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板爆破与水力压裂末采防冲技术效果对比分析

2021-11-09 08:28白俊杰
山东煤炭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微震覆岩水力

白俊杰

(乌审旗蒙大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300)

目前国内煤炭企业优先采用顶板水力压裂技术[1],取得了显著成效。冲击地压工作面末采阶段顶板水力压裂无法有效对覆岩应力分布、应力传递路径[2]等重要冲击要素进行有效干预、消除,更无法避免不同冲击要素的叠加。国内已有对切眼顶板爆破与水力压裂技术的对比成果[3-4],但至今未见冲击地压工作面末采阶段中两项技术的对比。通过对比分析,证实传统的顶板爆破手段具有明显的“两大功能”,能有效弥补顶板水力压裂技术不足。

1 工程概况

纳林河二号矿井31103-2 和31121 工作面均为双回撤通道布置的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埋深大约600 m,煤层厚度6 m,煤层和顶板岩层均具有强冲击倾向性,末采阶段具有强冲击危险等级。

根据顶板取芯柱状图,设计两种不同顶板处置方案的技术参数,如图1。

图1 末采阶段顶板处置方案

2 顶板处理方案

2.1 水力压裂

31121 主回撤通道顶板水力压裂相关参数见表1,注水泵型号为BZW123/40,注水泵压不小于30 MPa,单次压裂时间不小于50 min。

表1 顶板水力压裂施工参数

2.2 顶板爆破

31103-2 主回撤通道爆破技术参数见表2,同组内高、低位孔间距控制在1~1.5 m 之内,爆破孔直径89 mm。

表2 31103-2 工作面主回撤通道顶板爆破孔施工参数

3 顶板处置技术分析及检验

3.1 理论分析

(1)水力预裂裂缝扩展的基本条件

裂缝扩展力学模型[5]如图2,根据弹性力学理论[6],裂隙要继续扩展,必须要克服表面粘结力。根据Darcy 定律,裂缝扩展的注水压力P,即:

图2 切槽裂缝扩展力学模型

式中:σα为水压力,MPa;σv为垂直地应力,MPa;σh为水平地应力,MPa;Rt为岩石抗拉强度,MPa;l为扩展长度,m;v为流速,m/s;k为水在岩体中的渗透率,md。

结论:根据公式(1)和(2)计算得,31121工作面顶板水力压裂的注水压力P=18.5 MPa,注水泵为BZW123/40,输出压力能满足压裂要求。经带压注水检测,相邻压裂孔出水,说明10 m 间距水力压裂孔裂隙半径相互重叠,达到设计要求。

(2)爆破裂隙发育分析

根据现有爆破理论[7],炸药爆破后,从爆破源向外依次形成压碎区、破裂区和震动区。由于爆破无自由面情况下进行的,不耦合装药时,可以按爆炸应力波计算单孔爆破的破裂区范围,装药爆破后作用于孔壁上径向应力峰值,即初始冲击压力Pr为:

式中:ρe为爆破筒装药密度,0.77×103kg/m³;D为 爆 速,3710 m/s;dc为 炸 药 直 径,Φ70mm 爆破筒,双排药卷;db为炮孔直径,89 mm;n为爆生气体碰撞岩壁时产生的应力增大倍数,介于8~11,取n=10。采用煤矿二级许用乳化炸药(Φ35 mm×300 mm×300 mm),药卷密度1.1×103kg/m³。

将以上相关参数代入公式(3)进行计算,Pr=3473 MPa。

式中:σt为煤岩体的抗拉强度,2 MPa;b为波速比,b=μ/(1-μ)=0.25;α为应力波衰减系数,α=2-b=1.75;rc为炮孔直径,89 mm。将以上参数代入由公式(4)计算得出:R=4.38 m。考虑综合预裂增大系数K=1.3,则单孔爆破岩体的最远裂隙发育范围R'=k×R=5.69 m。

结论:间距按10 m 布置,爆破后相邻爆破孔之间裂隙贯通。

3.2 实施效果现场检验

采用CXK12(A)矿用本安型钻孔成像仪进行窥视检验,如图3、图4。

图3 顶板分段定向水力压裂后钻孔窥视结果

图4 爆破模型及窥视结果(3.3 m 平行孔)

