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张峰及其蒲剧

2021-11-12 19:25申蓓蓓
戏剧之家 2021年14期
关键词:蒲剧张峰唱腔

申蓓蓓

(哈尔滨音乐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中国戏曲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其构成形式上来看,它是由古代的民间歌舞、滑稽戏、说唱艺术构成,并广泛融合音乐、舞蹈、文学、武术、杂技等艺术形式。蒲剧是我国最古老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之一,产生于明代嘉靖年间,流行晋、陕、甘、青、宁、内蒙古等区域。山西省的汉族戏曲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

张峰(1925-2014 年),山西省临猗县人,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蒲州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在多年的戏剧研究中,他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融入到戏剧中,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作曲方法、作曲系统,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的风格——音乐蒲剧。迈入梨园之后,他更加刻苦专研,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里,他从未松懈,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为蒲剧进一步的发展改革注入了毕生的心血,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为蒲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可以说是蒲剧传统戏剧发展的奠基人。后经过科学研究整理,张峰发表了大量论文和著作,为蒲剧的流传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壮大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本文基于已有文献,以及根据笔者蒲剧及其传承人的了解,对艺术家张峰的艺术生涯及其对蒲剧的贡献展开探索。

一、蒲剧介绍

蒲剧是中国板式戏曲的代表形式,是对杂剧的传承和改变,比较它们的剧本,我们发现两者有很多相似的主题,甚至有些剧本也有完全相同的词。为了更适合舞台表演,蒲剧在杂剧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的情节和女性角色。蒲剧在唱歌,杂剧在朗诵,但是他们的音乐方式是一样的。杂剧保留了口头和唱歌艺术的许多特色,并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因此,蒲剧是口语和唱歌艺术与成熟歌剧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板式中国戏曲。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本文希望为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戏曲文体结构的演变提供思路和参考。

蒲剧是中国戏剧传统中最古老的一种,被称为“子”梆子腔或梆子戏(伴有敲击梆子的音乐/戏剧)。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类型的歌剧被国外错误地称为“拍板歌剧”,实际上,“子”是指一个木制的声音块,而“拍板”是指拍打的、一起被称为禁板的两块木头。在清朝(1644-1911)年间,蒲剧被分别称为蒲州梆子和乱弹,直到1930 年,它才开始被称为蒲剧,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它发展于位于山西西南的蒲州。蒲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960-1279 年)和金(1115-1234 年)王朝。明末和清初,蒲剧在山西南部非常流行。它之所以能从山西传播到陕西和其他省份,旅行商人在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蒲剧音乐从大的组成结构来讲分为唱腔音乐、曲牌音乐、昆曲、民歌等。它的唱腔形式与该方言有关,是具有地方戏剧特色的文化形式。蒲剧有非常丰富的剧目,其中包括军事剧目,以及涉及现代背景和主题的戏剧。蒲剧表演的传统特征是,全部戏剧的表演时间足以填满一个下午或一个晚上的表演。传统上,蒲剧并没有严重依赖剧本,而是具有很多即兴创作,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戏剧演出政策要求剧本完整,并且要求演员按照剧本进行表演,这样便可以避免很多问题。与南方剧种如越剧、昆曲节奏缓慢、五声舒缓的风格相反,蒲剧有着北方的戏剧风格传统,它充分利用了音调音阶及其半音产生张力。蒲剧擅长表演冲突和激动的场面,这是因为蒲剧契合北方人民的性格特点,具有再现其日常生活与民间风俗,展现其思想情感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山西农村,有许多不同的社区和私人表演蒲剧的场合,其中最重要的是村民们在庙会上表演蒲剧以为居住在村庄庙宇中的神灵庆祝生日。

二、张峰对蒲剧的贡献

张峰对山西戏剧音乐有两个最为突出的贡献:一是在蒲剧界用简谱记录蒲剧音乐唱腔,并对蒲剧音乐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他是最早搜集整理蒲剧音乐资料者之一;[二是在音乐设计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不但全面继承了蒲剧音乐的优秀传统,而且结合了时代特点,推陈出新,让蒲剧的魅力更胜从前,焕然一新,同时也为蒲剧音乐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张峰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蒲剧,还经常为某一位演员或者某一个作品进行唱腔的改变和设计,有些设计大大超出原唱,造就了一段段经典的佳作,比如我们很熟悉的由著名演员筱嫒娜演唱的《三上轿》和杨翠花演唱的《意中缘》等优秀唱段,就曾得到业内的广泛好评。在张峰的整个艺术生涯创作中,他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融入到创作中,他既有豪放洒脱充满英雄气概的音乐作品,也有温润如玉作淑女之态的音乐作品。他的音乐作品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中,又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革,他的改编创作自然而纯粹,没有一丝生搬硬套之嫌。

