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煤矿应急救援培训系统的构建研究

2021-11-09 07:58张永伟
山东煤炭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救援煤矿应急

张永伟

(霍州煤电集团应急救援中心,山西 霍州 031400)

煤矿应急救援培训是提升煤矿应急救援水平和救援队救援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国内煤矿应急救援单位对培训工作均能提高认识,分岗位、分工种、大密度地开展各类培训,通过培训教育活动进一步传播煤矿现场抢险救护知识,从整体上提升煤矿救护队伍的技能水平。随着煤矿应急救援培训工作必要性、紧迫性的不断提高,对煤矿应急救援培训的手段、方式、技术的创新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煤矿应急救援培训的创新提供了更佳途径。

1 煤矿应急救援培训工作的特点及主要问题

1.1 煤矿应急救援培训工作的特点

煤矿应急救援参与培训的人员分布在煤矿救援单位的各岗位、各工种,且各岗位和各工种人员均需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参与培训;应用救援培训内容涉及矿井通风、灾变处理技术、救护信息处理技术、救援决策指挥技术、救护队行动计划和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等;培训主要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培训方法简单,培训过程不连续。煤矿应急救援培训具有参与培训人员的岗位、工种多样,培训涉及的知识面广,培训的方式和手段局限性大等特点。

1.2 煤矿应急救援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煤矿应急救援培训的上述特点,在实际培训工作中,培训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参培人员全场“被动听”,培训过程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和沟通,存在着课堂“教”与“学”脱节的问题。

(2)培训内容的信息载体以PPT 为主,信息传递方式单一,使得参培人员的低兴趣度、低接受度和低参与度问题突出。

(3)培训考核以笔试为主,考核方式操作过程烦琐、数据统计滞后,且考试数据难以作为大数据成果加以分析、利用,存在着培训考核效率低下的问题。

(4)培训单位备课准备的数据采集多是通过问询、纸质问卷等形式获得,尤其是对于有代表性的、需要长期连续跟踪的专业数据,用当前的手段很难及时获得,因此存在数据采集滞后的问题。

(5)在培训效果上,一方面因为当前部分煤矿应急救援单位和从业人员对培训工作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不深刻,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另一方面参培人员和培训内容涉及的范围广,对培训教师的知识面、教学方法、工作经验、培训课程理解程度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当前很多培训教师的能力还达不到这一要求,造成培训效果良莠不齐。

2 建立“互联网+”煤矿应急救援培训系统的可行性

针对煤矿应急救援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互联网+”煤矿应急救援培训系统[1-4],可以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较理想的培训效果。

“互联网+”煤矿应急救援培训系统应用当前主流的云技术以及基于云平台的应用软件,构建一套以移动终端为应用设备的培训支撑体系,由信息采集系统、课堂互动系统、考核系统、数据集成平台有机构成。该培训系统各功能模块如图1。其中信息采集系统在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采集相关信息;课堂互动系统利用参培人员的移动终端向参培人员展示培训内容,并进行全员互动;考核系统负责高效率地组织考试、阅卷、分析考试结果;数据集成平台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平台将所有数据通过云技术进行整合、汇总、分析和利用。

图1 “互联网+”煤矿应急救援培训系统功能模块示意图

使用“互联网+”煤矿应急救援培训系统能让参培人员更多地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来,激发教师和参培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极大地提高培训组织、培训考核的效率。云技术即云计算,是由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并行计算等多种传统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云技术在该系统中应用,以培训教材为依据、以课堂互动为媒介、以互联网为连接、以大数据为依托的教学体系,形成了备课→培训→分析→考核→评估→大数据利用的闭合培训全过程。

“互联网+”煤矿应急救援培训系统中数据集成平台需自行开发,其他系统既可以自行开发,也可以采用已经成熟的相应软件;既可以一次构建四个功能模块,也可以采用模块方式任意组合搭建。该系统建设具有一次性投入小、系统上线快、技术门槛低、后期维护成本低、实施简易等显著优点,可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适用于大部分培训单位开展培训工作的需要,可操作性和可行性都很强。

3 “互联网+”煤矿应急救援培训系统的构建

构建“互联网+”煤矿应急救援培训系统主要是软件系统的搭建和相应内容的组织,这两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培训各阶段在“互联网+”煤矿应急救援培训系统中数据流和业务流流程如图2。

