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山西磷肥厂筹建选址考察

2021-11-11 22:21段资睿房小捷
档案与建设 2021年10期

段资睿 房小捷

摘?要:山西磷肥厂是我国磷肥工业的先驱,其选址经历了反复比较论证,是新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建设历程的生动呈现。文章以相关档案为中心,从经济社会角度分析了磷肥厂筹建选址的动因,梳理了奠定工厂选址基础的太原化工区的选址过程,展现了磷肥厂确定选址方案的曲折进程,进而深入总结了选址经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工业现代化持续更好推进提供了历史镜鉴。

关键词:工业企业选址;山西磷肥厂;太原化工区;社会主义工业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改变1949年以前遗留下来的积贫积弱的国民经济面貌,以及现代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极其落后的状况,国家确定了工业领域的基本任务:集中力量进行以“156项目”为中心、由900余个限额以上项目为重点的建设,[1]带动社会主义工业化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并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此背景下,国民经济急需的一批重点工业企业的筹建选址工作如火如荼展开。

山西磷肥厂是中国磷肥工业的先驱,“一五”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为国家化学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笔者查阅山西省档案馆等处所藏磷肥厂筹建期档案资料后发现,其选址经历了反复比较论证,在当时工业企业选址中兼具代表性和特殊性。目前关于新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工业企业选址的研究较为薄弱,仅就山西磷肥厂所在的太原化工区来看,各企业选址还主要以地方史志、产业概述、回忆性文章的相关形式呈现。考虑到山西磷肥厂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中重要的历史地位,以档案为中心系统考察其选址的历史过程,有助于深化新中国重点工业企业选址的相关研究。

一、山西磷肥厂筹建选址的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内农业生产水平有限,人们的温饱还无法完全保证,棉花、谷类等生产原料不足也制约了工业领域的发展。为使主要农产品增产,助力社会主义工业化,推动肥料生产成为化学工业的首要发展方向。磷是肥料三要素之一,对低产土地提升产量十分有效。1949年以前国内磷肥生产有限,农业生产需要的磷素主要靠土壤积存和农肥供给。1949年以后,各地纷纷要求化工部门生产磷肥以满足生产需要。1953年9月,重工业部化工局召开磷肥座谈会。会后不久,山西省就决定筹建磷肥厂。

根据工业地理学中工业布局理论,化工企业选址须符合国家工业布局和总体规划要求、靠近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区、符合国防安全要求。此外磷肥企业规划还受到工艺制约,如热法磷肥工艺耗电大,酸法磷肥工艺大量使用硫酸,依赖硫黄和硫铁矿资源供应。[2]而在山西筹建酸法磷肥厂基本满足了上述要求。从区位情况看,山西是当时国家工业布局的重要地区,“156项目”有16项在此选址。同时其区域内山区众多,符合国防安全要求。从资源禀赋看,山西有直接、稳定的磷矿供应渠道——江苏锦屏磷矿是当时我国第一个大型磷矿基地,山西所缺矿粉可向其申请提供。从肥料消费情况看,磷肥仅在山西就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山西的农田主要在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磷酸在土壤表层虽有含量,但因土壤是酸基性的,使其肥效大大减小,造成有效磷的缺乏。在这样的土壤施用磷肥,不仅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还可使其耐寒和早熟。

