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发兴的初心

2021-11-09 09:17普元玺
大理文化 2021年7期
关键词:庄村支书老百姓

●普元玺

这里是生我养我的热土,我在这块土地上出生、成长、入党、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是老百姓哺育我成长,我不敢忘掉根本,不敢忘记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老百姓在我们心里有多重,我们就在老百姓的心里有多重……

——普发兴

在深入的采访和倾听中,我一次又一次感动。二十载风雨岁月、上百本工作日记,将普发兴任职村党支部书记20年的奋斗历程和他70年的生命之路,定格在全村5000多口人的心中。什么是不忘初心?什么是心系百姓?什么是对党忠诚?什么是信仰坚定?什么是为民请命?责任和担当,大爱和情怀,无私与奉献,当老支书被病痛折磨即将弥留之际,他想的还是老百姓的事、村里的事。而那一刻,生命成为永恒,成为崇高!

2007年3月28日凌晨,71岁的普发兴终于放下了牵牵念念的下庄村的村民们,放下了贫困户王发英、李在明们,放下了一直陪伴自己50多年的老伴,放下了表面有着怨气可心里一直热爱着他的子女们,放下了下庄村的一草一木,永远离开了他们,溘然长逝。那一夜,整个医院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整个大院、整个科室楼道都灯火通明,充满别离的愁云。那一夜,整个下庄村也是一个不眠之夜,全村的男女老少、父老乡亲们,都在和普支书作默默的告别:普支书,一路走好!

2007年4月1日,82个花圈绵延半里,当地干部群众1000多人洒泪为他送行。

他们送走了他们热爱的村支书普发兴。那天,全村的老百姓都早早地赶往老普家,想再陪陪老普,送老普一程。就在那天,整个下庄村,大家的心情如黑云压在心头般的沉重,挽幛如林,黑纱阵阵,哀乐低旋。赶上出殡的时刻,村民们和附近四里八乡的,知名的,不知名的,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往老普家潮水般涌去。按照当地的风俗,人们争先恐后都要给普支书抬棺椁,都要陪好普支书最后一程。

一个平凡的人,一生没有离开过土地的人,他心里总记挂着农民群众。他又是一个不寻常的人,总是用一颗共产党员的火热之心,真诚对待每一个平常百姓,带领群众在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奇迹,摆脱了贫穷的困扰。他的身后,留下了坚实的脚步和令我们骄傲和自豪的荣誉:他先后被授予“云南十大村官”“全国百名优秀村官”“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不久,中共云南省委作出决定,追授普发兴同志“云南省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荣誉称号,并授予“云岭先锋奖章”,在全省广泛开展向普发兴同志学习的活动;普发兴先进事迹陈列室在下庄村委会落成;电影《村官普发兴》在昆明盛大首映,再次掀起了向普发兴学习的又一轮高潮。

2010年7月5日,由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大理州委、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联合创作拍摄,反映农村基层优秀党员干部形象的主旋律电影《村官普发兴》云南首映式在昆明举行。

时任云南省委副书记的李纪恒出席首映式并讲话。李纪恒指出,用文化的形式宣传先进典型,有助于塑造鲜活的典型模范形象,有助于增强先进典型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我省推出《村官普发兴》这部影片,目的就是在全社会广泛宣传普发兴同志的先进事迹,号召全省党员干部向普发兴同志学习,学习他立足本职、永葆先进的爱岗敬业精神;学习他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学习他廉洁从政、秉公办事的无私无畏精神。

他还强调,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联合通知的要求,认真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观看影片,并作为纪念建党90周年和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观看影片,在全省掀起学先进、争优秀、当表率的热潮,推动正在开展的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像普发兴同志那样,把党的事业作为自己毕生的奋斗目标,认真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恪尽职守、扎实工作,多办顺应民心、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争做党的好干部、群众的贴心人,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把普发兴精神融进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激励着我们在生活和工作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礼记》上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

