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唢呐的演奏技法及其代表作品

2021-11-08 06:23方俊涛
魅力中国 2021年38期
关键词:演奏员颤音唢呐

方俊涛

(商丘市豫剧二团,河南 商丘 476000)

唢呐的音色雄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俗称喇叭。

唢呐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戏曲、歌舞伴奏。

唢呐既能演奏柔和细腻、含蓄静穆的抒情作品,也能表现活泼可爱、欢快喜庆的节日气氛,又能展现气势澎湃的场面和勇敢奔放的英雄形象。曲牌代表作有《百鸟朝凤》《抬花轿》《全家福》《一枝花》等,并逐渐发展成吹奏各种戏曲、曲艺、曲牌、模仿唱腔。上到国家专业团体,下到平民百姓生活都有唢呐艺术的出现。

一、唢呐的演奏技法

(一)循环换气法

循环换气一般不常用,只是在吹奏某些持续的长音时才使用。它的方法是:用小腹的力量控制呼吸,吸气用鼻,呼气用口。鼻子吸气时两肋鼓起,小腹往里收缩,使气息向上运行,也就是用小腹的压力把气息送到口腔内;然后根据需要量把两腮里的气息逐渐往外排出,随着吐气,小腹肌肉也逐渐放松。吸进第二口气时再重复上述同样的过程。要注意在第一个过程最后,要不等控制在口腔里的气呼完之前就要用鼻子吸进第二口气,这样才使两个过程之间衔接得非常连贯,听不出换气的痕迹,很好地保持长音的持续。

(二)气颤音

气颤音是一种吟音,在音符上加"~"表示。它的演奏法是:吸足一口气,小腹用力支持气息并作有弹性的收缩,使出的音产生微微的波动,其效果如弦乐上的揉弦。这种颤音可以根据乐曲的要求有快慢和强弱区别。一般常用于长音,有时它的波动能表现不同民族或地方的风格。

(三)齿颤音

齿颤音也是一种吟音,在音符号"~"上加"齿"字来表示。它的奏法是用下边牙齿轻轻地颤动哨根,使之发出颤动的音。这种齿颤多用于吹奏戏曲、曲艺和民间风格浓厚的乐曲中。它可以分为硬颤和软颤两种:硬颤是用牙齿直接接触哨根,软颤则把嘴唇垫在牙齿和哨根之间。齿颤音常用在一个音上,这时要注意颤动轻重的均匀。

(四)指颤音

指颤音在民间也叫"指花”,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技巧。这种技巧经常用来表现欢快、热烈的情绪,而在抒情一些的曲子里用来装饰某些音所表现的感情时,更是多种多样。在演奏上,它的特点是能够明显地听出两个邻近的音迅速交替出现。交替动作虽然很迅速,但棱角却要非常清楚,否则就会变成吟音的效果,而失去颤音的特点。

(五)小臂颤音

小臂颤音的效果听起来和指颤音仍有所区别。它的奏法不是用手指的动作去打音孔,而是用小臂迅速地抖动去带动手指。抖动的方向垂直于木杆,手指随着它就反复、按闭合打开音孔而使发音颤动。这种颤音具有匀和密的特点,而且在时间上也更持久。在演奏中常用于富有激情的乐段,特别常见于上把音。我们通过对唢呐各种知识的学习及各种技巧的训练,进而通过展现它的艺术魅力,热情讴歌广大人民群众,达到为广大群众服务的目的,使听众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得以精神上的享受。

二、唢呐名曲

(一)百鸟朝凤

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原为流传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旋律热情、欢快,展现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以声音的模仿为主要表现手法,曲中依次模拟了布谷鸟、斑鸠、鹧鸪、燕子、猫头鹰、鹌鹑、柳莺、道沟鸟、山麻雀、画眉、黄雀、秋蝉等虫鸣鸟叫声,堪称“仿声作品”的典范。

乐曲以民族风格浓郁的五声调式为主。第一部分是散板的引子,清新、悠扬、充满生机。在一句悠扬旋律之后,唢呐模仿各种鸟叫声,与伴奏的笛子一唱一答,短倚音的出现使乐曲欢快、热情,诙谐风趣;颤音的运用使音乐生动、活泼,富有朝气。在百鸟的鸣叫声中使我们仿佛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已悄悄来临,新的一天即将开始。第二部分为主题旋律,结构层次鲜明清晰、富有变化;旋律线条婉转优美,平稳的情绪体现了一副悠然自得的农家情趣;而曲调同样有着北方民间音乐所特有的粗犷、爽朗、奔放的典型特征。第三部分充分展示了唢呐特有的吹奏技巧和音响特色;以模拟手法吹奏出各种鸟叫声,与伴奏声部一唱一和,生动地幻化出百鸟齐鸣的情景,栩栩如生地描绘了“百鸟朝凤”的热闹场面。

(二)抬花轿

《抬花轿》是一种传统民间音乐,根据抬花轿的动作、行走、运动状态而编配的音乐,广泛流行于中国民间,表现形式以唢呐演奏为主。《抬花轿》的曲调,在不断发展的旋律中采用了各种变奏手法,如移调、加花、改变节拍强弱关系等,从而使乐曲显得更加的轻松与活泼。主题旋律的每句结尾都通过级进下行或上行的二度关系结束于调式主调sol 上,稳健、淳朴、完满。