因此,加快磷肥工業化生产就成了山西化工建设的重中之重。但当时要给一个规模化磷肥厂选址困难极大:一是放眼全国仍没有一个正规磷肥厂,选址无法参照;二是该厂对磷矿粉及其他原料的需求量较大,要求在选址时尤为注意货运交通问题;三是磷肥生产技术较复杂,且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有害气体,选址须更为慎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已在太原规划选址的化工区给磷肥厂选址提供了重要参考。1950年初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即决定在太原附近建造硫酸铵肥料厂,同年1月召开的全国化工会议还决定在山西建设一个综合性化工厂,[3]此即建设太原化工区的肇始。当年9月,中财委决定化工企业厂址暂考虑太原市西南的晋祠区域,重工业部组成太原肥料厂筹备处和华北染料厂设计处,厂址勘察随即展开。[4][5]1951年3月,染料厂设计处初步确定南堰村(晋祠古迹东北约10千米)为建厂厂址。6月,肥料厂筹备处改变了原先计划,提出厂址迁移到南堰村附近的方案。[6]当年八九月间,苏联专家组勘察了晋祠区域南北方向20千米范围内的十余处地段,随后重工业部化工局牵头召开建厂问题座谈会,同意苏联专家提出的各厂厂址在董茹村至南堰村一带的建议。[7]1952年6月,山西省交际处主持召开的化工区厂址复查会议进一步论证了南堰村附近厂址的优越性。[8]8月,山西省批准了化工区的上述选址方案。[9]1953年4至9月,相关部门会同山西省再次进行大规模勘察,经过此次复查,国家正式批准化工区各厂建于南堰董茹一带。[10]太原化工区的规划选址是中央单位、山西省和苏联专家共同研究的结果,通过参加化工区各厂选址及复查等工作,相关部门积累了丰富的工业企业选址理论和实践经验,这为山西磷肥厂选址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山西磷肥厂曲折的选址进程

1954年3月,磷肥厂筹建工作进入实质阶段。9月,山西工业部门制定的年产磷肥5万吨的初步计划任务书报省计委、国家计委后得到认可。[11]同年11月,山西省地方国营磷肥厂筹备处正式成立,选址工作步入轨道。[12]

(一)第一阶段选址

关于厂址所在区域,各方面最初的意见是太原。1954年10月起,相关人员开始在太原附近的新店、三给村、大小井峪、秋村等多个地区进行厂址勘察工作。11月2日,山西省计委会议决定,将汾河以西的化工区染料厂西北4.2千米处的大小井峪和汾河以东的榆次秋村作为勘察重点。11月25日,苏联专家安德罗诺夫建议磷肥厂厂址靠近染料厂,勘察人员因此也在化工区附近搜集建厂所需材料。12月22日,磷肥厂筹备处形成厂址勘察报告,主要将秋村与大小井峪建厂的位置、交通、电源、水源、排水、排渣、协作及其他情况等进行了比较。[13]整体来看,秋村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厂址宽阔,对企业预留发展空间有利;大小井峪地区电源较好,排渣、排水方便,周边工厂可相互支援材料调度,并方便职工开展文化生活。除上述两地,报告还分析了化工区的热电厂以北、义井村以北、大井峪以南等地区,筹备处认为各有优劣,建议厂址由上级议定。

最终染料厂附近的方案因化工区以既往文件为由未通过,而大小井峪地区方案因太原市城市建设委员会(简称市城建委)原本规划建设化工区仓库也不行。[14]至此筹备处暂可考虑的地区仅剩秋村。

(二)第二阶段选址

1954年8月,苏联专家对磷肥厂建设规模等问题表达了意见,提出年产磷肥10万吨(包括硫酸8万吨)的设想。11月,专家安德罗诺夫又提出了一揽子建议,指出化工区染料厂附设有硫酸厂,可扩大硫酸产量,供应磷肥厂需要,也可在化工区附近自建硫酸厂,产量方面建议年产10万吨。这之后他又提出10万吨不能利用现成的苏联图纸,还不如直接改为20万吨,但这样还需中央单位协助。[15]

磷肥厂筹备处就此迅速向山西省工业厅领导请示,称如果建厂规模扩大,那么之前所做的计划任务书连同厂址勘察就不合适了。省工业厅领导就此请示后指出,省委书记陶鲁笳向中央建议建设年产20万吨的磷肥厂,现在可一邊进行已确定的5万吨规模的工作,一边报告省计委请其指示。[16]1955年3月,经国家计委修改并全国第二次计划会议通过,山西磷肥厂规模扩展到年产10万吨。[17]1955年7月,省工业厅重新编制的磷肥厂计划任务书得到省计委同意后上报国家计委,[18]并提出由中央单位委托设计。[19]

1955年初,磷肥厂筹备处根据年产10万吨磷肥的规模再次开展选址。他们先在太原郊区找到南社、兰村、水泥厂东附近地区,但这些地区市城建委已有规划。城建委又指定皇后园地区,但此地面积不足,还是炸药厂防护地带。最后与城建委会商改在榆次秋村和太原北营两地区勘察,秋村地质耐压不良且不能开岔道接入铁路,[20]勘察随即以北营作为重点,其附近郑村初步勘察情况尚可。[21]