1936年4月,普发兴出生在下庄镇下庄村的一户普通家庭。

1960年,24岁的普发兴因为好学上进、勤劳能干,又一心向党,经组织批准,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的普发兴,一心扑在家庭上。自从娶了媳妇胡芹英,普发兴的干劲就更足了。大集体时代,普发兴一个人可以做一家4口人的生产活计,父母年纪大了,生产队分派的农活就由普发兴一个人代替干了,妻子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她的活计也由他一个人完成了。干完生产队的农活,普发兴回家后,还把自家的自留地种得好好的,地里的庄稼一定是赛过隔壁家的。普发兴不仅在农业生产上是把好手,私底下赚钱的门道也是层出不穷,脑子灵光,思路活泼,总能找到赚钱的办法。家里除了生产队年底的分红,还会有不少进项,家里的生活过得殷实富足,惹得村里的小伙伴们都扎实羡慕。常常想和他一起干点能够赚钱的活路,攒够了钱好娶一房漂亮的媳妇。

时间一晃就到了“文革”结束,整个中华大地迎来了百废待兴的时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喜讯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也传到了遥远的西南边陲小镇——下庄。

当人们还在懵懵懂懂、欢天喜地大肆庆祝即将迎来新变化、新发展的时候,普发兴已经按耐不住内心的想法,埋头干了起来。

包产到户后,普发兴看到大家都分到了生产队留下来的农具和农机,队上仅有的几辆拖拉机也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后的主人,在农户家里安了家。可这些农机和拖拉机都在生产队干了好几年了,可以说是老弱病残了,已经无法正常下地耕作了。普发兴就想,先得把这些农具修理起来,只有把它们修好了,老百姓们才能下地耕种好自己的田地。说干就干,普发兴就在村南头巷道口的一间空房,开始研究起了农机修理。由于普发兴之前在生产队上就一直鼓捣这些农机,时间长了,对它们的工作原理和特性也就非常熟悉了,这样下来,修理起农机就得心应手了。这些农机也好似离不开他一样,有个大小毛病,只要经普发兴的手,没有修不好的。就这样,不仅是下庄村上的农机、拖拉机有个大小毛病要找普发兴瞧瞧,周围村庄的也要请普发兴帮着修理,就是大半个下川坝子,大家都乐意不远把农机送来修理,或是请他亲自去,到各村里巷道、田间地头修理农机。

这样一来二去,普发兴俨然就成了大家离不开的朋友,朋友多了,路子就越走越宽起来了。普发兴的农机修理店越开越红火,还请了几个上进的小师傅,起早贪黑,总是有干不完的活。

这样,普发兴就有了往外面跑的机会。起先是买了一辆大铁牛拖拉机,给村里和邻村搞运输,东家运肥料,西家运柴草,邻村张三家运煤块,李四家又要运建房的石料,忙得普发兴不亦乐乎。后来,普发兴干脆又买了汽车,到外地跑运输。那个时候,他把东边的化肥、日用品运到西边,把西边的煤炭、矿石运到东边。

普发兴的生意越做越大,成了实实在在的万元户、十几万元户,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不几年,家里盖起了四合院的大瓦房,还添置了当时流行的新式家电,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缝纫机等等,一应俱全。

时光很快翻到了80年代,全国大地迅速掀起了经济建设的大潮。但由于中国刚刚经受了十年“文革”的影响,整个神州大地千疮百孔,各个行业每况愈下,经济建设百废待兴,人们还没有从疑惑、保守、失望和彷徨的阴影中走出来。

当时的下庄村,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典型农村。全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1460多户人家、5100多人,人均耕地不足0.7亩,靠天吃饭成了下庄人的习惯意识。1987年,全村人均收入仅为517元,集体经济总收入只有3800元,贫穷似一道无形的“十字架”重重压在人们身上。下庄村民都在贫困线上挣扎着,吃不饱、穿不暖。更令人担忧的是,全村72名党员中,就有48人长期挪用公款,村里100多对育龄夫妇,就有53对超生户。人心涣散、群众不满,下庄成了政令不通,工作难做的“老大难”村。

就在这时,时任公社党委副书记左道兴找到了这位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普发兴。年逾八旬的左道兴老人后来回忆说:“当时公社党委派我找到1960年入党的普发兴谈话,希望他当村里的‘领头雁’,带领大家脱贫致富。但谈话之前,他会不会站出来,我心里也没底。”

谈话后,普发兴深知村里一穷二白的状况,也明知当村干部月工资还不足30元,这确实让普发兴几天来彻夜难眠、寝食难安。但他经过思索后,毅然作出了选择。普发兴坚定地说:“我作为一个党龄27年的老党员,入党的初衷就是为人民服务,现在党组织和群众信得过我,我就不能计较个人得失。”在当选党支部书记的大会上,普发兴郑重表态:“我一定要当好带头人,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他说到做到,马上低价卖掉了大拖拉机,家里正在建盖的新房也丢给哥哥照看,走马上任。

