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园林花木造景初探
——以西安大唐芙蓉园杏园为例

2021-11-09 09:33经卓鑫张冬冬
现代园艺 2021年18期
关键词:杏园曲江花木

经卓鑫,张冬冬

(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

花木造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有关唐代园林的记载极少,图像资料尤其缺乏,不过在《全唐诗》等史料中仍有部分文字提及。同时,大唐芙蓉园作为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唐风园林之一,建成后广受好评。将园中园之一的杏园作为研习对象,旨在挖掘唐风园林花木造景手法特点。

1 研究背景与思路

1.1 芙蓉园概况

芙蓉园是盛唐时曲江池南岸的一处皇家御苑,占地约66.67hm2,上可追溯至秦时宜春苑,至隋文帝迁都大兴城,因恶曲江之“曲”,便将其更名为“芙蓉园”[1]。进入唐代,科举制度与文人宴会的盛行,使芙蓉园得到进一步扩建,使用群体也不再限于皇室,而成为皇族、文人、仕人、僧侣甚至平民的汇聚之地。雁塔题名、杏园春宴、曲江引流、乐游登高等典故均发生于此,可谓长安地区最早出现的公共园林之一[2]。然而时过境迁,随着盛唐陨落,唐代园林也渐成往事。现大唐芙蓉园是在原芙蓉园旧址北侧修建的一项以唐文化为内涵,唐皇家园林格局为载体,展示唐风园林风貌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3],规模较原芙蓉园稍小。其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由张锦秋院士担纲,景观设计部分由日本风景园林师秋山宽先生执笔。

1.2 研究方法

研究初期,在唐代诗词等相关文献查阅基础上,结合《园冶》《长物志》等造园古籍理解,选取大唐芙蓉园中具有代表性的样点进行实地调研。通过植物种类鉴别、照片拍摄、统计分析等方式,收集整理园林花木数据。中后期根据已有资料和数据分析样点花木配置、景观营造方式与特点,最后得出结论,提出思考。

1.3 样点选取

根据前期调研,可知现大唐芙蓉园中共有11 个主要文化景观区。经过样点历史溯源、区域尺度与花木配置复杂程度进行综合考虑,选择了代表唐代科举文化的杏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1.4 样点简介

杏园地处大唐芙蓉园西北角,紧邻春明门,与推敲之路、竹里馆共同组成仕途科举文化区。据唐康骈《剧谈录》载:“曲江池……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其西有杏园、慈恩寺”[4]。可见其与唐时曲江、芙蓉苑及慈恩寺关联紧密,又因其对唐仕途文化独具代表,故于今芙蓉园内重建。为何取名“杏园”?据《庄子·渔父篇》载:“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5],可知早在先秦,“杏”便与讲学关联,及至唐代,士人进士及第后多于此举办“杏园探花宴”。因此,“杏”又有了高中之意。存世有唐李绅《忆春日曲江宴后许至芙蓉园》“春风上苑开桃李,诏许看花入御园”[6];刘沧《及第后宴曲江》“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7];陈翥《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十亩开金地,千林发杏花”[6],故而得名杏园,杏、桃、李等春花植物亦成该园主景。

2 杏园植物景观现状调查

2.1 平面布局

现杏园布局围绕园内北侧仿唐庭院展开,庭院建筑主要用作书画展览与文化交流,内有3 处庭院。杏园内引入芙蓉池水,一方面是为还原曲江引流的环境,另一方面是反映唐代造园因宴集而需较大空间的特点。

东侧庭院由2 条石板路均分为4 个部分,每部分均有树池并栽种1 棵杏树,杏树对称分布于石板路两侧(见图1A)。院门正对的半室外廊厅中设有孔圣人雕塑,上方牌匾题有“春色满园”的字样,意在营造孔子“杏坛讲学”的氛围。

图1 东侧庭院(A)、北侧庭院(B)、杏林(C)、汀步(D)(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东院西邻有游廊连通南北两院,北院设竹景两处,下植沿阶草并偶见知风草,平添些许野趣。唐竹由篱笆围成平面近似方形的组团,呈屏风状分布于庭院中,有效阻隔了游廊与庭院间的视线,从而避免内院景色被一览无余(见图1B)。院中留有一块空地并未种竹,稍显突兀,不过有助于体现疏密有致、疏朗之意。南侧庭院中设1 座许愿池,形态四方,未布置其他景观及植物,仅借水体与石碑组合,构成“独占鳌头”的仕途文化小品。

杏园建筑群外部主要由东侧广场和南侧愿望之墙区域组成,其中,东侧入口广场为杏园内视野最开阔的区域。其北有小丘一处,植有青扦、油松、紫叶小檗、大叶黄杨、银杏,以营造屏障和背景,而唐三彩马雕塑象征等待登科主人的坐骑。五子登科旁设置有一处精美独景,由女贞、桂花、紫锦木搭配数簇火棘组成,组合虽然精美,但与杏园主题联系不够紧密。

