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对作品表现拓展与塑造

2021-11-10 07:08华宵一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7期

摘要:2017年3月起,笔者表演并参与创作了舞蹈作品集《一刻》,基于自身多年学习和从事中国古典舞表演所产生的思考,对舞蹈演员在作品的身体表现和角色塑造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在惯性的中国古典舞作品创作中,舞蹈演员作为编导的“扬声器”和角色的“外衣”,通常处于“被塑造”的状态中,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隐去“自我”。然而,《一刻》这部作品集的编创过程中,笔者突破了过往的舞蹈表演习惯,在编导的引导下主动寻找舞蹈角色中的“自我”。论文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通过对自己作品集《一刻》的个案分析,阐释作品的创作过程与体验,第二结合作品的参与创作和表演经历,阐明作为演员身份在创作中的主体价值,第三揭示演员即作为创作的客体,也是创作主体的一部分,对作品创作的拓展意义。

关键词:创演并重;角色重塑;生命体验

绪论

本论文的写作基于笔者在2017年3月开始表演并参与创作的一台舞蹈作品集《一刻》,以及多年学习和从事中国古典舞表演所产生的思考。在惯性的中国古典舞作品创作中,舞蹈演员作为编导的“扬声器”和角色的“外衣”,通常处于“被塑造”的状态中,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隐去“自我”。然而,《一刻》这部作品集的编创过程中,笔者的身份多元且综合,既是舞蹈演员,在编导的引导下主动寻找舞蹈角色中的“自我”,也是创作主体,在与编导进行舞蹈思维和动作多层面的相互沟通和挖掘中深挖“自我”。当然我也是项目运营的一部分,从开始的策划到实施过程中的媒体宣传、剧场安排、服装设计、演出计划等,本人都参与其中,在解决处理一些事务与难题的同时也重新发现了另一个“自我”,促使我深一步地体悟和反思作品《一刻》中生命与成长的真谛。在这次对“自我”的追问过程中,重点立足对作为创作客体的演员身份,如何转为主动,参与创作的拓展中。

现在,作品《一刻》已经在全国巡演结束,笔者将此次创作经历和演出过程结合观众的反馈和自己后续的反观和思考,推己及人,总结出舞蹈演员自身对作品和艺术塑造在哪些方面拓展的可能性的经验与思考。

(一)选题意义

首先,本论文的选题是笔者从自身的舞蹈表演和编创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性理论总结。本人从附中到本科经过了十年的中国古典舞专业学习,渐渐地,由学生转变为演员,舞蹈的场所也更多的从教室变成舞台,所以之前一直把自己学习和研究的着眼点聚焦于表演上。研究生期间,笔者开始意识到理论知识和思考认知对进一步提升自己对舞蹈表演的理解和编创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于此次作品集《一刻》的创作,其中的感悟和思考都与笔者的生活经历和创作体验紧密联系,作为一名专业型研究生,应做到自身的理论研究从自身实践出发,与实践结合,将实践凝练升华。

其次,笔者自幼学习和从事的中国古典舞是传统舞蹈,多年的发展使得它的表演和编创都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化,在这种相对固定的思維模式下,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也会陷入一段时间的滞缓期,需要中国古典舞人打开新的思路,探索不同以往的创作方式,打破舞种的限制和操作模式,为舞蹈编创找寻新的更多元的可能。笔者基于此次创作作品集《一刻》的契机,先是创作过程中完成了自我对身体和角色塑造的突破,而后思索了这种多元化的编创方式对舞蹈演员的艺术塑造带来的可能和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1、唐满城的《唐满城舞蹈文集》包含了唐满城的舞蹈观,以及其对中国古典舞在创作层面上,动作语汇的语言叙述与表意方式的思考。因此也引发了本人对于中国古典舞创作层面的理论引申,用多维度、多层次、立体化的视角来进行研究。

2、叶宁在她的《舞论集》中谈到在古典舞“重建”过程中对中国古典舞发展、整理与创造、学习与借鉴的认识。叶宁老师在书中给出了相关认识与阐述,如新时期的舞蹈编创要明确主体,从民族传统自身的规律出发进行继承和发展,在面对文化更为激烈的交融与碰撞的叶宁在她的《舞论集》当下社会,以“立足本土”文化为主体,反思和吸收中西方不同舞蹈中有价值的编创思路和操作模式。这对笔者作为中国古典舞演员从事具有现代意义的编创尝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朱王博在其论文中提出了舞蹈演员用“交流”的方式塑造人物形象。本人所做的研究多来源于自己艺术实践后的感悟体会与反思性总结,目前国内中国古典舞理论研究多集中在学科建设和教学体系方面,鲜有对编创展开论述,因此笔者选择此论题,为中国古典舞编创方面的学术理论作出些许努力和贡献。