(三)国家指定磷肥厂厂址区域

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明确了山西磷肥厂是限额以上建设单位。8月2日,磷肥厂筹备处副主任胡省三拜访在京的省委书记陶鲁笳,汇报了与中央单位沟通委托设计的情况。陶鲁笳当即写信给重工业部领导,希望协助推进此事。一番波折后,化工局副局长李苏等人接见了胡省三一行,通过进一步商谈,双方初步敲定了许多重要问题。陶鲁笳在专门听取情况报告后,提出尽快启动工厂建设。[22]8月16日,磷肥厂筹备处与国家化工设计院签订委托设计协议。[23]

同年9月,国家建委根据化工设计院建议,决定将磷肥厂建在太原河西工业保留区,具体位置待勘察对比后审批;国家计委电批了磷肥厂的设计任务书,对建委所定厂址区域加以确定,并指示不新增硫酸车间。[24]磷肥厂筹备处之前的勘察因此停止。[25]

(四)第三阶段选址

经过1955年9月初开始为期两个月的勘察对比,相关单位对磷肥厂具体位置形成化工区以北的义井村南(南厂)和义井村北(北厂)两个方案。[26]南厂方案由太原市城建委提出,北厂方案由化工设计院和磷肥厂筹备处提出。

磷肥厂筹备处认为北厂方案是较优方案。[27]因为南厂方案面临三大难题,一是化工区的南防洪沟会通过工厂与北防洪沟在厂东南角汇合,如将南防洪沟向南迁移则影响附近制药厂的发展,还须和化工区分摊防洪费用;二是化工设计院设计厂区为600×300平方米,融入义井村南后,如横置(南北长)则北已达义井村,且愈向北地势愈陡陷,填方极大且影响主厂房基础,如纵置(东西长)则西向影响化工区北堰村铁路调车站及岔道开设,东向影响与住宅区防护距离,还须分摊北堰迁村费和可能负担义井迁村费,且未考虑磷肥厂发展空间问题;三是南厂不仅必须留出调车站和各厂铁路岔道引出位置,同时如由该调车站向磷肥厂直接开设岔道则坡度弯度俱不可能,只能拆除义井村南后拐一个大弯进厂,甚至可能要专设磷肥厂调车站,投资费用必将大增。

相比之下,北厂方案一是不会涉及化工区南防洪沟,北防洪沟在厂外西北角通过,还可考虑厂区排水亦入防洪沟;二是北厂地势较高,标差不大,土方工程量较小,按设计面积无问题,如先将厂址向东移,加上向西扩充,可使空间规模翻倍;三是可直接由调车站开岔道进厂。

两个方案的基建投资相比,南厂高于北厂预算177%。[28]但市城建委认为南厂方案将使磷肥厂紧靠化工厂和制药厂,化工用地更紧凑,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就此情况,磷肥厂筹备处称若建厂在南,加上铁路和防洪等占地,将致使义井村南无间隙,其北也只能摆较小的工厂,若建厂在北,则磷肥厂和制药厂之间仍能放一工厂,土地利用率亦能提高。[29]

10月18日至23日,化工设计院磷肥厂设计总负责人卢焕章为选址来到义井村实地勘察,又考察了化工区其他地区,认为北厂方案方便后期接轨铁路,距义井村较远合于卫生标准,而且义井村不必迁户,节省资金,故推荐北厂方案。[30]国家建委重工业局领导也会同苏联专家对北厂厂址进行了考察,认为南厂无建设条件便未去此厂址。[31]

事已至此,市城建委仍称南厂方案是4位市领导共同决策而不能更改。磷肥厂筹备处转而请求省里研究并指示城建委同意北厂方案。[32]最终太原市于1955年11月同意磷肥厂建在义井村北。年底,国家建委批准了北厂方案。