图2 “互联网+”煤矿应急救援培训系统数据流和业务流流程示意图

3.1 课堂互动系统搭建和内容准备

(1)系统搭建。采用当前主流的、基于云平台的、提供对外数据接口服务的课堂互动软件。课堂互动软件具有图文展示、音视频展示、动画特效、课堂交互等功能。

(2)内容准备。培训授课前,培训负责人组织培训教师对当前培训相关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结合培训内容、课堂互动、经典案例,根据移动设备在展示方式、屏幕大小、参培人员认识度等方面因素,制作出与传统PPT 配套的、适用于移动设备的课堂互动课件。

3.2 信息采集系统搭建和内容准备

(1)系统搭建。采用当前主流的、基于云平台的、提供对外数据接口服务的信息采集软件。信息采集系统具有采集样本设计、样本发布、采集信息填写、采集信息管理等功能,可在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不同时间段,针对备课内容、授课效果等进行互联网发布、移动设备采集。

(2)内容准备。因为煤矿应急救援培训涉及工种、岗位较多,需要根据参培人员的工种、岗位,以及结合各参培单位和参培人员对参加培训的认知程度、培训需求等的深入调查和分析,制作培训信息以及各类问卷样本。

3.3 考核系统搭建和内容准备

(1)系统搭建。采用当前主流的、基于云平台的、提供对外数据接口服务的考核软件。考核系统具有题型管理、题库管理、自动组卷、移动设备答卷、考试结果分析、考场管理等功能。考试系统完全采用无纸化考试,无须单独组织考试场地,也无须依赖机房。

(2)内容准备。培训单位和培训教师广泛收集煤矿应急救援培训所需的各类知识,按照规范将其转化为题库。

3.4 数据集成平台搭建和数据集成

(1)平台搭建。数据集成平台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需将其他系统的所有数据按照统一的数据结构接入数据集成平台。数据集成平台对各种来源的数据进行汇总、分类,并可以实时查看、实时分析利用,将信息采集数据、课堂互动数据、考核数据有机融合,形成煤矿应急救援培训大数据。系统可以根据基础培训数据和问卷数据按照岗位、性别、年龄等参培人员纬度,也可以按照参培企业规模等企业纬度进行多纬度分析,从而获取更为翔实有效的培训信息。

(2)数据集成。数据集成平台中建立数据结构规范、数据字典规范、基础数据规范,使各个系统在一套数据规范下工作。对于其他系统的数据,可以按照数据规范通过数据导入、数据接口等方式与数据集成平台进行对接,实现平台与其他系统数据的集成。

4 “互联网+”煤矿应急救援培训系统的应用效果

霍州煤电集团应急救援中心完成“互联网+”煤矿应急救援培训系统的构建后,从2019 年5 月起,应用该系统对各岗位工种进行了应急救援培训,实际培训效果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将现有培训内容转换为适合课堂互动展示的内容,教案设计充分考虑课堂互动的使用。相对于传统PPT,移动设备的课堂互动将具有实时性强、更接地气、精美大方、形式新颖等特点,且可以融入网页、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参培人员易于接受且感兴趣。

(2)有利于培训现场管理。“互联网+”技术易于实现全员参与,对于参培人员的出勤、听课情况、学习效果、理解程度等均可实时掌握。在教学内容中可以贯穿更多互动环节,让每个参培人员参与到培训和实践中。

(3)把对参培人员单位情况、专业情况、心理情况等基础数据的摸底采集工作和课堂互动相结合,可以随堂采集数据、随堂利用数据。参培人员可以在课堂互动中用移动设备反馈信息,培训讲师可以实时掌握,并且可以现场进行讲解和评价,且所有批次培训的数据集均被采集存储于同一个数据库中,有利于培训基础大数据的形成。

(4)可以进行更科学、高效的培训考核和培训评估。考核方式上,使用移动设备在线考核,形式新颖、成本低、效率高。考核既避免了纸质考试流程烦琐、阅卷工作量大、试卷保管困难等问题,也避免了机房在线考试成本投入大、维护成本高的弊端。

5 结论

“互联网+”煤矿应急救援培训系统借助当前主流的云平台进行搭建,深化了煤矿应急救援培训的改革,将煤矿应急救援培训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霍州煤电集团应急救援中心通过“互联网+”煤矿应急救援培训系统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快速积累培训相关数据,快速响应培训需求,及时调整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进一步提高了培训实践水平和培训效果。

猜你喜欢
救援煤矿应急
紧急救援
3D打印大救援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Dijkstra算法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
救援行动
上半年确定关闭煤矿名单513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