圆形入口广场南侧种植6 棵杏树,每棵树下摆放石质杏叶状凳子,凳上刻有6 首歌咏杏园与探花宴的诗歌。广场西南侧种有2 种不同种类与形式的灌木丛,靠近荷花池一侧为修剪整齐、低矮的大叶黄杨,靠近建筑一侧铺满花坛的是红花檵木丛。

杏园自然式植物景观主体部分位于愿望之墙区域,此处沿对准园外大雁塔的一条汀步为轴而展开(见图1D),东西斜向连接杏林与登龙门。杏园西侧为区域内种植最密、杏树最多的分区,集中体现了杏林之景(见图1C)。花墙影壁下是静谧的池塘,平静水面上的杏林倒影,弥补了杏树规模不足之憾。同时,可让游人效仿唐时士子,面向满园杏柳许下心愿,从而营造出充满希望的空间氛围。

2.2 竖向变化

杏园内地势变化虽不明显,但西侧杏林缓坡和北侧小丘均有效利用缓坡,为植物景观天际线创造一定条件。目前,园内植株按高矮排序,依次为垂柳、杏树、唐竹、大叶黄杨、红花檵木、火棘、沿阶草。从植物天际线可见杏园花木高低有致、层次丰富(图2)。

图2 汀步轴线剖面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3 植物构成

杏园内的植物共计16 种,隶属14 科16 属。其中,乔木层植物8 种,隶属6 科8 属,占植物总数的50%;灌木层植物4 种,隶属4 科4 属,占植物总数的25%;草本地被植物2 种,隶属2 科2 属,占植物总数的12.5%;水生植物1 种,隶属1 科1 属,占植物总数的6.25%;竹类植物1 种,隶属1 科1 属,占植物总数的6.25%。

综合杏园植物生长类型统计表(见表1)和杏园植物名录(见表2),可见杏园内植物种类较为丰富。营造出的景观基本是以乔木为主,灌木、草本为辅的复合群落。群落结构层次丰富,常绿、落叶、水生、竹类等植物均有种植,能确保四季有景,满足不同时节的审美需求。

表1 杏园植物生长类型统计表

表2 杏园植物名录

3 杏园花木造景手法分析

3.1 花木配置

据史念海先生考证,唐时长安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四季分明[8],由此可知,当时的气候特征较为适宜现在的南方植物生存。康骈在《剧谈录·曲江》中提到上巳节和入夏时曲江的景象,“花卉环周,烟水明媚。都人游玩,盛於中和、上巳之节”[4]。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中也有提及“曲江水满花千树”[9]之景。从众多描写唐时曲江的文献中不难看出,此地花木种类繁多,梅、杏、桃、牡丹、柳、竹、荷等均有较大规模栽培。出于唐风园林定位考量,现杏园结合文化主题及建筑布局,配置唐时盛植的杏、柳、竹、荷等。

3.2 营造手法

杏园内花木造景主要采用对植、丛植、行植、密植4种方法。《园冶·立基篇》:“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倘有乔木数株,仅就中庭一二[10]。”杏园内东侧庭院即是如此,选植杏树四株,言简意赅、用以点缀(见图1A)。同时,点缀手法还可采用乔灌搭配的丛植方式,以体现高低变化、疏密有致,如东侧广场入口处的植物组景(见图3),兼顾植物时节性。

图3 杏园入口丛植花木(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杏园的行植手法主要用于广场边缘与愿望之墙区域的汀步轴线上,以强调线性特质,增强引导性。在愿望之墙区域,出于对我国古代造园追求自然意境的考量,设置了不完全对称于汀步轴线的植物布置方式,以缓解笔直园路的呆板之感,从而弥补自然意境不足的缺憾。北侧庭院行植唐竹是为了形成密实的屏障,以营造空间围合感,进而凸显“曲径通幽、豁然开朗”之意。此法在杏园北侧的竹里馆也有体现,反映“深林人不知”的静谧感。杏园庭院外部西侧大面积密植杏树,是为了营造密林意向,从而令人联想唐时“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11]之景。虽然从目前的杏林规模或密度来看,都无法与诗中景象相比,但却可营造出与诗文呼应的意境。

除上所述方法外,杏园还将垂柳临水而种,将唐竹分地而植,正如《长物志》中所言“更须临池种之,柔条拂水”与“种竹宜筑土为垅”[12]。

4 结语

杏园作为大唐芙蓉园中展示仕途科举文化的唐风园林,其植物景观设计在古为今用的前提下,对唐风文化溯源具有一定的探索和体现。在花木配置与景观营造上,遵循了唐式园林植物景观营造的方法与特点,处理手法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但仍有需要改良的方面,如增加杏树的品种,以延长杏园主题植物的观赏花期,改进园路布局与地形设计,以烘托植物造景,从而营造唐风自然山水园林特色。总的来说,西安大唐芙蓉园杏园是独具风格并具有代表性的佳作,对唐风园林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杏园曲江花木
何时更得曲江游
——试论杜甫的曲江书写
那拉提
游雁塔
没有缺憾,何来完美?
莘莘学子重返校园
花木笺
唠叨的妈妈
青青杏园
爱找茬的老师
时间都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