(五)选址再起争议及最终确定

在将苏联专家茹契柯夫等提供的设计资料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后,化工设计院于1956年4月拿出了磷肥厂的初步设计方案。在提请国家计委审批过程中,化工部和山西省均提出了意见。化工部认为磷肥厂应增设年产8万吨的硫酸车间,理由是这样不仅在生产过程上合理,更主要是可以合用公用系统,节省投资、用水、运输成本,也避免单设硫酸厂后配备两套干部人员;而山西省却提出增设硫酸车间提高了防护等级,将引起厂址防护距离不够,[33]还称要在磷肥厂现址附近建纺织厂,建议磷肥厂迁址建设。[34]

磷肥厂预设厂址变动与否的关键在于增设硫酸车间后防护距离是否达标。根据化工设计院出具的新方案,硫酸车间的有毒工段距大井峪村、沙沟村和24号公路均少于防护所规定1000米的距离,其中距大井峪村边界最近为300米,这个村需要迁移40至50户,而距沙沟村最近为900米,距24号公路950米,已接近规定数字。化工设计院已确定将有毒尾气尽量回收,苏联专家认为这样防护距离可适当减少,支持增设硫酸车间,并继续建议将磷肥生产扩大到年产20万吨。

1956年6月,国家计委综合相关意见后,肯定了增设硫酸车间的意见,同时在产品品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初步设计方案暂不审批;国家建委也明确磷肥厂厂址不变。收到中央单位的回复,山西省主要领导同意厂址不作更改,但对于硫酸车间是否放入磷肥厂还拿不定主意。后经国家计委、建委、经委、化工部和山西省计委等多次研究后决定,接受苏联专家建议即达到年产磷肥10万吨后逐步扩大产能至20万吨,同时鉴于地方技术力量有限和保证磷肥投产工期,暂不增设硫酸车间。[35][36]

1956年12月,山西磷肥厂新的基本建设计划(草案)终于形成,全部设计工作于1957年2月完成,其最终选址为“太原市汾河西岸西山山麓太原化工区北面,距太原市区4.5公里,距太原染料厂3.8公里,厂东0.25公里处为24号公路,可经此达太原市区及太原化工区,厂南为城市规划中之工业企业发展用地,厂西约一百公尺处为山地防洪沟,厂北临已废之砖厂”。[37]3月,磷肥厂开始全面施工。1958年6月28日,山西磷肥厂成为新中国首批建成投产的现代化磷肥生产企业。[38]

三、山西磷肥厂选址的经验和不足

磷肥厂选址既重视原料来源、能源供应、地质勘测、交通运输等条件,又深入考察了城市规划、技术标准、环境保护、经济节约等因素,可以说是根据当时客观条件做出了最优化决策。其选址的经验和不足,给后续工业企业项目的筹建选址以重要参考,对推进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有启示意义。

(一)磷肥厂选址的经验

1. 选址较好利用了地方要素禀赋

磷肥厂筹建符合当时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要求、使工业项目从东部沿海延伸到中西部内地布局的战略规划,根据国内磷肥需求大的状况和山西省地方实际,选择具有一定工业和交通基础、被规划为国家新兴重点工业城市的太原为筹建地,[39]而在具体选址于该城市汾河西南区域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当地要素禀赋。一是选址毗邻西山煤矿,能源资源丰富,供应便利;靠近晋祠区域泉域,接近地表水源汾河,水源充足。二是太原地形为东西北三面环山,只有南面较开阔,城区在汾河以东,盛行风向多从城区吹向磷肥厂所在区域,降低了城区遭受工业污染的可能性;选址处于太原段汾河下游,可有效降低工业排水对于城市用水的影响。三是选址靠近大山,国防安全有所保障;附近多为荒地、农用地和少数住宅用地,购地和居民搬迁成本低。在要素禀赋层面,该址确是当时建设重化工企业的理想区域。

2. 选址过程中的协调机制促进了相关各方意愿统一

以迅速建成投产为目标,中央政府为总指导,各方参与的协调机制,促使磷肥厂选址工作得以不断推进。首先,在山西省积极推动并促成磷肥厂项目成为“一五”计划国家重点建设单位的基础上,国家计委审批计划任务书和设计任务书,重工业部(后为化工部)及其化工设计院制定并完善设计方案,国家建委指定厂址区域和认定厂址方案,中央单位的大力支持奠定了选址方案形成的基础。其次,太原市政府及市城建委与中央和省级单位关于磷肥厂具体选址分别提出一套方案,并充分研讨决策,致力于选址能够满足企业当前建设及未来发展,同时促进城市各功能区更适宜地规划发展。最后,苏联专家根据本国工业化建设经验,提出了扩大磷肥生产规模等诸多影响选址的技术建议,各相关单位结合国内实际,对此进行深入沟通后不断修订和完善了选址方案。由此可见,选址过程中各单位有效分工,虽有争议,但最终能在中央政府统一指导下,以目标为导向推进各方意愿达成一致。

