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不惑前行:昌黎地秧歌传承人常立荣从艺四十载口述史

2021-11-09 04:40刘燕胡晓雪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6期
关键词:口述史

刘燕 胡晓雪

【摘要】“昌黎地秧歌”是我国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流传在冀东地区。本文以昌黎地秧歌“铁三角”妞、丑、?中?角知名扮演者,被誉为“昌黎?行第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常立荣为研究对象,以传承人为媒介,通过常立荣从艺四十载的历史记忆来探寻昌黎地秧歌的传承历史和发展现状。

【关键词】口述史;非遗传承人;昌黎地秧歌;口述非遗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6-063-03

【本文著录格式】刘燕,胡晓雪.不忘初心,不惑前行:昌黎地秧歌传承人常立荣从艺四十载口述史[J].中国民族博览,2021,08(16):63-65.

基金项目:2020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成果:昌黎地秧歌传承人口述史研究(项目编号:20200402081)。

一、昌黎的“味”:昌黎地秧歌的铁三角

昌黎人爱跳地秧歌,更爱看地秧歌。每逢年节的时候,但凡秧歌队经过的地方,准是一片热闹景象,人头攒动,掌声震天。哪里有秧歌的游街活动,各村村民便闻风而至,蜂拥而来。看地秧歌,也已然成为昌黎百姓在春节时的一种神圣仪式。在人们的眼中,地秧歌的“味儿”,就是昌黎的“味儿”。“你知道看秧歌的人有多多吗?人多的时候,我连场子都进不去。人挤着人,人多的都站到房顶上去看了。尤其到正月十四、十五花会的时候,那人山人海的,大家都追着走、追着跑,我们在前面跳,人们就在后面追着跑。为了让大伙多看一看,我们走的时候,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停一小会儿,单独表演,让大家伙们再看看。”

12岁的时候,常立榮跟随父亲的脚步,正式踏上了秧歌表演的道路。年少懵懂的她并不知道未来迎接她的会是怎样的火热人生,她只是单纯地喜欢、热爱地秧歌,跟在父亲的身后喜气洋洋、潇洒陶醉的扭着。“那时候都比较困难,穿着破花棉裤、破花棉袄。那时候我小嘛,天气也冷,我就把两只手插在袖子里,跟在秧歌队伍的后面,一点一点地听着喇叭,一点一点地踮着脚走。那时候就跟在我爸他们后面,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动作,就是跟着喇叭,跟着大伙一起往前走,特别开心。”

由于父亲的缘故,常立荣很小就有机会和家中的长辈们一同参加秧歌队的演出。虽然那时的条件很艰苦,演出的费用也不高,但在她的记忆中,更多的是那些令她感到幸福、快乐的瞬间。“17岁的时候,我跟着我爸下庄里演出,有个村请我们,他们那边找来了一辆三马子,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拖拉机。他们用拖拉机接上我们,我们就坐在斗上,我们一帮小老姑子们就在上头哈哈地笑。小拖拉机嘟嘟嘟地响,拉着我们上庄里去。有的时候,我们还站在拖拉机的斗上,在上面咯咯地乐,开心得不得了。”

时光飞逝,当年那个俏皮的小丫头,已经舞了四十年的地秧歌了。从一个跟在队伍后面的小孩儿,成为打头阵的秧歌名角。这一步步地成长,来自于常立荣的努力,更来自于家人的支持。“我当年找对象的时候,我爸就和我说,他要是支持你扭秧歌,就中,要是不支持你扭秧歌,这婚你就别结。就这么着,我和对象就成了,我对象说,中,让她扭。这不,到现在,我就一直什么都没干,就专心的把秧歌扭到现在。”

作为家族中的第四代地秧歌传承人,常立荣继续延传家族的真传,将毕生所学传授给自己的女儿。常立荣有两个女儿,其中,小女儿颇具舞蹈天赋,从小就跟着妈妈学扭秧歌,如今已经出落成18岁的大姑娘,舞秧歌、吹喇叭,样样通。“我有两个闺女,我小闺女现在跟着我扭秧歌。小女儿今年18岁了,她在文艺上特别有天赋,是个秧歌天才。她的文艺很好,唱歌唱得好,跳舞跳得也好。我还让她学了吹喇叭,所以现在她比我还多会两行,唱歌、吹喇叭、扭秧歌,她都行。”

