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试题特点 探究复习启示
——以2021年全国甲卷文综第40 题为例

2021-11-09 08:14四川张明林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1年5期
关键词:试题考查学科

四川 张明林

(作者单位: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校)

2021年全国甲卷文综思想政治试题继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情境材料选择与设计充分反映当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重大主题,突出建党100 周年,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强化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发挥“以考促学”的积极导向作用。笔者现以全国甲卷第40 题为例,探讨其考查特点,从中寻觅一轮深度复习的策略与要求。

一、试题考查的特点

1.试题情境内容设计的结构性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以下简称《评价体系说明》)中所谓的“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情境活动是在情境中所进行的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活动。基于情境的复杂程度,情境活动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是简单的情境活动,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一般适用于选择题;第二层是复杂的情境活动,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发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作用,一般适用于非选择题。

第40 题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情境主题,还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过程的本源。以“经济长期快速发展也积累下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经验”和“直面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为实践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理论来源,以“中华文明‘天人合一’‘顺天时,量地利’等生态文化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根基,以“为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时代难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推动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实践价值,形成复杂的结构化的问题情境,提供了学科必备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关键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整理能力、学科语言转换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和学科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综合考查的空间,实现核心价值(认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引领作用。这充分说明试题问题情境源于真实的社会生活,保留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键性的事实与基本特征,剔除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使情境材料中内容关联度多样、逻辑严密,呈现出情境内容设计结构化的基本特点,从而展示出试题情境内容设计的复杂性。

2.试题问题任务设置的创新性

在思想政治学科任务导向型试题评价体系中,基于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和育人价值,界定基本的学科任务类别有“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这四类学科任务分别对应“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从实践角度回答)和“应该怎样做”(从认识的角度探讨),通过考生完成学科任务来获得关键行为体现出来,有效测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真实发展水平。

第40 题第一问和第二问设问方式同属于“解释与论证”学科任务范围,但脱离了传统设置学科任务的方式:第一问考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原因,第二问考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文化作用/文化意义/文化影响/文化价值,使试题问题任务设置具有创新性的特点。

另外,通过完成第一问和第二问的学科任务,考查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认同素养,但由于问题的要求不同,考查学科知识内容不同,具体的政治认同素养水平考查要求也不同,使对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水平的考查也呈现出创新性的特点。第一问从《生活与哲学》模块认识论角度完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这一学科任务,需要调动和运用实践是认识基础的相关知识,测试理论自信素养;第二问从《文化生活》模块中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角度完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力量”这一学科任务,需要调动和运用彰显文化自信力量的相关知识,测试文化自信素养。

第40 题第三问是开放类试题设问,属于“预测与选择”类学科任务,要求为“‘建设美丽中国青年在行动’志愿活动拟定两条倡议”,要求考生多角度、开放式地思考问题,提出不同倡议,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引领作用,考查考生的创新思维和思想意识的创新性。这表明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将试题问题设置与生活现实相结合,突出对应用学科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考查。

总之,试题问题的学科任务指向设置有所创新,命题立意高远,情景真实,任务典型,旨在考查考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查,体现“立德树人”核心价值导向与学以致用导向的有机结合。

3.试题问题知识考查的基础性

《评价体系说明》中指出,在广阔的学科领域,高考关注各学科中的主干内容,关注学习者在未来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所必须具备、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因此,高考要求考生对基础部分内容的掌握必须扎实牢靠。高考试卷中应包含一定比例的基础性试题,引导考生打牢知识基础。

第40 题第一问是“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依据试题考查的知识范围“认识论”可以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转换成学科概念“认识”,再根据学科任务的分析对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就可以明确此题是考查认识论中认识形成的实践基础,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这是《生活与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基础性知识内容。

第40 题第二问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力量。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分析”,依据试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文化生活知识”,直接提取出考查的知识为坚定文化自信,其内容有:

①原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来源: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③表现:这种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这是《文化生活》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知识。最后依据学科任务分析的对象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力量”可以明确考查的知识为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并且把情境材料语言转换成学科语言,如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客观规律、中华民族精神等进行分析论证解答。

由此可见,高考试题围绕考生较熟悉的必备知识提供情境材料,对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强化对学科基础性知识的考查,突出主干知识,既不偏离考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学科政治认同情感体验,也不超出考生应达到的认知水平,避免“偏”“难”“繁”“怪”试题,意在引导课堂教学回归教材,把精力集中在扎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要求上,夯实学科基础知识,发挥“以考促学”的积极导向作用。

二、一轮深度复习应对策略

1.重构知识内在联系,应对结构化复杂情境

结构化的复杂问题情境具有内容关联度多样、逻辑严密的基本特征,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在一轮深度复习备考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主干知识加以解构,重构核心考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多维度地重新建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考点知识,实现知识体系的有效整合与创生,构成一个全新的、不同于教材知识结构的新认知体系。

例如,对物质运动的规律相关知识进行图表化,就是对规律的相关知识进行解构与重构,打破了《生活与哲学》第五课和第六课框题的顺序与束缚,对客观规律的相关内容进行重新解构,学生才有可能实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才有可能提高自身解决结构化复杂问题情境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创设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体系,应对创新性的学科任务

思想政治学科任务导向型试题评价,注重试题情境问题设计的创新性,即围绕某一分析对象,设置问题情境,在试题情境中完整地呈现试题问题,引导考生在答题过程中运用思想政治学科思维和学科知识内容,将其与试题情境问题相关联,通过知识迁移运用,解决试题情境问题,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知识的生成。因此,在一轮深度复习中,把完成学科任务的知识化繁为简,进行分类:将“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的知识归入陈述性知识,将“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的知识纳入程序性知识。不仅要构建关于“是什么、为什么”的陈述性知识体系,识记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而且还要把陈述性知识转化成关于办事情的操作性的程序性知识(即在什么条件下应该采取什么行为的知识),让识记理解有章可循,构建起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

例如《生活与哲学》模块,一般来说,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梳理知识就可以了,但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分析法”“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方法论的要求。下面就以物质决定意识原理为例说明:

3.夯实基础,应对高考考查的基础性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就启示我们要夯实教材上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观点和基本方法要求。在一轮深度复习中,夯实基础就是精准解读能构成主干知识体系的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集中精力抓住其本质特征,通过分析、比较、论证、选择等高阶思维活动,准确梳理基本概念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纳、分析与综合,并将其融入学科知识结构之中,并且利用“上位概念”“同位概念”“下位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推理出基本原理观点,并从基本原理观点知识之中推导出基本方法要求,内化为个人的认知结构,进而能够在解决真实问题情境任务时提供索引、撷取、分析等帮助,运用学科关键能力将学科知识承载的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实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有效提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观点和基本方法要求应有的效能。例如,《文化生活》基本概念为文化——文化是相对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角度构建文化本质的知识结构体系:从一般的角度看,可以推理出文化对社会的作用(对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作用)、对人的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从个别的角度看,可以推导出文化多样性的作用、传统文化的作用、中华文化的作用(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文化创新的角度构建文化创新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结构化知识体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原则、文化交流借鉴融合、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彰显文化自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等。

因此,夯实基础不仅是一轮深度复习的学习成果,也是学生赓续二轮深度复习和高考“临门一脚”的基础,甚至是学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坚实基础。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观点和基本方法要求的学习,扎实基础,关注不可或缺的主干知识内容、能力和素养,引导学生从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中解放出来,真正发挥好一轮深度复习阶段巩固学科基础内容的作用。

猜你喜欢
试题考查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