村里人还记得当年普发兴上任时烧的第一把“火”。全村97名党员,他给每人发一本《党章》,要求个人对照《党章》查找差距。党员中有42人共借用公款7.2万元,群众意见很大。党支部以此为突破口,作出了限期归还欠款的决定。两天后,只有1人因特殊困难没有按时还清。这件事情,在群众中反响很大,人们开始刮目相看这位普支书了。

要发展村里的经济,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可万事开头难,摆在普发兴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村子。整个村的集体资产总共还不到3800元,这连普发兴家存款的零头都远远不到。没钱要谈发展,谈何容易!

干!只要有了钱,什么事都好办。那年冬天,他利用农闲季节,带着12名党员和村组干部,在村旁的拦沙坝工地上起早贪黑苦干了两个月,每人只领了60元的生活补助,当苦力挣下的2万多元,全部归了村集体。51岁的人了,硬是和年轻人一起,有多苦有多累从不说出来,两个多月下来,人瘦了,脸黑了。当他干完活回到家,妻子心疼得不知说他什么好。

普发兴又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祥云县的乡镇里率先成立了商贸公司,北上河北、南下湖南,万里奔波,贩运大米到邻近的楚雄、攀枝花等地销售,又为村里挣了3万多元。

村里有了这第一桶“金”,普发兴带着村“两委”班子接着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和作风,把村里的集体资金从五六万元,像滚雪球一样,逐渐壮大。

就这样,下庄村委会逐渐有了钱,起了新大楼,建起了农贸市场,通过招商引资,还建立了工业小区。下庄村“两委”因势利导,乘胜而上,积极引导和鼓励村民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普发兴还自己编了一串顺口溜,鼓励大家多渠道增收:“有房子的开铺子,无房子的摆摊子,会经营的赶街子,有技术的开车子,有专长的开店子,无专长的打工赚票子。”20年以来,下庄由全县不起眼的村镇,摇身转变成为全县除县城以外的最大的城镇。

经过几年下庄人的埋头苦干,大家终于脱贫致富了,村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了。不管是村上,还是组上,都有余钱了。但作为村支书的普发兴,心里还装着一件大事,那就是村里还有几户困难户、贫困户,他们有的是因病致贫,有的是因灾致贫,这些总是揪着老普的心。

他总是说,你们不用着急,有组织呢,你们有什么困难,就和我们村里说,我们解决不了的事情,我们请镇里面替你们解决。只要有共产党,你们的日子就不用愁,共产党就是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

村支部会议上,大家讨论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事情。村主任普尚福说起村里的贫困户王发英一家到现在还没来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金。他们家就她和老伴两人,按规定每人要缴纳10元,共20元。普发兴说:“她家的医疗保险我交。”话还没说完,就从上衣的口袋里掏出20元钱,递给了会计。“这样你可以到镇里把这事办了,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我们耽搁不得。”

王发英一家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这是大家都清楚的。几年前,她年幼的儿子到邻村的石场上打工,不小心被石头砸死,给这个本来就非常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儿子死后,儿媳也经常和他们老两口吵架。使得并不宽裕的家庭蒙上阴影,王发英老人的精神更加忧郁了。“你看我们生活本来就不好过,自从儿子死后,媳妇不是这不高兴,就是那不开心,成天和我们老两个过不去,这样的日子该怎么过啊!”王发英找到普支书,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诉着。

“别着急,村上会帮你们考虑呢!”普支书安慰到。

过了两天,王发英又来找老普了,这次看王发英的情绪更加低落了。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年近70的王发英老两口,自从失去儿子之后,就不得不天天不顾年老体衰下地干活,瞅着人家的都弄好了,邻居的秧苗大都已经栽下了,只有自家的田还荒着。由于自己体力不支,实在干不动了,没法弄好,就请了一辆拖拉机帮忙,最后得付50元钱。为这事,媳妇就和老人吵了起来,媳妇还动手打了老人。

老普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怎么还有这样对待婆婆的媳妇。可老普为了让媳妇以后对老人好一些,语重心长地教育了媳妇,并给了媳妇50元钱。

当时在场的人都不同意老普这样解决这事,但老普却平静地说:“以后你们会明白的。”从那以后,老普经常给王发英一家送去50或100元的生活补助,替王发英老两口排忧解难。

