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门峡陕县蒲剧的起源发展与艺术特色

2021-11-10 01:57高彩平
魅力中国 2021年42期
关键词:剧种剧团唱腔

高彩平

(三门峡市陕州区蒲剧保护传承中心,河南 三门峡 472001)

一、陕县蒲剧表演艺术的渊源与发展

蒲剧,俗称“乱弹”,有热闹之意,是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一带最为流行的剧种之一。蒲剧具体是从何地萌芽,又是如何在中国三百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发展成为陕县最为流行的大剧种之一,其中的说法是多种多样的,有人说其发源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山西永济);也有人认为蒲剧就是陕县、灵宝、卢氏一带土生土长的剧种;而蒲剧的高亢激昂的唱腔和表现情感的浓厚热烈,让人乍一听又与陕西的著名剧种秦腔有几分相似,因而也有源于秦腔的说法。由于陕县地处豫、晋、陕交界之处,三省彼此隔河相望,长期以来有着经济、文化的密切交往,其风俗习惯、语音、方言也大体相同,因此各地戏曲艺术也不例外的深受三地戏剧文化的互相影响,陕县蒲剧其发展到今天,必然也是离不开各地共同交流,取各地方精华而形成的。

蒲剧的声腔为梆子腔,又称“蒲州梆子”,是现今存在的最早的梆子腔剧种之一,早在明末清初已经非常流行。梆子腔以梆子击节而得名,因此唱腔有很明显的北方地区音乐特色,高亢激昂、激越热烈,记载里曾有“热耳酸心”四个字形容梆子唱起来感动人的效果。在明清时期,陕县民间便有了以演戏谋生的戏班子,各个戏班相互竞争发展,使得剧目上更为波澜起伏的大戏更受追捧,在表演上以民间的小戏的表演情趣为主调,还汇集了民间的武术、杂耍,通过不断地与其他戏班、其他剧种的交流融合,逐渐发展称为独具地方风格的一门戏曲表演艺术,听戏、看戏也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

和任何自然形成的艺术形式一样,蒲剧也有着自己的兴衰史。如果说蒲剧在清中晚期成为十分流行的剧种之一,深受追捧,那么在经历了社会动荡、文化浩劫后依旧能够存活下来并保持原有的风格,就显得实属不易。20 世纪50 年代,陕县蒲剧团成立,成立之初就演员阵容整齐、行当齐全,一直活跃在秦晋豫“金三角”地区,平均每年能够演出300 余场,可谓盛极一时。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多样性提高,整个戏曲行业都受到了影响,陕县蒲剧的发展不例外的产生了严重的危机。听戏、看戏的人不断减少,年轻人也对戏曲这种古老的表演艺术兴趣泛泛,造成了演出的阶梯式递减。因此,蒲剧的演出人才也就无法新旧交替,市场经济的规律让蒲剧从业人员受到冷待,特技缺失,年轻演员基本功的逐步丢失、超难度动作有事无法完成,不得不用简单动作来代替,使得传统的特技效果无法传承。演出市场的紧缩和人才的缺失导致古老的剧种日薄西山,如何保存下来成为陕县蒲剧从业人员的首要任务。

2006 年5 月,经国务院批准,蒲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陕县蒲剧的发展转机,当地政府给陕县蒲剧团制造演出机会,进行下乡戏曲文艺演出,既丰富了农村人民的闲余时间,又重新点燃了陕县蒲剧发展的新希望。同时,专业的演出人员对新戏曲的创作热情不断高涨,结合当代人民生活创作出能够引起人们更多共鸣的现代戏。与此同时,传统剧目的保留和发展成为了戏曲从业人员的新任务,在剧目种类上,文戏多、武戏少,小生小旦戏多、须生花脸戏少,已然成为一种现象。如何提高戏曲的艺术水平与演出水准成为当代陕县蒲剧的首要关注点。

二、陕县蒲剧的艺术特色

(一)唱腔腔高板急、激越高亢

“北曲,慷慨悲壮,以黄河流域六音调为主”。蒲剧的“慷慨悲壮”早已为大家所公认。“梆子悲壮激越”“昆曲文雅幽静”“二黄圆浑有趣”皆不相同,广袤大地,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戏曲,因而蒲剧也有自己的一片施展舞台。蒲剧的唱腔旋律少级进、多跳跃,极具地方特色,再加之其唱腔发音又与地方方言融合,深受群众喜爱。尤其在参合假嗓子时,会使人感到音调特殊,激昂饱满,其旋律跳动时有时可跳到高十一度乃至十四度。可见激越高亢是其特色所在。如新编传统戏《苏三起解》中的旦角唱腔(谱例1),唱段前两小节达到11 度的跳跃,节奏密集紧凑,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