(三)全家福

《全家福》是用豫北安阳地区的民间戏曲唱腔、板式、曲牌组合起来的吹奏乐,其特点有三:第一,旋律好听,韵味不俗,有个性。从该曲的旋律走向、调式色彩及吹奏特点,都给人一种古朴、洒脱之意,使你挥之不去、难以忘怀。第二,结构严谨、快慢相适、高潮突出。该曲由散板、中板、快板、飞板组成,可以说是典型的传统板式结构,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趋向。由散板到正扳、由慢板至快板、由叙述到激越,又给人以思虑、解脱、圆满之感。第三、地域风格之殊特和吹奏技艺之容纳,让许多演奏家有了展示才能的平台和机遇。如散板之吐、颤、上板之滑奏;中板之深涵、细柔、苍劲和吐、滑、强、弱变化,及快板呼应、吞、吐、碎奏,都使吹奏者有彰显才华的空间。特别是飞板部分“节疏”,而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四)一枝花

《一枝花》是一首唢呐独奏曲,全曲分散板、中板和快板三段。乐曲开始是一段散板,采用山东梆子"哭腔"音调,旋律波浪起伏,情思如泣如诉。给人以凄楚悲壮、肝肠痛断之感。恰似一个饱经风霜的民间艺人在倾诉不幸的过去。第二段是叙述性的中板段落。旋律缓慢、凄婉从容,犹如向人们诉说着过去颠沛流离,四处奔走的生活和苦楚境况,情深意切,柔美动人。第三段慢起而渐快转入一个激动而热烈的快板。旋律欢畅热情,节奏明朗活跃,气氛炽烈欢腾,与前面凄楚的音调形成强烈对比,把全曲推向高潮。使人顿觉欢欣和光明,表现了解放后民间艺人的欢乐心情。所以这首曲子听起来有点凄楚悲壮,不过结尾的音调比较欢腾,是一首情绪很饱满的曲子。

三、唢呐演奏员的素质

每位演奏员在登台演出时,首要问题是要“抓听众”。以对听众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娴熟的演奏技巧和真切的情感及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去感染听众。舞台演奏艺术是多方面的,作为唢呐演奏员则要靠节奏、音准、旋律等配以较好的音质音色、浓郁的风格韵味以及强、弱、快、慢、旋律的发展、感情的变化、情绪的抑扬顿挫等,把丰富多彩的感情融化在乐曲之中,通过音乐旋律把深切的感情内容传达给每一位听众,使“奏”与“听”融为一体,使听众在心灵上引起共鸣,进而感染听众。唢呐演奏艺术除了“奏”之外,另一表现手段则是由“演”来完成。通过二者的巧妙结合,方能使情感融合乐曲升华。

作为演奏员还要讲究演奏的“气质”和运弓的“神韵”以及感情的酝酿,从而达到以音代情,以情代声,情发于内而形于外,敛之于髓而达之于神,使得演奏内容与外在表现相统一。根据乐曲内容的要求,决定了演奏者的表演情绪,使之深入到乐曲中,做到内容和表演统一。只有演奏者用“情”打动了自己,才能打动观众,才能把观众“抓住”聆听你所演奏的乐曲。

作为一名演奏者,首先要全面了解乐曲内容的要求,熟记曲谱,只有这样,才有表演的依据。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面部、头部及腰部以上的表演。一定要和乐曲的内容要求相吻合,不能过分夸张或生硬,要做到自然适度、恰如其分,使“演”与“奏”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较好地担负起“演奏”字所赋予的艺术内涵,更加充分地把乐曲的思想内容深入细致地表现出来。实际上“演”与“奏”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由于演奏深入了乐曲的情景内容之中,激发了内在的情感,因而乐曲的喜、怒、哀、乐亦形于色。而通过外在形象的表演,反过来促进内在情感的激发,同时也丰富了内在的情感,再进一步通过外在的形象表现出来,构成了一个既统一又互相促进的互为关系,更完美地把乐曲的主题与思想表达出来。因此,作为唢呐演奏员一定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理论上讲应懂得一些简单的形体知识,多观摩一些姊妹艺术的演出,从中学习掌握有益的知识。在实际中应在“情”字上下功夫,要多积累和适应舞台演奏的感觉,培养良好的舞台作风,有种饱满的演奏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这样既可以缩短台上台的距离,又有利于促进演奏技巧的发挥。对于演奏员来说,台风应是既大方而,又不过分夸张,既朴实无华,又不拘泥,做到自然真实,给观众良好的艺术形象,用自己完美的艺术“抓住”听众认真聆听你的演奏,从中得到美妙的艺术享受。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唢呐在众多民族乐器中以其表现力的深度、广度感染着人们。人们在欣赏民族音乐的同时,也在饱尝着民族音乐给人们带来的美好的精神食粮,民族音乐一定会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感人的魅力赢得更多听众的青睐,民族音乐一定会奏出更加美妙的乐章。

猜你喜欢
演奏员颤音唢呐
唢呐手
孤岛自鸣:流连与放逐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颤音问题研究
论交响乐团弦乐演奏员必备的素质
又听唢呐
唢呐
春天的证词(外二首)
一千零一个愿望
谈戏曲打击乐演奏员的基本素质
试论演奏员与指挥的关系
唢呐(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