普发兴曾饱含深情地说:“这里是生我养我的热土,我在这块土地上出生、成长、入党、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是老百姓哺育我成长,我不敢忘掉根本,不敢忘记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他还说:“老百姓在我们心里有多重,我们就在老百姓的心里有多重。”

这不是简单的一句豪言壮语,而是老普最质朴、最真实的写照。普发兴就是这样,通过这样最朴实的方式,带领下庄村老百姓脱贫致富。

“普支书,我想继续承包鱼塘。”李在明找到正在村委会支部书记办公室认真学习文件,在笔记本上写着心得体会的普发兴。

老普一看,进来的是前几年因为外出打工工伤而截肢的退伍老兵李在明。

“这几年,你承包了这个鱼塘,你弄得不错。本来按照村里的想法,基本确定这鱼塘是要通过竞标的方式承包出去的,但我们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村的每一位老百姓解决生活问题,脱贫致富奔小康。你的实际情况我们都很了解。我们村委会会在这个大的原则下,把鱼塘继续承包给你,这个工作我应该来做。”

几年前,刚刚退伍回家的李在明,年轻力壮,看到一贫如洗的老家,咬咬牙就到外地打工去了。这样在外面起早贪黑、摸爬滚打,辛苦了几年,终于挣了钱,回家来娶了媳妇,生了孩子。本以为可以幸福地过日子了,可好日子并没有长久,在又一次出去打工的时候,他被石头砸伤了脚,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医治,导致截肢的严重后果。为了医治被砸伤的脚,用光了所有的积蓄,他又欠下了一大笔债。

是啊,李在明实在太需要这个鱼塘了。想想前几年,他有了这个鱼塘之后,经过辛辛苦苦地干了几年,才还清了家里的欠账,使生活有了基本着落。一个被截肢的残疾人,又是为祖国贡献过青春的退伍军人,我们没有理由不帮帮他。

最终,老普把想法和村委会的同志沟通后,大家一致同意,并将承包费由原来计划的每年3000元,特地减去1000元承包给了李在明。

“多亏了这18年来,普支书一直对我的关心和支持,仅仅承包费就优惠了我近两万块钱。有了这个鱼塘,我们家才有了稳定的收入,也才会有一天比一天更好的生活。”李在明回忆着当年感慨地说。

普发兴的“三学习”可是出了名的,平时学、开会学和会后学。

平时爱学习,每天一上班,只要是把手边应该处理的事做完,他就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认真地读书、看报,一边读一边思考,还一边做着笔记,这样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开会时学习,每到镇里、县里开会,老普都认真听领导的讲话,认真阅读会议材料,认真做笔记,从不放过会议中与农村发展相关的重要内容。这样,他通过开会中学习、总结,把开会中得到的会议精神和信息,结合下庄村的实际,用得到的启示理清思路,用来指导下庄村的发展。也就是因为这样,他不断给村上的发展创新,出新点子,解决出现的新问题。

如果有事误了开会,他也会认真学习会议材料,学习和领会会议传达的精神,犹如身临其境。

老普每天都坚持学习,就是出差也不例外,在他的包里,总有这么几本书与他形影不离,《农村百事通》《农村致富宝典》《农村致富顾问》和《农村新技术》等。老普通过自己的认真学习,把自己学习和思考的东西,在下庄村党支部每月的学习中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讨论、交流,从而理清思路,拟定发展的具体方略。

“如果心里只有自己管辖的和自家的那一亩三分地,永远也不会有发展的眼光和做法。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党员和村级领导班子,要努力学习,不然会在时代发展的道路上落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及时地把握住国家和时代的发展脉搏,使我们村的发展处于全县、全州,乃至全省、全国的发展大潮中,而不被今天这种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所淘汰。”

只要有机会,每年他都在村里举办几次农业科技培训班,请州、县的专家给村里的老百姓讲解农业科技知识。

渐渐地,我们终于理解了老普,他只是小学文化,但为什么他总是在下庄村经济发展到最关键的时候,能够开拓创新,不落俗套地找出发展下庄的新思路。

普尚福说:“普支书有个好习惯,热爱学习和善于超前思考。每天,普支书都要看《人民日报》《云南日报》等报刊,并自觉用来指导工作。”1995年,普发兴从报上看到“合系”水稻是高产优质粮种,亲自到省农科院咨询并买来谷种在自家的承包田里试种,经过县里的农科人员验收测产,亩产比村里的老品种增收236公斤。在普发兴的示范和推广下,如今全村有2000多亩水稻种上了“合系”新品种。10多年来,全村的耕地面积减少了107亩,粮食产量却从186.2万公斤增加到206.6万公斤。1998年,普发兴从报纸上看到省外有的农村开展评选“星级农户”,他就率先在全村开展评选“五星级文明户”,有致富星、法纪星、团结星、义务星和卫生星,由村民自己申报,村民小组评审,村委会审核,当年有240家文明户挂上了门匾。