3. 选址充分考虑了区域性集中生产效益的发挥

在工业地理学经典模型中,生产空间集中可产生组合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因此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趋势。[40]磷肥厂选址充分考虑了生产综合效益:选址之初,苏联专家提出要靠近太原化工区,就是认为各化工企业的原料产品可以相济;选址确定后,磷肥厂得以加入了化工区总甲方,使供电、供热、供水、排水、防洪、交通运输、远期发展、职工生活及文娱福利等一系列厂外公用工程和生活设施都有了统筹安排的可能;[41]建厂后,磷肥厂生产所需硫酸可主要由化工厂供应,硝酸由化肥厂供应,化工区各厂所需纸袋由磷肥厂纸袋车间予以解决。[42]1962年9月,山西磷肥厂由省属改归化工部属太原化学工业公司,其从建制上也紧密地成为化工区的一部分,一个统一布局、动力自给、资源共享、生产联合的大型化工基地由此基本形成。

(二)磷肥厂选址的不足

1. 选址与城区距离较近

化工区位于当时太原市区西南约10千米左右區域,磷肥厂又是其中距市区最近的企业。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加,磷肥厂与城区距离越来越近,到21世纪初成了城区的一部分。可以说,当时的选址没能有效预估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包括磷肥厂在内的化工区企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2. 选址对水源需求考虑不足

1955年陈云在山西调研时就曾提醒,太原工业和城市建设的规模是要受水资源制约的。[44]化工区各厂开始主要使用晋祠区域泉水,但其流量本就不大,企业用水干扰了农业生产,农民的抗议约束了企业直接引水,工农业此后均过量采用地下水,直至1994年泉水彻底干涸。[45]磷肥厂选址在此也曾考虑利用该泉水,但情况发生变化后更换为兰村水源。[46]选址期虽未上马高耗水的硫酸项目,但最终还是限制了生产。

3. 选址与技术设计协调性不够

磷肥厂筹备处曾总结道,厂址问题不但是百年大计,还涉及布置输电、供水排水、交通运输等一系列问题。[47]磷肥厂选址几经波折,很大程度是源于生产规模是否扩大、是否生产硫酸等争议,促使设计方案屡次变更,导致选址和技术设计同步协调不足。加上原料供应等原因,直到1965年该厂才首次达到初步设计的规模产能。[48]

磷肥厂竣工投产后,上述问题逐渐显现,相关单位积极作为。一是不断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并加强相关生活设施配套建设,减轻对周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二是在立足自身生产情况基础上,学习南京磷肥厂等先进经验,下气力开展技术改造,力求在降低原料损耗同时稳定提高磷肥生产效率。[49]而磷肥厂等企业选址中对于供水考虑不足的情况,也为全国新建工业企业选址提供了重要借鉴,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重点引进建设项目山西化肥厂选址未选择太原,而定在晋东南长治地区,考虑因素之一便是要保证水源供应。[50]

四、小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快速推进,一批国民经济急需的工业企业项目筹建选址工作广泛开展,山西磷肥厂就是化工领域的重要代表之一。山西磷肥厂作为新中国首批现代化磷肥生产企业,其筹建选址充分应用并发展了工业地理学理论,是当时国家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又兼顾工农业互促发展方针的生动体现,也是推进工业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均衡规划布局战略的具体实践,其建成后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了行业引领作用,极大增强了国家的磷肥工业生产能力。可以说,包括山西磷肥厂在内的新中国初期重点工业企业项目建设,极大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在全国形成一个初步稳固的基础,是新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经济建设的一个缩影。

注释与参考文献

[1]?董志凯:《关于“156项”的确立》,《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4期,第103页。

[2]梁仁彩:《化学工业布局概论》,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77、105-106页。