(二)音域广阔,用韵讲究,行腔灵活

俗话说: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一方水土不仅仅孕育了一方人,也滋养了一方的文化。无论是民歌还是戏曲、曲艺,都讲究个行腔和声调,而这两者都与当地的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亲密关系。蒲剧自古以来的唱腔还是念白,都使用古蒲州语言,因此就常常形成语音即为语调的特性。明清以来,北方说唱、戏曲文学中也广泛使用“十三辙”的押韵标准,何为十三辙?指的是最常见到的十三种韵脚(图例1)的发音。

蒲剧《西厢记》(惜别)选段中就运用了灰堆辙和江阳辙。

灰堆辙: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江阳辙:路迢迢/云水苍茫/孤零零/一个人好不凄凉/日用餐/谁为你端茶捧饭/夜宿店/谁为你展被铺床/衣破旧/谁为你缝洗补浆/染病恙/谁为你煎药熬汤/妻不能前后照应/魂随君往/形难伴影相随不离君身旁呀。

同时,在行腔和演唱特点上不难发现,蒲剧唱段中真假嗓的转换运用十分成熟,普遍可见。旦角们一般真嗓演唱,而生角们则真假嗓结合演唱,这种演唱特点在陕县蒲剧的表演中灵活运用,形成于各个流派。

(三)行当齐全,表演程式完整

“中国戏曲艺术是唱、念、做、打诸手段综合运用的艺术形式,其中‘做、打’为形体表演,而‘唱、念’则属于声音的艺术,是戏曲声乐的两大组成部分。”1陕县蒲剧的戏曲表演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才逐渐有了今天的完整表演程式,虽说并未在全国范围内名声大噪,但也同属北方大戏,行当齐全,剧目丰沛,角色分工十分精细,除了传统的唱、念、做、打之外,特技表演成为其吸引观众、博得众彩的“绝活”。陕县蒲剧有着自己传统的特技表演艺术,如运用服饰进行表演的甩稍子、舞水袖、耍胡子(髯口功)、翎子功、甩纸幡等;运用道具表演的椅子功、扇子功、手帕功、撒手锏、火流星等;运用人体某些部位进行表演的喷火、扭腰、火彩、血彩、耍蛤蟆、走矮子、耍獠牙等。1这些特技表演有的因难度较大,传习艺人的逝去而失传,但其精彩的表演和奇特的艺术效果给观看的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如“耍蛤蟆”“跷子功”;有的极受欢迎,难度适宜,成为蒲剧舞台表演艺术中常常出现的技功,继而被发扬光大,流传至今,如“髯口功”“鞭子功”。

三、结语

蒲剧在陕县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从最初的民间俗曲发展成为深受民众欢迎的戏曲种类,其情感充沛的韵律与舞台表演的精彩都继承了传统之精髓。但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陕县蒲剧发展的未来之路任重道远,目前仅存两个专业的蒲剧团为陕县蒲剧团和灵宝蒲剧团。20 世纪80 年代,受过专业学习和训练的那批蒲剧从业人员年龄已经偏大,而新起之秀无从找寻,加之当代年轻人对蒲剧的喜好逐渐消退,演出减少,造成蒲剧的受众市场偏窄,从业人员锐减。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来,由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得到重视,陕县蒲剧又有了新的活力,陕县蒲剧团更名为陕州区蒲剧保护传承中心,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演出数量有了一定的回升,下乡活动给农民们提供农闲时的娱乐,进京演出又提高了剧团演艺人员的专业水准。

笔者是一名陕县蒲剧的演员,对于蒲剧由衷喜爱,在此表达自己对陕县蒲剧的一丝浅见,寄希望于后起之秀们共同将这文化瑰宝传承发扬。蒲剧艺术厚重丰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文中所述许多问题都是蜻蜓点水,管中窥豹,并未作详尽的阐述与分析,愿献绵薄之力,呼吁大家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扬蒲剧艺术。

猜你喜欢
剧种剧团唱腔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新兴剧种的建构理念与文化再生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浅谈藏族唱腔美学在合唱作品中的应用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中国黄梅戏优秀唱腔全集》出版发行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