3.3 末采阶段覆岩应力分布模拟

根据已有的顶板岩层应力观测资料,利用surfer 对末采期间煤层上方60 m 范围顶板岩层内应力分布情况和应力等值线分布进行模拟。

(1)顶板分段水力压裂后,压裂处理段附近区域的应力分布规律和传递路径均未见明显变化,压裂所产生的裂缝在停压后,在围岩应力的挤压下,基本呈闭合状态,如图5(a)、图6(a)所示。顶板水力压裂可形成预制裂隙,缩小采空区顶板垮落步距,降低来压强度,但无法有效对末采贯通阶段超前范围覆岩应力分布、巷道群上方高集中应力传递路径等重要冲击要素进行有效干预、消除,更无法有效避免不同冲击要素的叠加。

(2)顶板“高+低”位爆破后,装药爆破段附近区域的应力水平明显降低,与破碎区范围相对应,爆破破碎区域的应力等值线水平大幅度降低,爆破后破碎区范围岩石内裂缝呈现块状、局部粉碎状态,出现阻断应力传递路径的现象,如图5(b)、图6(b)所示。顶板爆破可形成大范围裂隙,并形成爆破压碎区,对工作面采动压力的传递路径形成有效阻隔,对主回撤通道形成保护作用,避免了不同冲击要素的叠加,消除了冲击力源的复杂性。

图5 回撤通道末采阶段覆岩应力分布矢量图

图6 回撤通道末采阶段覆岩应力等值线图

4 末采阶段防冲监测结果

4.1 回撤通道煤体应力变化情况

(1)主回撤通道

实施顶板爆破后,主回撤通道煤体应力值平稳,最大值7.2 MPa;实施顶板水力压裂后,主回撤通道3#、4#煤体应力计呈现红色预警,如图7(a)。

(2)辅回撤通道

实施顶板爆破后,应力计监测值基本平稳,189#应力计监测值最大值14.0 MPa,通道内其余应力计均无预警;实施顶板水力压裂后,末采阶段主回撤通道5#、6#煤体应力计呈现红色预警,如图7(b)。

图7 回撤通道末采阶段应力计变化图

小结:两种不同顶板处理手段技术条件下应力变化差异明显,爆破具有更强的预制裂隙,并阻断采动应力传递路径的功能,爆破形成的破碎区对主回撤通道形成保护作用。

4.2 微震监测结果对比

31121 末采阶段(距离回采贯通40 m 范围),微震事件总频次539 个,单日频次日均77 个,释放总能量8.0×105J,104及以上事件5 个,末采阶段强动载效应明显,冲击风险极高。

31103-2 较之于31121 末采阶段,微震事件频次降低78%,释放总能量降低81.1%,未出现104及以上事件,末采阶段未出现强动载效应,微震事件呈现“低频、低能”的特征,冲击风险消除。末采阶段微震监测对比见表3。

表3 末采阶段微震监测对比(KJ551)

5 结论

(1)爆破较之于顶板水力压裂具有更强的切顶、预制裂隙功能,爆破形成的压碎区和裂隙区不会出现再次闭合现象,改善了末采阶段覆岩应力分布情况。

(2)爆破后形成的压碎区和裂隙区,相较于周围岩体呈松散状态,起到阻断采动压力传递路径的功能,并对主要巷道形成卸压保护的作用。

(3)较大的爆破能量提前消除了顶板岩层弹性能量聚积的条件,末采阶段始终处于“低频、低能”的状态。

猜你喜欢
微震覆岩水力
浅埋近距离煤层覆岩裂隙发育高度研究
金属矿山微震风险管理实践综述
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1号机转轮改造水力稳定性研究与实践
膏体充填开采覆岩移动变形规律研究
基于微震监测的煤岩破坏与瓦斯涌出关系研究
供热一级管网水力计算及分析
浅谈KJ768煤矿微震监测系统的应用
一侧采空工作面采动覆岩应力演化规律研究
长平煤业5302 综放工作面顶板岩层移动规律研究
膏体充填回收条带煤柱覆岩活化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