张峰的音乐蒲剧创作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反映了他在不同时期对人生的感悟与见解。然而,这些作品之间也有很多共同之处。20 世纪50 年代初,张峰刚迈入蒲剧的创作道路,那时他的作品大多都给人一种清新隽永的印象,无论是悲剧唱腔的创作,还是喜剧唱腔的创作,都有一种淡雅,朴素的艺术气息。他使古老的蒲剧重新焕发,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他在著名桥段《燕燕》中所设计的音乐唱腔就深深烙有他第一阶段的印记,燕燕的唱腔优雅细腻,深刻表现出即便是出身下贱的奴婢侍女,仍对世界充满向往,有着刚毅顽强的性格。燕燕惨遭封建社会的凌辱,她的表演充分展现出其在被抛弃之后的凄凉之情,但与此同时,也给人一种充满活力,刚毅坚强的意境。燕燕的整个演唱层次分明,让人回味无穷。

第二阶段是张峰戏剧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是张峰质量最高、产出最多的时期。除了保持之前通俗淡雅的风格,这一阶段内张峰的创作风格更具有成熟稳重之感。这段时期内,他在淡雅之中寻求一种更为深度的思考,使得清新淡雅与成熟庄重两种风格在作品中并存。这个时期,他的代表作为对《窦娥冤》的再创作。张峰设计了大段的音乐以改编《窦娥冤》的原有唱腔,他将戏曲音乐的韵律与人物的感情完美融合,产生出深厚的艺术感染力。在这段创作中,他最值得肯定的创举便是将音乐与人物特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他没有像他人一样抛开人物特性,单独进行音乐上的创作,也没有仅仅只是把握人物性格特点而忽略音乐上的创新,导致剧本人物分离。张峰对唱腔的创作至始至终都是立足于传统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努力创作。例如在蒲剧《窦娥冤》的刑场选段中,女主人公窦娥那段激动人心、动人心弦的唱腔体现了张峰对人物形象和人物特点的深刻理解,他围绕核心剧情展开创作,以多层次的表现手法将观众的心瞬间抓住。面对封建社会残酷的官吏,张峰通过对旋律的把控与调节,完美展现出了窦娥临死前心中的不平与咒骂,使演员的唱腔充满悲壮感的同时又能人以深思。气势磅礴又悲壮不屈的音乐给人内心深处一种无形的感染力,张峰的通过音乐直击观众内心,使得蒲剧表演既像是歌唱也像是呐喊,极具深度。除了《窦娥冤》,这一时期他所创作的现代戏《李双双》和《蛟河浪》,更加展现出他过人的创作才华与风格特点。

直到上世纪70 年代,张峰的艺术造诣到达顶峰,随着他人生境界的不断提高,他在蒲剧的音乐唱腔上开始探索新的高度,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这时期的他不仅创作作品数量多,且都具有很大的艺术成就,每个作品都极具生命力。这一时期,由于张峰对各种乐器已经轻车熟路,以及加上对蒲剧音乐唱腔的多年研究,他的创作到达了一个井喷的状态,这时候的他创作时间短,成品质量高,先后创作了几十部蒲剧,最具代表的莫过于他为大型现代戏《蝶恋花》的唱腔设计。他依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有了更大的突破,不仅保持了蒲剧特色,还融入了新的旋律及花腔,使整段的表演酣畅淋漓,特别是开场的那段唱腔更是丰富变化,将主人公的英雄气概展现无遗。剧中采用了大量的伴唱、合唱的形式,又结合前卫的音乐旋律,使得整段演唱浑然天成又脉络清晰。在多年的创作中,张峰勇往直前,不固步自封,满足于现状,他不单纯盲目地只从形式上进行改革,而是吸取百家之长,不断挖掘传统剧目,为蒲剧的改革发展不断注入灵感。他总是为了提升蒲剧而科学地、认真地总结已有经验。从他为历史剧《麟骨床》的唱腔创作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在艺术上的一贯认真与执着,该剧也是张峰最具代表的作品,可以说是百年来蒲剧的一座丰碑,值得后辈的进一步学习和借鉴。

张峰的改革为蒲剧带来了新生,在现代流行音乐急速发展的时代,他在保护与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为蒲剧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他的著作也为学习研究蒲剧的后人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对著名蒲剧音乐家、国家一级作曲、蒲剧音乐奠基人张峰的艺术生涯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也可以看出他对山西戏剧音乐做出的贡献,他为蒲剧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创作人才。他的音乐创作深深根植于传统的精华之中,又不断创造新的血液。张峰最大的心愿便是有朝一日能把《蒲剧唱腔萃辑》里的作品制作成音像品,以利于蒲剧艺术的发展传承。对于蒲剧和艺术家的认识,本文只是做一个简单的分析,要想深刻了解艺术家张峰和蒲剧,后人可对于其用简谱记录蒲剧的研究、蒲剧创作的文艺理念、与其他艺术家之间的相互影响等方面展开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猜你喜欢
蒲剧张峰唱腔
从内到外,看懂无人机
大仁者大爱——感悟蒲剧大家王秀兰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Tensile-strain induced phonon sp litting in diamond*
蒲剧的艺术特色与未来发展展望
DualSPHysics: A numerical tool to simulate real breakwaters *
浅谈蒲剧在现代年轻人中的传承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