(三)本人研究条件

首先,笔者附中就读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专业,本科四年于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专业,十年的古典舞学习经历不仅带给我扎实的舞蹈表演功底,由此笔者深爱着我们国家广博的文化和舞蹈艺术。

其次,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后,笔者将作为舞蹈演员的工作实践和作为研究生的舞蹈理论研究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有了更多的机会进行舞台创作实践。

最后,《一刻》是本人将与三位国内外著名编导高成明、娄梦涵和阿库让·汉携手完成的一部舞蹈作品集,其中包含四个独立作品。由于编导来自世界各地且有着不同的背景,与他们的合作为我带来了全新的舞蹈体验和编创理念,使得中国古典舞的身体与新型的舞蹈创作方式在我这里发生了激烈的碰撞,由此引发了笔者对本论文的思考。

(四)研究难点

1、与舞蹈演员的艺术塑造相关的研究较少,可参考的书籍和论文有限。

2、笔者长期接受中国古典舞的训练,而此次的编导在编创过程中引入了一定现代舞的训练思路,在身体探索方面也尝试新的可能,如用即兴的方法寻找自我对身体的关注,在铺满油的地面上舞动找到动作的顺势等,这些尝试笔者都需用一定的时间去适应。

3、此前笔者积累的更多是舞台实践经验,而论文需要较强的理论知识和逻辑思维,因此需要较好的将自己的舞蹈实践经验和研究转化为理论性的语言进行表述。

(五)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法。笔者搜集并整理了中国古典舞编创方面的史料、论文、专著、期刊等文献资料。

2、实践法。笔者是演员也是编导,过程中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的身体,认知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3、分析法。本人的研究以自己表演并参与创作的作品集《一刻》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编创和表演过程中笔者舞蹈身体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一、作品集《一刻》的表演和编创方式

(一)作品集《一刻》的创演历程

《一刻》是一部关于生命和成长的作品,每个人成长到一定的时间自然会对这个问题有所感知,而且处在不同阶段的人都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所以我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一直关注有关人生的问题。在我大四去美国做交换生时,正式接触到西方的现代舞,我决定做一些新的尝试去突破自己。

选择新的尝试只是想在自己熟悉的身体中去探索新的未知可能。由此萌生举办个人舞蹈专场的计划,我将合作目标聚焦于一些此前未曾接触过的现代舞编导,大约从2017年4月开始先后向高成明、娄梦涵和阿库让·汉发出了邀请。高成明编导首先帮我完成了对原来身体思维的“重启”,在不断即兴的过程中他牵引我放下过去习惯的运动定式。解决了舞蹈定式的问题之后,我才更加关注思维方面的表达方式。《未完》也最有普世生命意味的,它带我回看过去而直面未来,每个人都有过去,或许在他人生中的故事,或许是自己脑海中零星的记忆片段,作品希望引导我们共同思索过去、现在和未来。而在这个多作品塑造的过程,我也得到了重塑,唤醒我对艺术、对舞蹈新的领悟。

(二)作品集《一刻》“创演并重”的操作模式

《一刻》的四个作品操作过程完全不同于以往,首先,没有固定的人物角色去模仿,编导和演员都更加关注彼此内心的想法和身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可能性,这让编导更好的关注我,而我也不需要把自己塑造为别人,用全心感受自己的身体。其次,参与创作让我更积极认识和思考自己。《一刻》让我们聚焦于舞者,直接从我思想和我的身体出发进行创作,这一次,我跳的既不是罗敷,也不是少妇,而是本真的我自己。最后,编导与演员呈现出相互开发、共同创作的关系。《一刻》的编创不再是原来的编导编完给演员的主辅关系,在启发、刺激、感应、交汇中不断往复,获得身体最自然和广泛的开掘。为此,这种创作过程,体现出创作与表演、编导与演员共同激发,交互感应,相互结合的、平等的创作关系和创作模式,呈现出来的东西才赋予了真实、生动、新颖感,所谓创造可能依附这样的模式,才会迸发才华,让作品传递出生命感。

二、舞蹈演员对作品形象塑造的突破

中国古典舞演员在承担作品表演时,习惯依附于编导对角色塑造的要求,以及文本人物的原型,然而,作为艺术创作规律,传统性文本和原始形象常常是创作的底色,要想焕发艺术的活力,需要赋予新的气息和活力,气息离不开时代的特点,活力离不开演员的二度创作,《一刻》便成为我在寻找新的自我上进行的一次尝试。