[3][5][6][8][48]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第十五卷化学工业志》,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23、323-324、324、325、58页。

[4]《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山西文史资料》1992年第5辑(总第83辑),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2年出版,第16页。

[7][10]山西省化工厅专志办编:《山西化工志·大事记》,《山西地方志通讯》1983年第1期,第37、38页。

[9]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第十三卷电力工业志》,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8页。

[11]《磷肥厂筹备处年产五万吨初步设计阶段工作总结》,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编号:C6-7-699。

[12][41]山西磷肥厂厂史编写委员会:《山西磷肥厂的建立与发展》,1960年手稿。

[13]《山西省工业厅磷肥厂筹备处厂址勘察报告》,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编号:C6-6-1253。

[14][20]《山西省工业厅磷肥厂厂址勘察报告》,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编号:C6-7-694,第38、38页。

[15][16]《报请再行考虑磷肥厂建厂规模》,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编号:C6-7-625,第15-19、14页。

[17]《函送我厅五万吨磷肥厂初步设计请预作研究以便指导达到十万吨磷肥厂之设计工作由》,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编号:C6-7-693,第2-3页。

[18]《报送磷肥厂计划任务书请核转审批由》《再次报送磷肥厂计划任务书》,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编号:C6-7-625。

[19][22]《山西磷肥厂与重工业部化学工业管理局及化工设计院商谈委托设计的经过》,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编号:C6-7-697。

[21]《三月份以来工作情况及重大问题综合报告》,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编号:C6-7-699,第14-15页。

[23]《山西磷肥厂设计协议书》,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编号:C6-7-625,第74-76页。

[24]《转批磷肥厂设计任务书》,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编号:C6-7-625,第70页。

[25]《计划任务书批准我厂厂址改变关于郑村地区水文地质钻探停工报告》,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编号:C6-7-694,第31-32页。

[26]《山西省地方国营山西磷肥厂筹备处工作进行情况和存在问题向工业厅的报告》,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编号:C6-7-699,第31页。

[27][29][31][32]《山西磷肥厂筹备处选择厂址情况简报》,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编号:C6-7-699,第20-21、21-22、22、22页。

[28]《山西磷肥厂厂址选择报告》,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编号:C6-7-760,第8页。

[30]《化工设计院总负责人来义井踏勘厂址情况简报》,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编号:C6-7-694,第27-28页。

[33]磷肥厂负责人关于是否增设硫酸车间相关请示的信件,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编号:C6-8-1614。

[34]化工设计院关于磷肥厂厂址和增加产品品种问题的信件,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编号:C6-8-1614。

[35]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第三十一卷?经济管理志·计划、统计、物价篇》,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9页。

[36]山西磷肥厂厂史编写委员会:《山西磷肥厂的建立与发展》(初稿),1960年手稿。

[37]《山西磷肥厂技术施工设计》,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编号:C6-9-99。

[38]《江苏山西建成两座大磷肥厂》,《人民日报》1958年7月2日,第3版。

[39]李浩:《八大重点城市规划:新中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奠基石》,《城市规划》2019年第7期,第83页。

[40]刘再兴:《工业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4页。

[42]《函告我处需用牛皮纸袋数量并请协助解决由》《报送山西工业厅纸袋厂计划任务书请于转呈批准由》,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编号:C6-8-1499。

[43]据《工业区平面布置译图》和《太原市现状图(1957年)》绘制。《工业区平面布置译图》,太原化学工业公司档案馆馆藏,档案编号:03.0.03-3;《太原市现状图(1957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档案室室藏,档案编号:0187。

[44]陶鲁笳:《毛主席教我们当省委书记》,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

[45]太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太原市志》(一),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74、476、477页。

[46]《胡省三给齐主任的信》《呈请解决磷肥厂生产用水由》《报告我处筹建之山西磷肥厂所需供水问题已解决》,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编号:C6-8-1614。

[47]《五万吨年产量初步设计工作总结》,山西省檔案馆馆藏,档案编号:C6-7-699,第4页。

[49]《一步紧跟一步改变落后局面?山西磷肥厂不断学习先进厂经验》,《人民日报》1963年5月24日,第1版。

[50]刘建民:《足迹·山化篇》,内部刊印,第16-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