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递进式追问”在解读高中英语文本中的作用

2021-11-11 06:31陈春红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1年7期
关键词:文本信息语言

陈春红

文本解读对英语阅读教学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合理有效的递进式追问对于学生对英语文本的解读起着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从高中英语教师视角,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讨递进式追问是如何推动文本解读的。

一、文本解读的要求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于高一学生(7年级)读的要求,学生需要达到:能从一般性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能理解文章主旨、作者意图;能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理解语篇意义;能够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要达到以上要求,教师主要是通过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来实现。

所谓文本解读即读者借助一定的阅读技巧和策略及已有背景知识对语言符号进行信息的预测、处理加以解读、接受,构建起与主题有关的图示,然后做出信息理解中的各种假设。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读者对文本的处理越深且不断验证并调整已做出的各种假设,以实现与作者的思想沟通。

因此阅读教学应该不仅仅是简单地对语言点的处理,也不仅仅是对文本信息的浅层寻找和理解。每篇阅读文本都有丰富的内涵,需要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通过比较、归类、寻找、判断、推理等方法对事物进行鉴别或解释,最后得出结论的方式挖掘其深层次的涵义。

二、递进式追问及其作用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谢萍教授在《分析型问题促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案例研究》一文中提到学会分析是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教师希望通过分析能力的训练发展学生(1)区分事实与观点;(2)了解结论与其支持性陈述的关联;(3)找出相关内容;(4)确定想法是如何关联的;(5)探知隐含的设想;(6)区分出鲜明的观点和主题;(7)找到能够支持作者意图的证据。要培养这些能力就需要分析型提问。而递进式追问就属于典型的分析型提问。

所谓递进式追问是指教师在对文本有整体把握、对语言含义有深刻领悟、对语体特征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同的语言水平和学习层次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通过层层递进,有梯度的问题或问题链来设计课堂问题。其目的在于在不断地追问中帮助学生拨开文本中的层层迷雾,看清文本的本质;引导学生把握文本要旨和脉络;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语言涵义;体会文本特征和写作特色。其作用在于放飞学生的思维,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阅读教学从肤浅走向深入,增加学生的語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在“Multiple Perspective Analysis of Classroom Discourse”一文中,Shy把教师提问按引发的回答分成了四大类:开放式疑问、特殊式疑问、一般疑问、反义疑问。他认为英语阅读课的重点应该放在特殊疑式问和开放式疑问中,并且设计出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即递进式问题。因为如果教师忽略了问题的层次性,没有按照由浅层问题到深层问题的提问,那么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语言文字表面上,体会不到文字背后的内涵,感受不到英语语言中的情感与魅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那么这样的提问对英语文本的解读是没有帮助的,是无效的。

三、递进式追问的设计原则

安纳托·弗朗斯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实际上就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要想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就必须设计出科学的合理的问题。同样递进式追问要想起到其应有的效果,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

1.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有层次性,有梯度性。做到提问前有铺垫;提问中有支架、有巩固、有延伸;提问后有任务。在提问中能够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以或理解、或辨析、或选择、或示例等方式为学生搭支架,步步为营地帮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对已学的知识在提问中可进一步巩固,给出更多的例子,从文本内延伸到文本外,体现英语语言的交际和使用功能。

2.问题的设计要有助于挖掘文本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理性认识知识的抽象化,善于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由此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并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思维理论。在英语这门语言课程中,在纯理论的课堂上能够联系实际,在实际中又能够结合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这是逻辑思维的重要表现。因此如果教师设计的一系列追问只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学生就无法捕捉到文本中的“闪光点”,就无法真正了解文本的本质和内涵,把握文本要旨和脉络,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语言涵义,更不利于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

3.问题的设计要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和提炼重点信息,关键句、词和字。帮助学生提炼重要信息;区分事实与观点;了解结论与其支持性陈述的关联;找出相关内容;区分出鲜明的观点和主题。增加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4.问题的设计要有助于学生理清文字之间的内在的逻辑关系,体现英语语言的精炼、独具特色和魅力。有利于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欣赏、体会和领悟。提高学生的语言欣赏和感悟能力。

四、案例研究

本堂课是阅读课,授课内容为高中英语教材模块1第5单元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的阅读文本,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教师在处理这篇文本的时候,大多数是先将文本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设计为让学生找出有关主人公Elias 和 Nelson Mandela 信息的句子,接着就直接提问 What was Elias’problem? or Why did Elias need Nelson’s help?学生可在文本中找到相关信息,顺利地完成了教师的提问,教师也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了文本的第二部分。但是究其根本,这样处理学生并不明白为什么Elias一定要寻求Nelson Mandela的帮助。文本第一部分出现的有关Elias早期受教育情况的句子和他工作地点、生活情况的句子对于想要说明找出有关主人公 Elias 和 Nelson Mandela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选择Elias这样一个人物来证明Nelson Mandela是一位伟人?作者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文本第一部分我做了以下处理。

问题1. Find out the sentences about Elias from the text.

(He was a poor black worker in South Africa. He had very little education. He had to leave school because his family could not continue to ay the school fees and the bus fare. He worked in a gold mine. He didn’t have a passbook and he worried whether he would become out of work.)

這是一个浅层次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快速阅读文本,在文本中找到相关信息。学生很容易就完成了这个任务。紧接着就是一系列递进式追问。

问题2. What kind of life did Elias live?

( A hard/difficult/ poor life.)

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作答,概括提炼出hard/difficult/poor这几个关键词。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在对第一个问题答案中几个句子的理解基础之上。

问题3. Just because Elias lived a hard life, did he turn to Nelson Mandela for help?(No.)