“党支部每个月一天的学习制度,多年来真是雷打不动!”下庄村2组组长李荣清说,普支书特别爱学习,笔记本用了一本又一本。记者从普发兴的一本笔记本扉页上看到了他用钢笔写的一句话:“市场竞争不让人,不争不抢是庸人,错过时机是罪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位老人的心态。他多次说过:“白发催我老,恨不正当时,为了下庄群众的幸福,我就是拼上老命也值得!”

2011年,党中央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他马上就与村“两委”成员共同研究,结合村情拟订了《下庄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比如围绕“生产发展”,提出了要组建农机站,加大农业机械化力度;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兴烟水平;要积极招商引资,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也许是源于对学习的理解,老普非常重视村里的学校教育。他是这样认为的,下庄村以前为什么贫穷,就是因为老百姓不识字,没文化。没有文化,就不知道如何发展下庄的经济,老百姓由于没有文化,走不出去,没有先进的思想,科学的方法,从而导致下庄村的长期贫困。他下了决心,要使下庄走出贫困,就必须把下一代培养好,让他们好好读书,好好学习。

那时他刚刚当选为村支书后,就听说县里要扩办一所高中,他便急忙找到教育部门和主管教育的领导。

“请你们把高中部设在我们下庄村的祥云四中吧!我知道,我们村里为什么那么穷,就是因为村里的老百姓大多都是“睁眼瞎”,和我一样,没念过几年书,目光短浅。我想让你们把学校办在我们村里面,让孩子在村里就可以读完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一见到县教育局的领导,老普就把最朴实的想法告诉了他们。

“至于办学校需要的土地,你们只管放心,你们要多少,我们解决多少,就土地占用费,我们也比其他地方每亩少收5000元,我们只有一个小小的条件,就是每年在招收高中生的名额上,多给我们村几个就行了。”老普想,即使村里少收10万块钱,但多年以后,村里的孩子就可以多有一些上学的机会,村里的孩子素质提高了,还愁村里脱不了贫,奔不了小康吗?

在村支部大会上,老普给大家算了这笔账。我们村的孩子上学方便了,老百姓的负担减轻了。以后学校规模扩大了,还有其他乡镇的孩子到下庄读书,到下庄的人就增加了,可以带动交通、餐饮业的发展,下庄村的生意越来越好做了,这样,教育发展就会快速拉动下庄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2003年,普发兴主动承担了祥云四中扩建新校区的土地搬迁的难题。时任校长杨国旺说:“我到现在还记得普支书做群众工作时的原话,他说:‘大家不要只看到眼前损失的一小点利益,要看长远,祥云四中越办越大、越办越好,最得利的就是我们下庄村。到时候,我们的娃娃读书方便,而且外面来四中读书的多了,分来的老师也多了,下庄街就会越来越热闹,就像在城里一样,不管做什么生意都好做!’后来,在普支书的努力下,我们顺利地征到了253亩地,价格远比市场价低。地征了以后,要把地里原先有的10多家木材加工厂、40多家木材经营户迁出去,不知还有多少工作要做,不知还要花多少钱。在我们正头疼的时候,普支书来了,他对我说:‘这些工作我来做,你们只管考虑学校建设的事就行了。’”

最后,普发兴顺利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且还节约了大量的学校拆迁费,使新校区的建设更加顺利。

工作做完了,可老普却没有吃过学校的一顿饭……

猜你喜欢
庄村支书老百姓
山西忻州兴旺庄村:蔬菜大棚变“聚宝盆”
对老百姓好就是对党忠诚——践行正确人民观
兴旺一个村,需要几茬人?——三任支书一条道,一棒接着一棒跑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④
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下庄村见闻
老百姓的微笑
姚家庄村的幸福和烦恼
沈腾香:让“难坑”变“富谷”的好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