三、立荣的“灵”:活泼聪颖的天生舞人

童年的常立荣活泼好动、俏皮可爱,常爱模仿着父亲的身姿扭秧歌。虽然她的年纪不大,但是学起舞来特别聪颖,父亲还没开始教她,她就自己有模有样的舞动起来,天资非凡。在父母眼中,这个机灵的小女儿的确是个难得的秧歌天才,虽然念起书来总是皱眉,但跳起舞来却有着过人的天赋。“我上小学的时候,那会儿我们都傻乎乎的,不像现在的孩子们都特别聪明,很会读书。我刚到五年级的时候,就不再上学了。小学五年级没有读完,我就开始跟着我爸扭秧歌去了。当时我妈就说我,学习学得不怎么样,秧歌到扭得挺好的。算是很有天赋吧,就像遗传似的。后来我就一直跟随父亲跳秧歌。”

跳起地秧歌的常立荣,如痴如醉,乐不思蜀,全情投入,就像一个舞蹈的精灵。年少时,不用父亲多做叮嘱,她便自己和着节拍舞动;成名后,不管街边多少媒体、民众,她依然徜徉在自己的秧歌世界,痴迷地跳着。“小的时候,我爸也没说咋教你,就直接跟在他的后边走,踩着点就行。我就踩着音乐,在后面跳起来。现在每年过年走街扭秧歌的时候,都有很多人来看,四面八方的全是人,听说还有来自北京等各个地方的观众。但是我就沉浸在秧歌里面,也不问他们是从哪来的,也顾不上问。有时候人特别多,挤得水泄不通。但人越多,我扭的就更带劲,都没时间管其他的,也不看看观众都是谁,一直跳、一直扭,早就入戏了。看到观众们那么热情,那么喜欢,我们就发自内心的高兴,恨不得多给点力量,把浑身的劲儿都使出来,把所有的动作都拿出来,特别开心,是真开心。”

近年来,常立荣还积极投身“非遗进校园”的工作,把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带到校园,让本土的学子们也有机会在校园里学习到自己家乡的非遗艺术,以课堂教学的方式传承昌黎地秧歌。“我在昌黎三小教孩子们地秧歌,孩子们大概10岁左右,大约有40多人,都是老师们挑选出来的。我去不是讲课,而是直接教她们跳动作。他们有一个专门练舞蹈的屋,到了舞蹈教室我就直接给他们扭,让他们动起来。”

除去传统的传承方式,常立荣还与时俱进,利用网络社交平台传播非遗文化,通过定期直播,让全国各地的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一睹地秧歌的风采。现在,常立荣在快手直播平台上已拥有1.5万余名粉丝,但她还是呼吁大家能够到“花果之乡”的昌黎来看一看地秧歌,亲身体会非遗艺术的魅力。“现在有网络非常好。如果不能出去扭的话,我就可以在网上扭,在网上扭给老百姓们看。我特别感谢网络,通过网络大家可以看到我,我也感谢老百姓们那么支持我、捧我、关注我。但是,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希望大家能到现场来看。现场有喇叭,有音乐,场地也很大。在家网上直播空间特别小,没有现场的伴奏,对着手机也看不到大家,所以还是在现场扭的更好一些。”

非遗艺术的发展需要代代人的努力,传承人则是接续非遗生命力量的关键。一代又一代昌黎地秧歌传承者的接续奋斗,让今天的地秧歌绽放光彩。面对未来,常立荣充满信心与希望,也始终坚守着她的初心。“不管是我们河北省秦皇岛市,还是哪里,只要是咱们中国,只要是我的传承人,我希望把地秧歌永远的这么传下去!”正因有像常立荣这般默默坚守、不忘初心的传承人的存在,非遗民间舞蹈才得以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冲击中留有宝贵的生存之地,并不断顺应时代和人民的审美需求发扬和壮大非遗民间舞蹈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腾运涛.田国安.昌黎地秧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

[2]冯骥才,郭平,祝昇慧,冯莉.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6.

[3]李向平,魏扬波.口述史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周大明.河北舞蹈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熊月之.口述史的价值[J].史林,2000(3).

[6]马知遥,潘刚.传承人口述史的身体经验价值[J].民俗研究,2015(5).

[7]傅光明.口述史:歷史、价值与方法[J].甘肃社会科学,2008(1).

[8]梁景和,王胜.关于口述史的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9]车延芬.舞蹈口述史与“口述”舞蹈史——兼论舞蹈人的身体记忆与社会记忆[J].民族艺术研究,2016(6).

[10]王拓.“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困境与向度——“非遗”口述史研究文献述评[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4).

[11]宁伟男.河北民间舞蹈“昌黎地秧歌”的特征与传承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刘燕(1992-),女,河北秦皇岛,讲师,研究方向为舞蹈基础理论研究;胡晓雪(1996-),女,河北秦皇岛,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舞蹈学。

猜你喜欢
口述史
近20年国内少数民族妇女口述史研究综述
黄梅香自苦寒来
时光流逝
论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赣剧口述史为例
关于口述史的若干问题探讨
口述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发展状况的个案研究
壮族民间侬智高传说的口述史意义
适度:口述史教学实践的应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