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大米 不走寻常路

2021-11-09 04:20肖丽
江西农业 2021年19期
关键词:鄱阳县鄱阳湖稻米

文/肖丽(本刊记者)

8月27日,在鄱阳湖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鄱阳湖农业”)的加工中心,举行了一场签约仪式,鄱阳湖农业与江西中德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鄱阳湖粮油检测中心,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为“鄱阳湖大米”品牌保驾护航。

江西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素有“江南粮仓 ”之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赋予了鄱阳湖大米优良的品质。如今,作为江西稻米区域公用品牌,“鄱阳湖大米”备受食客喜爱。但,你知道吗?为了建立品牌,鄱阳湖农业曾深受农户们误解,“鄱阳湖大米”商标甚至还被雪藏过。

为耕者谋利

万事开头难。万万没想到,在品牌农业建设的第一年,鄱阳湖农业居然被鄱阳县的农户们误认为“不是傻子就是骗子”。

“第一年,我们确实比较难。”鄱阳湖农业副总经理孙大新说道。2013年,鄱阳湖农业开始在江西鄱阳布局品牌农业建设,为了保障品牌品质,鄱阳湖农业为农户提供指定的专用水稻品种、垫付农资,并签订合同,统一以高于市场价0.2元/公斤的价格收购稻谷。这一举措居然引起当地农户们的误解,以至于当年只签订了1.7万亩的大米订单。

时间是最好的过滤器。2013年夏季,江西连续26天无雨,连续45天气温在38℃~40℃,很多农户的稻田都处于绝收的状况。“毫不夸张地说,当时只要点燃一根火柴就能把几百亩水稻全部烧掉。农民心痛,我们看着也心疼。”谈起那时的景况,孙大新仍忍不住叹息。

天气决定收成,收成左右价格。那年的大米收购价格非常低,即使按合同定价收购,每50公斤稻谷的收购价也仅为130元,低于往年正常优质稻收购的价格。无奈之下,农户们找到了鄱阳湖农业,希望企业能够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为了保障农户的收益,确保公司未来的长远发展,订单稻谷最终的收购价达到了每50公斤150~155元。

“虽然当年公司账目上是亏本的,但农户都对我们赞誉有加,觉得我们是一家有担当的企业。”孙大新告诉记者。鄱阳湖农业由此在当地农户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签订的订单合同数量剧增,承包给农户的稻田面积以平均每年4万亩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已发展至28万亩。同时,在企业口碑与实力的双重加持下,2017年 3月25日,鄱阳县人民政府与鄱阳湖农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鄱阳湖大米”商标交由鄱阳湖农业,全力打造“鄱阳湖大米”品牌。

然而,“鄱阳湖大米”品牌的征途却不是从这一年正式启程。

为食者谋福

“鄱阳湖大米”商标于2017年由鄱阳湖农业接手,但直至2019年才被正式推出。鄱阳湖农业董事长李小昆表示:“其实,2018年公司就可以打出‘鄱阳湖大米’这个商标,一直雪藏到2019年,就是为了把全产业链打通,在推向市场前确保产品品质,才能让品牌效益最大化。”

那么,为把控好产品的品质,鄱阳湖农业这两年做了些什么呢?

鄱阳湖农业种养部经理詹驰虎曾告诉记者:“大米品牌一定要有好的品种来支撑,没有好的品种或好的品系来支撑的话,品质肯定是不稳定的。”

于是,鄱阳湖农业与江西农业大学建立了种子选育、繁殖和科研的战略合作关系,并搭建了自己的科研平台。目前,鄱阳湖农业已拥有了鄱阳湖富硒大米、鄱阳湖虾稻香米、鄱阳湖经典香粘稻、鄱阳湖农家香米、白莲香软米、赣米鄱源系列产品等鄱阳湖系列优质大米品种。

有了好的种子,并不一定能种出好的稻米。优质稻的种植是个技术活,鄱阳湖农业不仅牢牢把控种植土壤这个源头,还努力防治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2018年,鄱阳湖农业带领农户调整种植结构模式,在鄱阳县乐丰镇和饶丰镇打造了三万亩稻虾共作产业园,采取虾稻共作和轮作的方式,既抑制了水稻的病虫害和杂草滋生,又有效控制了农药的使用,稻米品质得到保障。

鄱阳湖农业建立了以自有种植基地、自有品质种源、自有种植标准、自有低温仓储、自有精细加工、自有检测中心为核心的全程自有全产业链体系,并组建物联网指挥中心,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2019年,厚积薄发的“鄱阳湖大米”成功入选江西稻米区域公用品牌。

好的品牌要依托好的市场方能走入千家万户。为了实现品销合一,鄱阳湖农业不断拓展销售渠道,进驻盒马生鲜、天虹、华润万家等商超,还与天猫、京东、1号店等线上平台合作,进行产品销售。

历经几年发展,鄱阳湖农业已走出鄱阳,走向全国。“我们希望能做成中国籼稻的第一品牌,未来的路任重而道远。”孙大新坚定地说。

猜你喜欢
鄱阳县鄱阳湖稻米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稻米飘香醉人时光
稻米香喷喷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胡贤华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