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设计文化在高校课程中的建设

2021-11-09 11:58王威多
流行色 2021年8期
关键词:造物美育色彩

王威多

中国矿业大学 江苏 徐州 221000

一、绪论

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美育。鲁迅说,美育是道德的补翼(《拟播布美术意见书》)。蔡元培说:“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也”。在高校教育里,美育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确完善的审美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价值判断能力,并可以丰富、滋养个人生活和内心世界。当代大学生仅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对客观世界有更宏观的认识和基于审美的共情能力。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中的美育课程主要以史论和鉴赏类课程为主。其中古代设计文化类课程的美育和德育的功能比较突出。它包含着人们审美趣味变迁,可矫正和滋养当下的审美活动。但目前此类美育课程教学尚存在许多痼疾与不足。比如:课程内容设置往往以点代线;教师唱独角戏的情况多,学生参与度不够;学生的艺术知识储备不一,理解吸收效果差距大。以上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育课程的效果,导致学生并没有真正获得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是简单的方式方法问题,更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问题。笔者试就此问题阐述相关思考。

二、明确课程性质和目标

古代设计文化类通识课程,涵盖中国古代艺术与工艺美术、设计与美学思想,融合专业教育、美育、德育与课程思政。课程不能仅仅用几张图片构建起结构,而需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大量历史文化知识。因为古代设计文化是一门具有复杂特征的人文学科,它的根本目的是将古代造物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进行分析阐述。它不仅包含着大美术的内容,还包含着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符号学等大量因素。因而要突破鉴赏类课程单一作品介绍的模式,突出中国古代恢弘造物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及其背后的思维观念和社会背景,发掘中国古代造物的传统精神内涵,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从中国古代造物实践和思想中汲取灵感,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在融合课程思政的基础上树立大国文化自信。

首先,此类通识课程属于历史研究的课程。许多人文学科都是针对或基于历史的研究,而人文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历史性、根源性—它将现在和过去、未来结合在一起,将个体的生命注入到人类历史连缀不断的宏大篇章之中。B·克罗齐(Benedetto Croce)说过:“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只有对当下有借鉴意义的历史,才具有真的价值。

其次,此类通识课程属于艺术类的美育课程。卡西尔将艺术部分地定义为象征性语言,[1]正因为此,艺术作品才可以成为我们研究历史的依据—我们对人类往昔的认知,主要依靠遗留下来的人造物。从合目的性的角度出发,工具的结构无论多么精巧,其本质无一例外都是简单的—适用;而艺术作品却含有不同交叉意图的多个阶段和层面,无论它的表现形式多么简单,它的本质无一例外都是复杂的。古代设计文化课程所涉及的古代造物就是这种简单和复杂的集合,而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透过造物本身去了解它所隐含的复杂意义。

再者,作为美育类课程,古代设计文化的主要内容包含审美。关于美的定义历来不少,最著名的定义是黑格尔在其《美学》里讲: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它往往以感性的姿态出现,却蕴含着深刻的理性基础。在人类轴心时期,东方智者认为:仁爱为美,西方先哲认为:真善为美。无论先哲对美的定义如何,可以明确的是“美”是一种价值体系,审美归根结底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美具有客观性,正是因为此,审美才是有规律可循的;审美具有差别,正因为此,美育才具有意义。美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提升审美的问题。人的审美活动不仅能带来生理的愉悦,还能带来精神的升华。关于审美的思考不仅是哲学层面的,也是道德层面的,审美是人所独有的感官体验和精神活动,缺乏审美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对于个体来说,审美是主体向客观世界的投射,因此,他的知识越完备,经历越丰富,思维越富于逻辑,世界观和价值观越端正,他就越有机会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品位。

三、革新教学设计和方法

首先在教学资料准备和教学班级组织上,课程内容需要结合大量的示例图片、视频资源,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和课堂趣味性。比如古代设计文化的色彩体系,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图片演示“中国传统色系”的发展流变:彩陶的赭石、漆器的黑红、三彩的黄绿白、瓷器的青白、五彩粉彩斗彩等等,都需要大量文物图片展示。班级的组织包括在开课前利用微信平台建立班级群,对教学目标、内容要点、课程要求等进行介绍讲解,提前发布任务书,让学生有准备地带着问题学习。

其次在教学设计上,要在教案、课件中体现系统性、可行性和反馈性。每个专题开展前,老师需向学生开出参考书目,辅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比如中国古代设计文化的色彩专题,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结合故宫文物和古典文献讲述传统色彩故事,对学生的学习理解很有帮助。讲座的专业程度要适合各学科各专业本科学生的理解接受度,既不是科普式的泛泛而谈,也不在某一特定领域做过于专业深入的研究探讨。注重教学效果反馈,每次开设课程的结题作业里加入学生建议和意见一项,根据学生的需求,合理科学地优化教学。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中国古代造物文化丰富多样,需提炼出重点核心知识点,同时要确定好专题讲座的具体内容。古代设计文化内容的选择上要兼顾重点和趣味性,如通过古代造物色彩变迁探寻其背后的审美观念等。课程内容应该打破时间顺序和门类限制,提炼出能体现审美和文脉的宏观结构,比如中国古代设计文化中的色彩体系,要突破工艺门类,串联起彩陶的矿物颜料色彩,楚汉漆器的红黑色彩,宋瓷的色彩如何向青花、五彩、粉彩、斗彩演变,服饰和建筑的色彩运用等重要知识点;细致到士大夫阶层的色彩审美与民间色彩趣味的差异,“雨过天青云破处”的柴窑瓷器到底是什么颜色,青花的蓝白配色受蒙古传统趣味影响(图1),黄瓦红墙的建筑配色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等等,让学生通过学习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脉络有既宏观又明晰的认知,让他们有能力在了解中国古代色彩文化的基础上正确地 传承与创新。

图1 形如蒙古包的元青花瓷器

在教学方法上,该类课程要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体验教学法等,同时强调激发学生兴趣的快乐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和网络视频教育资源,将枯燥的知识点融入有趣味的历史文化故事之中。课程增加反转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师生互动,以讨论、问答形式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教学团队定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研讨,集体备课,交流经验,提升水平。

这其中尤其要注意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教育家周荫昌说过,教育是双向的活动,否则其影响、功效和目的是难以达成的。互动式教学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授课教师按计划提前布置话题,要求学生课后分组制作PPT,准备讨论稿并在课堂宣讲。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展开学习与思考。[2]通过讨论交流,也便于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教师需要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笔者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将教师的智慧展示给学生,而是引领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所在。再者,如在教授古代设计文化色彩体系时,安排动手绘制的课堂环节,指导学生使用矿物颜料临摹器物传统纹样,让他们对群青、霁红、赭石、柘黄、月白等传统色彩有深刻的印象;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传统色彩搭配创作的环节,如以四季或节气为主题,让学生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运用传统色彩。

四、结语

新的时代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识性美育课程在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也越发重要。通识性美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审美经验和艺术素养的提升、创新能力的提升与文化自信心的提升。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探索创新,破除陈旧、功利的观念意识,不断优化教学方法,革除教学痼疾,以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注释:

[1] 乔治·库布勒.郭伟其译.时间的形状——造物史研究简论[M]. 郭伟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猜你喜欢
造物美育色彩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造物美学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神奇的色彩(上)
美育教师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