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源头活水”

2021-11-09 04:49张小忠
公关世界 2021年19期
关键词:源头活水教育体系创业

张小忠

摘要: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事关国计民生。经验匮乏、能力不足是高校学生提升创新创业绩效的硬伤,中小学时期是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创业成功率的提升基于构建“中小学和大学生之间相互衔接的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900多万,如何最大限度地用好这些人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这是一笔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如何激励他们加入到创新创业的队伍之中,不仅是缓解就业压力、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更是展示自身才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当前国际之间的竞争,集中凸显为人才之间的竞争。因此,加快培育开发中小学生、尤其是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是深化我国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中小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育开发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源头活水”。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小学抓起,构建“中小学和大学生之间相互衔接的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开启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经验匮乏、能力不足是高校学生提升创新创业绩效的硬伤,中小学时期是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无数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证明:自身准备不足、经验匮乏和能力欠缺,成为我国高校学生提升创新创业绩效的硬伤。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地方政府也努力改善创业环境,积极优化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但是,很多高校学生尚无创新创业必备的知识结构,面对财务核算、税费缴纳、金融信贷、广告销售和经营管理,显得一头雾水或者似懂非懂,遑论攻克高、精、尖科技项目。显然,没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缺乏商品经营和市场营销经验,导致很多高校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自信,尤其是面临巨大的金融信贷风险,最终仍然成为创新创业队伍的旁观者。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的大学生创业,因缺乏中小学培养的创业意识、观念和基本素养,不仅存在高校唱‘独角戏现象,而且大学生创业‘雷声大雨点小,效果并不理想。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中学阶段能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及其他基础能力,到了大学阶段,创新创业才能真正蔚然成风。”[1]因此,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小学生创新创业的萌芽和激情是高校学生创业成功的核心因素,“中学生创业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源动力。教育作为纵向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思想观念和知识传承方面应有连贯性和铺垫性。”[2]高校学生优良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和强劲的创新创业能力源于小学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中学创新创业能力的磨砺和高校创新创业能力的渐次提升与突破,这是一个梯级训练、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规律,淡化了社会舆论、创业文化的有力支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就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

2.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创业成功率的提升基于 “中小学和大学生之间相互衔接的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目前,“许多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短缺,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3]除了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脱离学生实际需求、尚未内化为学生丰富的知识营养之外,究其深层原因,创新创业知识不系统和经验的匮乏是根本原因,创新创业过程中出现中小学与大学之间相互衔接的断层,从而导致高校学生创业能力不足,绩效低下。需要指出的是,“在整个教育层级链中,尽管创新结果往往是大学阶段对已有高深学问的超越,但创新的基础却起始于小学和中学,甚至更早的时候的创新素养。”[4]现实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开发不但不受应有的重视,甚至被人为地排斥在正常的课堂学习之外,一大批通过机械地死记硬背“考”出来的优秀生,自然无法适应当今社会风起云涌的创新创业现实。

同时,由于缺乏“中小学和大学生之间相互衔接的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导致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少扎实的理论根基和实践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无法形成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必须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由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因此,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绩效大打折扣。

二、开启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源头活水”的路径选择

1.积极培育和开发中小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开启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源头活水”。积极开发和培育中小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开启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源头活水”,是深化教育改革,提升高校创新创业绩效的有力举措。由于“从高深学问出发的大学创新,需要学生具有创新准备。为此,基础教育要保护和滋养学生的创造天性,而不是通过一连串考试驯服他们的好奇心与行动能力。”[5]只有精心呵护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对他们的“奇思异想”和“奇谈怪论”加以科学的引导,加大参与“小发明”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才能从根本上培育和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同时,应该意识到“当代中学生生活成长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对于市场经济活动有感性上的认识,对于商品、消费、企业、生产并不完全陌生。商业上成功企业和成功人士的案例在当代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他们”,[6]所以,应积极鼓励中小学生激活思维,大胆质疑,放飞想象,善于创新。社会各界应精心呵护中小学生创新创业的萌芽,认识到“中学生‘微创业并非洪水猛兽,关键是如何引导。要将其看成是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简单来说,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做的是为中学生‘微创业提供教育和支持,克服功利思想,减少不利因素。”[7]应注重平时日常生活中积累创新创业的经验,积极引导“‘学生公司收购旧书、生产中国结、出售饮料、网上拍卖、清洁服务、小商品出售等”, [8]为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优化体制机制,构建“中小学和大学生之间相互衔接的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将创新创业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在中小学配备创新创业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创新创业不能游离于中小学课程体系之外,也不能因缺乏专任教师而使创新创业课程流于形式,应追求中小学创新创业课程的质量;二是建立中小学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确保与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无缝对接。既要鼓励中小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做到活学活用,在社会实践中培育和开发其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又要在中小学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与当地企业建立良好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关系,形成校企共赢、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三是将创新创业成绩适当地纳入中考、高考成绩之中,激发中小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以此形成全社会认可和重视中小学创新创业的舆论氛围。

同时,应积极构建“中小学和大学生之间相互衔接的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而推动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健康发展。青少年时期是创新意识萌芽、好奇心强的重要时期,应及时建立中小学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活动场地、经费支持和绩效考核等方面逐步形成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做到与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无缝对接。同时,应强化高校自身的创新创业力度,构建科学有效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大学时代应成为学生创新创业勃发的时期,期间好的经验、做法又可以“回馈”和“反哺”到中小学创新创业基地,成为中小学生创新创业的丰富营养。只有积极构建“中小学和大学生之间相互衔接的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才能形成中小学与大学之间创新创业的良性循环,也才能使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有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大学生回乡创业环境政策及其优化研究”(编号20180312013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2][7]肖纲领.“微创业”并非洪水猛兽[N]. 中國教育报,2016 年9 月22 日,第002 版.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2018-09-11].http://www.gov. 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4]向美来,易伟松.世界一流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透视与启示——以滑铁卢大学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J].2019,(1):22.

[5]蔡剑桥,郅庭瑾.从“高深学问” 出发的大学创新与创业[J].现代大学教育,2018,(1):20.

[6]李政.新时代中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初探——以首师大附中为例[J].才智,2019,(10):62.

[8]于航.如何加强中小学生创业文化教育[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5,(4): 75.

猜你喜欢
源头活水教育体系创业
课外自主阅读: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源头活水”——写作教学策略之课本素材的利用
乌克兰高等音乐院校专业设置与学位授予探究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