演员在创作中要经历关注角色到关注自我的一个超越的过程,作品《一刻》的创作前提,首先没有关注舞种的界定,而是从思维和身体先行,。编导通过不断设置障碍和困难对我施加压力,在我感到十分艰难的挣扎中,在逆境当中,去努力发现寻找到陌生感,找到不同于以往的自己。

其次,要打破程式化的习惯,走向身体的自由境界。艺术创作既要维护风格,也要打破风格的束缚才能获得新意。首先我能够完成《一刻》中的技术要求和动作难度,取决于中国古典舞训练给予我的能力在调动以往的记忆,以及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中,阐发出共通的生活体验,而这种共同体验,获得了编导、观众“与我同在”的心理效果。这个过程便成为一种重新唤醒,重新体验的再度创作的共鸣,也是在获得重塑自我的途径。

三、舞蹈演员对作品的拓展

(一)虚与实的角色重塑

本人自小接受了专业化的舞蹈训练,让我掌握了中国古典舞特定的风格语言。在《一刻》作品中的“未完”舞段创作过程中,编导引入一位小女孩来寓意我的童年和记忆,使我感受到那些贴近生活的、趋于自然真切的表演,反照出由于过于专业、造成缺乏活力的赘余,这从某种程度上也是身体惯性带来表现力的匮乏。所以对专业的舞者而言,困难的是将真实的“自我“转化为非真实的“角色”,在理性与感性、自然与非自然的转换融合中,呈现最完美的艺术形象。

(二)理解力的激发

经历《一刻》作品创演的经历,对我改变最大的是从设定的角色中转化为真实自己;从习惯了的程式化动作模式中生发出自由的心性,进而重塑生动的艺术形象。演员在创作中理解力是最为基础性的能力。

从直觉和洞察出发,舞者必須从自己真实的成长和经历出发,《一刻》作品中“眺”的舞段,是自己对初生状态和自然世界的思考。“滑“的舞段如同一条生命之路,我选择用尽所有气力,人生真正重要的不是完美的结果,而是过程中自我内在的成长与丰盈,守望初心,方得始终,这便是我起舞的收获。

(三)生命体验的完善

在创作《一刻》的作品中,让我享受的更多是过程中的经历与历练,使我在舞蹈观念上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首先,这样的排演方式让我走出习惯的模式,关注更多的触角,其二让我走出了练功房,能够感受周围的世界,思考舞蹈本体以外的生活。其次,舞蹈要关爱自己和每个人。在《一刻》这个作品中我开始关注观众和身边的人,“用尽生命的每一刻”承载着作品,而于观众则是“这《一刻》你与我同在”,希望让观众同我一起去思考。然后,我初次从时间的维度看待生命的每一刻。最后,《一刻》是我的个人专场,笔者不仅承担了编创和表演的任务,从筹备初期,到中期安排,再到后期正式演出统筹,所有环节的锻炼使得我不再只是一个跳舞的演员,而是积累了筹备一台演出的经验。

艺术,不止是一种传达媒介,对艺术家来说,也是对自身生存的世界,自身存在的意义和自己的生命形式能动的整体的把握。因此,表演和创作的过程既是人生体验的过程,寻找体验,重塑体验,探索体验是获得艺术创作、表演灵感的重要方法。

结语

作品集《一刻》既是笔者MFA硕士研究生的毕业作品,也是自己作为舞蹈演员对作品塑造和表现的一次探索。在这个作品聚结了学习中国古典舞赋予我特有的品质和风格,也融入了现代文化的气息,令我珍惜的是和大师的合作中,开启了追寻舞蹈真谛的心路,拓展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一刻》既是一个作品诞生的一刻,也是我生命中难忘的一刻,我努力地去做好这《一刻》以及每一刻,“独自起舞”将孤独跳出快乐,就算天高路“滑”,寸步难行,也在终点到来前拼尽最后一丝气力。

参考文献

[1]舞蹈表演中人物形象塑造的三重体验——以《铜雀伎》《翠狐》的表演实践为例[J].郭娇.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6)

[2]谈一名舞蹈演员的自我修养[J].赵皛婧.戏剧之家,2017(24)

[3]论舞蹈演员在舞蹈表演中的形象塑造[J].张鹤立.戏剧之家,2017(19)

作者简介

华宵一(1992.03—),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北京,职务/职称: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演员,学历:硕士。单位:北京舞蹈学院,单位邮编,研究方向: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