目前是浙江财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更令人惊讶的是,跟张文宏一样,哥哥张文宇同样口才了得、金句频出。一上台,他就称亲弟弟为“张文宏学弟”,一本正经地开起了玩笑:“今天,我见到了我想见,但不希望在公众场合见到的人,那就是张文宏学弟。因为张文宏的频繁出现,表示这个世界还不是太美好,我们还得加强疫情防控。”“不要鼓掌,你一鼓掌,我就分不清是鼓给他的,还是鼓给我的。”“谢谢,这肯定是给我的,刚才那个掌声少的是给他的……”

这些张口就来的段子,引得台下笑声和掌声不断。而遭到亲哥哥的当面调侃,张文宏也不会认输。他上台发言时,第一时间进行了“反击”:“刚才张文宇同学又超时了,他从小晚自习时超时就特别厉害,经常挨父母的骂。”“他刚才关于数字化建设的理念,我也是第一次听到,一听就觉得靠谱,这完全颠覆了以前我对他的认知。”他还“凡尔赛式”地调侃哥哥说:“当年他从浙大毕业后,在国内混不下去了,就到新加坡打工,居然在南洋理工大学完成了PhD 的培训,五年的学制三年完成。在那里工作了几年,他又回到了浙江,是浙江大学收留他做了计算机学院的院长。做了几年后,现在是浙江财经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院长……”

看着台上相互打趣的一门双博士,台下的人无不羡慕:“张文宏和张文宇的父母是做什么的?这家庭也太厉害了!”“有这样一对才子儿子,他们的父母做梦都要笑醒了吧……”

瑞安是浙江温州下面一个县级市,张文宏兄弟的父亲毕业于浙江大学,“文革”期间回到瑞安一家企业工作,后来成了工程师。他们的母亲是普通的小学教师,家境和经济条件都很一般。谈到成长经历,张文宏说:“我觉得父母并没有如何刻意培养我们,我们只是照着父母的样子成长而已。”

张文宏还说,有的人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如何优秀,但他觉得,要求孩子学别人家的孩子,自己首先要学做“别人的家父母”。

张文宏和哥哥读中小学时,正值“文革”和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很乱很浮躁,但父母却一直心静如水。“虽然不断有私企许以高薪想挖父亲走,但如果父亲离开,他所在的企业就完了,所以父亲都谢绝了,有人甚至骂父亲是‘木头脑袋’。父亲还告诉我们:人生很短,但一个人如果几十年专注做一件事情,就一定会成为这个行当的专家!”

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让张文宏和哥哥懂得了什么是忠诚和专注。

明确目标埋头干

张家并不是什么大家族,但作为江南鱼米之乡的瑞安,自古就有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美德。张文宏曾说,在他小时候,父母会轮番花很多时间陪他和哥哥学习,稍有懈怠,就告诉他们:“不读书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就什么都干不了。”

所以,张文宏从小就把读书当做唯一的人生出路:“我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想到外面去看看,但如果读书不好,就只能留在瑞安这个小地方,接父亲的班进工厂。”

最可贵的是,张家父母只是给兄弟俩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却没有逼孩子苦读,而是很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我们小时候没有什么玩具,有时做完作业,还有空闲,哥哥就给我出一道数学题来做着玩,同时显示高我一年级的他有多牛。而我学的知识都是他学过的,只好通过拼命读课外书,想办法找知识点来为难他……”

张文宏说,现在可能很少有这样的小朋友了。一方面是如今的娱乐诱惑太多;另一方面,孩子们也被过早地死死按在书桌前,很难再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1979 年,哥哥张文宇考上了初中,父亲省吃俭用攒了小半年的工资,给他买了一台单卡录音机。有人想不通,甚至当面指责父亲,说他花那么多钱买那种不能吃不能喝的玩意儿,“不是个过日子的人!”直到张文宇的英语成绩在年级拔尖,他们才明白,原来老张买录音机是帮儿子学英语。

张文宏的父亲说:“读书不一定都能成才,但不读书肯定不能成才。孩子受的教育越多、越深,有出息的可能性才越大。”

张家的邻居陈老伯说,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有钱了,各种与钱有关的家庭矛盾越来越多,夫妻离异,父子、兄弟反目,甚至动棍动刀跳楼上吊等屡见不鲜。张文宏兄弟俩却从小就亲密无间,甚至很少听到他们一家人大声说话,特别和睦。

