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动作符号的创作分析
——以舞剧《朱鹮》为例

2021-11-12 18:57马春晓
戏剧之家 2021年26期
关键词:群舞朱鹮舞剧

马春晓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6)

一、舞剧《朱鹮》创作结构分析

偶然进入日本影像馆的上海歌舞团团长陈华飞看到了朱鹮的影像,由于社会的不平衡发展造成环境恶劣变化,对生存环境要求高的朱鹮遭到了威胁,数量急剧下降。陈华飞在深入了解之后产生了创作想法,召集佟睿睿等人进行编创,历时四年后终出成果,于2014 年首演,主演朱洁静、王佳俊,之后在国内外各城市进行巡演,受到了广大关注,该舞剧成为中日双方友好纪念的作品,被称为中国的《天鹅湖》。

舞剧《朱鹮》共分为上、下篇的两幕,按照时间顺序递进地讲述了人与朱鹮与自然从古代到现代关系的变化。人在发展的过程中,破坏了自然环境,危害了朱鹮的生存,该剧呼吁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注意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和谐共处。舞剧开头在舞台中央一束灯光打在农夫身上,上方出现朱鹮的身影,转眼间消失,只见空中落下一片羽毛,点明主旨引出下文。上篇是在千年前的农业社会,人们在田园里耕种的场景,将生活动作舞蹈化,经加工搬上舞台,耕地、插秧、播种农作物,到了丰收季节,收获农作物,表现出人们经过自己辛勤劳动得到收获后的喜悦。之后出现七只朱鹮,它们飞翔在田园里,玩耍累了就栖息一会儿,接着是一段朱鹮在湖边觅食戏水的群舞,惟妙惟肖。农夫发现了鹮仙,展开一段绝美双人舞,埋下了爱恋的伏笔,自然环境的舒适与美好给人与朱鹮带来了极大的享受,透露出那时人与朱鹮和谐共处之美。在上篇结尾中朱鹮走了,留下的只有一片羽毛,与舞剧开头照应,并引出下篇。下篇中进入现代社会,背景整体呈现昏暗深沉,出现了许多高楼大厦,以群舞开头,动作大多是不同形式的跑,现代人们为了发展社会改变社会不断地奔跑,但是奔跑的同时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一片羽毛再次出现,朱鹮虚弱无力,爱鸟人士看到这些无比心痛,想要去帮助朱鹮,但却无能为力,那种安静无嘈杂的地方已经不存在了,污染的环境开始慢慢地吞噬朱鹮,它们也遭受到了灭绝,朱鹮的标本出现在博物馆里,现代的学生们也都需要去那里才可以领略朱鹮的高雅气质。多年之后,人类发现了几只稀有的朱鹮,对其呵护有加,使得朱鹮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又出现了物种复苏的吉祥征兆。结尾,现代人类与朱鹮起舞,古代的双人舞也出现在现代,爱鸟人士捧起羽毛,象征着希望。

二、舞剧《朱鹮》动作符号构思

编导在创作舞剧《朱鹮》时,需要按照人物、情节的情绪变化发展动作符号,并且在动作语言符号创作中要进行多次思考与修改,既要符合作品中人物形态的基本特征,又要围绕时代前后去捕捉朱鹮的特色,使观众在看到某个动作符号时能够直接反映出表现的是怎样的形象。作品中的群舞在每段都有所变化,这就需要编导对每一个动作的语言符号都谨慎筛选,“朱鹮”群舞的体态在古代保持为“直立”、“修长”、“踮脚”之中,而在现代保持在“弓腰”、“脆弱”、“踮脚”之中,在限制中做出奔跑、伸展、转动等动作语言,完全将朱鹮的灵活高雅与奄奄一息的气质展示出来,这种动作符号就能够反映当时朱鹮在无污染环境与被污染环境中的生活状态。

《朱鹮》作品中鹮仙的动作语言符号创作,围绕朱鹮的特性,具象性地把人物树立起灵动高雅的体态。上篇中鹮仙在绿色的田园里行走与奔跑时双脚交替踮起,步态均匀稳健,上身保持直立修长,凸显出朱鹮的灵活敏捷。而在下篇中鹮仙的体态不同于之前那种体态,由于环境的污染,导致鹮仙上身有些弓腰,显示出鹮仙的虚弱无助,两篇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农夫进行的双人舞段,农夫因对鹮仙有着满满的爱惜导致动作语言上始终小心翼翼地保护着鹮仙,而鹮仙也略显娇羞,在动作语言的表达上,产生绵绵爱意。

《朱鹮》作品中农夫(爱鸟人士)的动作语言符号创作,农夫角色在作品中有着鲜明的态度,作品中有多处农夫手拿羽毛进行的舞蹈略显沉重,这是为了铺垫社会发展造成环境的污染,最终导致朱鹮濒临灭绝的危害。与鹮仙的双人舞中,情感通过一根羽毛发生改变,在上篇农夫的动作语言表现出小心爱惜之感,而下篇农夫的动作语言表现更多的是心痛悔恨之感。