这是一个判断题。有些没有做深度思考的同学直接回答 Yes。教师为了给学生搭支架,降低难度。补充问道: At that time,there were so many poor workers,did they all turn to Nelson Mandela for help?学生立刻回答 No。68紧接着教师顺理成章提出了问题4。

问题4. What was Elias problem? or Why did Elias need Nelson’s help?

(1.He didn’t have a passbook and he worried whether he would become out of work.2. He had very little education.)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比较和筛选。

问题5. What kind of problem does it belong to?

(A legal problem.)

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的判断和推理。因为文字中并未直接提到 legal 这个关键词,但是根据所给信息不难看出,Elias 有可能面临的失业问题是 Johannesburg 这个城市当时的法律所规定的。从这里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当时白人统治的南非政府所制定的法律对黑人工人是没有任何保障作用的,黑人受到的待遇是不公平的。

问题6. What did it prove?

(It proves Elias had no ability to solve his problem.)

这个问题是对问题4的进一步追问。正因为Elias没受过教育,不会读不会写,所以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所以需要寻求别人的帮助。这就是文本第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句子是有关 Elias 早期教育情况的原因。学生只有明白了其中的因果关系,才能顺利回答这个问题。

问题7. Why it was Nelson but not others that Elias turned to help? Please find out the sentences about Nelson from the text.

(He was the black lawyer. He offered guidance to poor black people on their legal problems. He was generous with his time.)

这个问题也是浅层次问题,要求学生从文本中直接找到相关信息。但是等学生找到以后,与之前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加工处理后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奥妙:Elias is a poor black worker — Nelson was a black lawyer; Elias had a legal problem — Nelson offered guidance to poor black people on their legal problems; Nelson was generous with his time.

问题8. What conclusion can you get from the comparison?

(Nelson was the most suitable person for Elias to turn to.)

这样8个递进式问题步步深入、环环紧扣,学生在阅读中寻找答案并且使用各种方法对信息进行了思考、加工处理,在回答问题中理清了Elias和Nelson Mandela两人之间的必然关系。通过对有关Elias人物的分析,学生明白了他只是一个当时南非白人统治下,不受法律保护,没有文化,随时面临失业问题的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无助的黑人的一个代表。而作为提供帮助者的Nelson Mandela,他具备了帮助这些黑人的条件,并且愿意无私地去帮助他们。能够及时解人之困,雪中送炭,这是伟人之所以伟大的原因。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对什么是伟人,为什么 Nelson Mandela 是伟人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同时,学生也明白了为什么Elias和 Nelson Mandela两个看似没有联系的人之间会产生必然的联系。即要反抗政府,为所有黑人争取自由和平等的权利。这是他们共同的梦想。这就是作者在文本第一部分想要表达的意思。

文本第二部分用How did Nelson help Elias?这个浅层次问题过渡,进入第二部分的递进式追问。

问题1.What did Elias do to express his thanks to Nelson?

(Elias joined the ANC Youth League organize by Nelson Mandela.)

问题2.Why did Nelson organized ANC Youth League?

(Because they had reached a stage where they had almost no rights at all.)

问题3. How did Nelson and his supporters fight for black people?

(They first fought in a peaceful way, then they decided to answer violence with violence.)

問题4. Why did Elias help Mandela blow up some government buildings?

(Because he thought it was a way to make black people and white people equal.)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文本中找到。但是如果没有这四个具有很强逻辑关系的问题的追问,学生很难理解文本中这些句子的内在逻辑关系。当学生顺利回答完这些具有前因后果、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后,学生其实已经在教师的提问中梳理了文本的内容,明白了因果关系,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对 Elias 与 Nelson Mandela 之间这种相互帮助,相互依靠,为实现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战友关系有了深层次的理解。而Nelson Mandela作为领导者,为了实现梦想,不惧生命危险的精神也在文字中有了体现。

递进式追问不仅可以引领学生阅读文本,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长句难句,理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现英语语言的特色和魅力。如在文本第二部分,教师将一次Nelson Mandela的原话分成了四个自然句。

1. We were put into a position in which we had either to accept we were less important,or fight the government.

2. We chose to attack the laws.

3. We first broke the law in a way which was peaceful;

4. When this was not allowed…only then did we decide to answer violence with violence.

设计了四个递进式问题。

问题1. How many choices did they have?

(Two.)

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关注第一自然句中出现的either…or 这个重点词组。

问题2.Which one did they choose?

(The second one.)

进行对比理解,学生立刻明白了第一自然句中的 fight the government 的意思与第二自然句中的 attack the laws属于同义词。

问题3. At first,in what way did they choose?

(In a peaceful way.)

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必须关注第三自然句中的关键词first。

问题4. When the fist way was not allowed,what way did the choose?

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 only then did we这个倒装句子结构的作用是强调他们选择用武力反抗是迫不得已的。

四个问题回答完后,学生不仅明白了Nelson Mandela 想要表达的原意,还理清了这四个自然句间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体会到了英语语言的魅力。

五、教后反思

科学的具有逻辑性的递进式提问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调动他们已获得的各种学习策略,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并从教师的肯定中获得学习喜悦感和成就感,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去解决下一个问题,一环扣一环,形成良性循环。本堂阅读课就在教师不断地追问中,教师与学生良性互动,相互影响,共同合作,直至完成本堂阅读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学生的语言知识、学习策略、阅读技能、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对伟人Nelson Mandela有了进一步的深层次的理解。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科学性和艺术性是对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在有意识地通过对不同层次问题的设计,调高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和语言教学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前提下,放下急功近利、过于追求“短期效应”的思想,在日常教学中能够经常性地使用递进式追问的方式,环环紧扣,层层深入,注重对学生的自然渗透和无形引导,推动学生解读文本,在思考、实践、体验、感悟和思维碰撞中,让学生们感知语言的力量,感受语言的魅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萧山第八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文本信息语言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订阅信息
我有我语言
展会信息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