张文宇说,其实,由于兄弟俩年龄相差不大,小时候也不是没有闹过矛盾,甚至打过架。但只要兄弟俩有矛盾,父母就会把两个孩子都批评一顿,告诉他们“兄弟如手足、家和万事兴”等道理。慢慢地,兄弟俩就学会了忍让:“如果一个家庭,父母经常吵架,孩子就可能懦弱、胆小怕事;母亲经常以泪洗面,孩子就会自卑、压抑;家里冷冰冰,孩子就冷漠,不爱与人亲近。而如果一个家庭总是和谐亲密,充满爱和欢笑,孩子就更容易有好性格、高情商,善良并自信。这样的孩子,才更可能被他人喜欢,被社会接纳,也就更可能有出息。”

1986 年,哥哥张文宇考入浙大,17 岁的张文宏在全国中学生政治论文比赛中以一篇《论温州模式》获得了一等奖。次年,本来可以被保送到更好大学的张文宏,却出人意料地主动放弃,然后考入心仪的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8 年间从学士读到博士学位,专攻临床医学。张文宇大学毕业后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而张文宏大学毕业后,也曾在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从事访问学者以及博士后工作。

张文宏说,小时候,哥哥特别关心他,两个人还会经常在学习上比拼。这样的良性竞争氛围,逐渐把兄弟俩都变成优秀的人才。

优良家风代代传

人们喜爱张文宏,不仅是因为他知识渊博,更重要的是他特别风趣。别人讲隔离,都是说“请务必居家隔离,非必要不外出”。同样的话,张文宏说出来就是:“你在家里不是隔离,是在战斗啊!你觉得很闷,病毒也给你闷死啦!”

兄弟俩都如此幽默,可见他们的家庭氛围是轻松、乐观、包容的,这就是除了智商以外至关重要的情商。

张家兄弟还不贪慕虚荣,不热衷名利。此前有媒体采访张文宏,想挖一些八卦,他说:“采访我个人没啥意思,我就一个乡下人,跑到上海,读完书留下来工作而已。但你说到传染病,我觉得这个可以好好聊聊……”

张文宇应该也是这样的人,因为弟弟红了这么久,从没见他蹭一点流量。此前,网上没有任何他和张文宏关系的资料。若不是这次家乡相邀,圈外人很难知道张文宏还有一个精英哥哥。

还有一点是,张家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志向。

张文宏说,在父母的参谋下,他读小学时就立志要学医,这让他少走了不少弯路。张文宏的父亲说得对,一个人坚持几十年做一件事情,一定会成为这一行当的专家。

张文宏还将张家的家风在儿子的身上进一步延续。网上有一篇2020 年2 月他12 岁的儿子小洵写给他的信。小洵写道:“爸爸,我就想跟您说,在电视里看您还是挺帅的,就是大口罩都遮不住您那两个大大的黑眼圈。家里很久没有响起您那幽默的话语,我还真是不习惯……”这幽默的语气,真是得到张文宏的真传。

小洵说:“我现在每天都背一首古诗,等疫情过去了,再见到您,我们还玩飞花令,到时候您肯定比不过我!”他还悄悄告诉爸爸,妈妈哭了:“昨天,妈妈和我在你们科室的公众号上听到一首歌,叫《唯一的可能》,妈妈听着听着就哭了……”

这封信全文不过700 字,用幽默的笔触写出了父子情深,也勾勒出母子共处的温馨画面,感动了很多人。

在小洵的信中,我们能感受到张家那股强劲的家风,看到了和张文宏如出一辙的强大的表达能力,而表达的基础,就是思辨能力。要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就需要让孩子增见闻,广世面,练应对。张文宏夫妇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和孩子坦率真诚地交流,让孩子明白外面在发生什么、爸爸和其他一线工作人员在忙碌着什么,并让他们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参与其中。

真是虎父无犬子!

猜你喜欢
张文宏瑞安兄弟俩
兄弟俩
张文宏:新冠疫情下的饮食
风筝
张文宏:黑眼圈,靠什么消除
张文宏 不要神化我
喜欢学数学的兄弟俩
米和厘米兄弟俩
我的生日
喝聪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