《朱鹮》作品中群舞的动作语言符号创作,上篇中的古代人群舞耕田纺织,给人欢乐舒适的感觉,朱鹮群舞直立体态轻巧舞动,表现出古代人与朱鹮都享受着自然所带来的美好。下篇中,先出现的现代人群舞,通过不同形式的跑并且配合音乐给人营造紧张深沉的氛围,而朱鹮的群舞此时转换为虚弱病死的动作语言,弓腰、折翅、倒地、手臂和腿部狰狞的动作语言和慌忙的路线,最终朱鹮还是斗不过已被破坏的大自然。不管是人的角色还是朱鹮的角色,在作品中的动作符号都有着准确的定位,表达着准确的情感。

三、舞剧《朱鹮》动作语言塑造

在舞蹈创作中,融合多种舞蹈形式的表现手法并呈现出一种新的动作形态是极其困难的,但编导佟睿睿却惊人地完成了。她将芭蕾舞、古典舞、民间舞的舞蹈表现手段与表现手法根据舞蹈表现的内容需要,有选择地吸收融合,根据现实生活进行创造,表现社会生活,塑造人物形象,形成一种属于朱鹮的独特符号。戏剧评论家戴平说:“以鸟类作为舞剧的表现对象在舞蹈中并不鲜见,在过去,既有芭蕾经典《天鹅湖》,也有民族舞《雀之灵》,但《朱鹮》用民族舞蹈的独特舞姿,提炼演化了朱鹮的‘涉’、‘栖’、‘翔’等动作元素,与芭蕾舞艺术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一部将西方芭蕾艺术和中国民族风格完美结合的舞剧精品。”

在舞剧《朱鹮》中,舞蹈语言动作吸收了芭蕾中的精华并与之相融合,主要体现在一些连接性动作与舞蹈动作上,视觉上让观众感受到动作的拉长延伸。芭蕾舞本身就是一种高贵典雅的艺术,两者的创新融合,凸显朱鹮高贵典雅的形象。例如,表现朱鹮嬉戏玩耍的舞者们身体线条和力量趋势都处于“向上”、“修长”、“延伸”的状态。朱鹮的奔跑动作符号基本上是由前脚掌左右交替的碎步完成的,生动地描绘了朱鹮的形象特征。即使不穿芭蕾足尖鞋,也能满足芭蕾审美规范的要求。

在舞剧《朱鹮》中,有着非常浓郁的古典舞风格,塑造了属于朱鹮的典型舞蹈语言。最典型的动作形态是微微抬起下巴,挺起胸腰,提胯部,一只手放在额头上,另一只手向后抱住腰,一只脚向前伸展绷脚,全身力量向上拎起,体现了朱鹮的自然气质。作品中大量使用了古典舞中走圆的韵律,更注重身体与呼吸的协调,灵活运用古典舞蹈的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的完美协调与高度统一,不断将身体动作的刚柔结合起来,细腻圆润情意交融,甚至一个小小的点头都能感受到变化,让观众从视觉欣赏上享受到呼吸带来的美感。

舞剧《朱鹮》展现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作品直接反映了人们的生活,表现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理想愿望,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上篇中,主要表现了在千年之前人们的生活场景,耕地、纺织等动作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经过一定的加工呈现在舞台上,突显了我们的民族气息。朱鹮有着独具特色的东方美,整个作品有着正面的意义,倡导人们要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平衡,要把生态问题放首位,这也是人类共同的重任,观众在观看《朱鹮》时内心会产生共鸣,感受编导的用心。

四、舞蹈动作创作的思考

舞蹈作品的内容是通过舞蹈动作语言形象化出来的,通过舞蹈演员的表演传达给观众,将其带入作品的故事中,感受编导所输出的情思,从而产生共鸣。一个舞蹈作品的创作初期,首先要选择好想要表达的题材,对其构思立意进行准确定位,优秀的作品立意上更为积极向上,在细节表现上有着独特的魅力,而且能够根据情节内容的变化从中找到思想情感的延伸,这就需要编导努力扩宽自己的视野,从多方面思考,追寻独特的审美,挖掘独特视角的动作语言,形成自己独特的作品形式。舞蹈语言具有表达功能、象征功能、比喻和寓意功能,其中表达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编导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思予以理性创作,通过舞蹈动作语言符号去诉说人物情节,阐述作品整体的内容意义。但是在舞蹈动作语言的创作中要有一定的限制性,根据作品的题材形式去选择适合的动作,就像作品《朱鹮》一样,虽然编导想要呼吁人们、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但是动作语言不能脱离朱鹮的特性,要寻找其中的合理性,在限制与合理中寻找完美,舞蹈动作语言的好坏也是决定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猜你喜欢
群舞朱鹮舞剧
百科全书舞剧
舞剧《瑞鹤图》剧照
舞剧中群舞编排的重要性
朱鹮 从7到1000的生存跨越
优雅的朱鹮
群舞冲纪录
朱鹮你好
啊,朱鹮
卢石磊的群舞教学剪影
谈群舞《东方红》构图中几何图形的变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