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地方高校戏剧表演专业课外实践教学的改革探讨

2021-11-12 21:13
戏剧之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专业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艺术学院,重庆 410524)

随着我国国力增长,影视业高速发展,在市场大环境的推动下,我国各种影视机构和培训学院越来越多,开设表演专业的高校也不在少数,经笔者不完全统计,国内开设有表演专业的高校近100所,中戏、北电、上戏艺考报考人数屡创新高,除开这几所国内艺术教育金字塔顶端的院校和全国各地公办普通高校以及国内知名的7所高等艺术院校以外,还有不少地方高校也开设了表演专业,仅川渝地区就有多所地方高校开设了和表演相关的专业。

一、川渝地区高校戏剧表演培养模式

川渝两地共有11所高校开设表演专业,包括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5所公办高校;四川传媒学院、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重庆人文科技学院4所地方高校;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2所独立学院。

笔者对比了上述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相关内容,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不论是公办高校还是地方高校,所开设的表演类专业课程,基本上大同小异,都是由话剧舞台表演发展而来的:第一阶段要求掌握舞台行动基本技能;第二阶段要求掌握体现角色性格特征和各类剧本风格题材的技能;第三阶段的学习目标为创造完整的舞台人物形象。这样的模式,多是从我国几所权威的艺术院校的教育模式中沿袭下来的,有深厚的教学经验作为教学支撑。

(二)除了延续传统话剧表演教学这个共同点以外,每所高校也有自己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如重庆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这类公办大学,大都依靠自己综合办学的优势加强相关的通识教育和相对精英的专业教学;而地方高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扩大学生的就业面,提高相应的办学竞争力,基本都采用了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方案,增添了如电影剧本写作、播音主持艺术、电视节目制作、文学剧本创作等相关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表演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对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和学习,目的在于将毕业生的就业面拓宽,从而囊括各级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系统、企事业单位和群众文化艺术机构等。

(三)针对目前国内影视业的大力发展,不论是公办高校还是地方高校,基本都开设了镜头前表演的相关课程以迎合市场需求和扩大学生就业面,但相对于传统的话剧舞台表演教学,镜头前表演的教学就显得缺乏系统性。

地方高校应该立足于地方特性来进行专业建设。当下全国话剧市场发展向好,在不断的探索中有所复苏,但川渝地区的话剧市场与北京、上海等文化中心城市的话剧市场相比还有一段距离,而近几年,我国家长对孩子的文化投资越来越多,儿童剧的发展呈上升之势,在重庆地区就有不少文化公司和剧团想要抢占市场先机。但发展初期,公司、剧团缺乏相对稳定的演员团队,这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是一个机会,产教融合下的校企合作也不失为一种值得探讨的教学模式。

二、新环境下探讨产教融合的教学之路

产教融合最早实施于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我国在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首先提出了“产教结合”的概念,之后在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产教融合”的概念,并于2015年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于2020年9月,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期刊,以“产教融合”为主题,共有4651篇文章,以“产教融合”并含“地方高校”为主题,共有262篇文章,将“戏剧影视”并含在主题搜索里面,出现的结果为1篇;再以“戏剧影视表现专业实践教学”为主题,搜索结果为零。

(一)实践的意义

戏剧表演专业以舞台表演作品为主要产品,因此搭建学校与各文化传媒平台之间的合作桥梁对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与企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资源,紧密结合学校的理论教授和企业的实践操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方面,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参与专业的社会实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协作能力,使学生提前真实地参与专业的演出剧目创作、舞台排演、营销策划、市场推广等一系列工作,积累经验,毕业后能直接进入工作岗位,不需要进行再次培训。另一方面,学生参与企业或各媒体、平台的项目研发、演出等,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繁荣文化市场。

(二)实习基地共建模式

近几年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后文简称:重人科)艺术学院表演系大力推行“产教融合”,先后以建立校企合作与实习基地的方式来拓展专业教学和提升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明确以行业引领教学、以实践带动就业的教学方针。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包括与剧团合作、让学生走进剧团跟专业演员共同演出、建立相对应的工作室以及拍摄微电影等,以探索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产教融合培养方案以及实习基地共建模式。高校与企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资源,紧密结合学校的理论教授和企业的实践操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做到教学与市场接轨。

从2017年开始,学校(重人科)与深圳市小橙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重庆市场分部展开合作,联合打造西南片区小橙堡周末儿童剧场基地,组建重庆基地演出团队,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校企双方共同推进合作项目,实践教学”,通过校企互动,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在这期间,学校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推荐优秀的在校学生,企业定期组织安排导演、专业老师到学校进行现场培训分享,学校不定期组织师生到演出现场进行观摩交流。

从剧目《灰姑娘》开始,至今已合作了7个儿童剧剧目,分别在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自贡等地巡演,演出近百场。

(三)项目合作

2019年下半年学校(重人科)与重庆演艺集团进行了原创儿童剧《白雪公主》的项目合作。学校按照剧目要求和企业一起挑选了11位本科在校生参与此项目,为了排练的集中性,企业派导演和舞台监督入驻学校,学校提供排练场、住宿和相关的配备,通过不到一个月的集中排练(中途经过企业领导对节目的审查和相关音乐制作与画外音的录制),剧目在大重庆范围公演6场(包括国泰小剧场),学生的表现获得企业和观众的一致认可。

在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下,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的交替对学生进行培养,将技能训练与课程学习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重视技能培训。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涉猎到的工作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自己本专业,在进入剧团演出的同时,就可以对舞台监督、执行、剧场运营、文案策划等方面都有所涉及。学生毕业时不仅有学校的学位证,专业技能也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和拓展,提升了就业竞争力。

三、收获与改革

(一)工作室的组建

在与小橙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的过程中,重人科表演系建立了“微光戏剧坊”,在下面开设了“青苗儿艺工作室”,面向全校学生公开招收演员和编剧,经过筛选,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同学成为工作室成员,在各种项目合作的过程中,对工作室的同学优先考虑,在完成项目以后,给参与的同学适当地增加实践学分;成员在有需要的时候适当地帮助专业老师完成项目合作中的部分相关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在实践上得到了锻炼,也对舞台作品创排过程中的相关环节有所了解和接触,并在实践过程中有机会站在商演舞台上积累相应的实战经验,同学们最初上场面对观众进行互动时有些生涩,现在已经可以在演出中从容面对了。

(二)课程改革

在“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中,企业和学校双方的合作都是秉着共赢原则,但由于各自所站的立场不一样,有时候难免会出现问题。如排练与演出时间与学校正常上课时间相冲突,学生只能抽业余休息时间来进行前期排练;一般来说,产教融合的合作项目在排练过程中学生都没有任何劳务费用,尽管演出有相应的演出费用,也为数不多,作为学生,参与项目合作虽然可以积累行业经验,但过多地无偿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会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针对这一问题,应强化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尽管表演教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重人科表演系2016版培养方案里的表演类课程依然延续了传统表演主干课程设置,笔者认为在接下来的培养方案设置中,应在保留传统表演教学经典课程的同时,针对高年级同学增添相应的表演创排课,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让同学们在低年级时打好专业基础,进入高年级后便可以和老师一起参加原创作品的排练,校企之间产教结合项目的排练也可以纳入创排课中,这样既完善了课程建设,也较好地解决了产教融合项目合作中同学们排练时间的问题。

(三)优化师资队伍

现在部分高校教师的从业经历,基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相对系统,但行业实践经验略显不足,尽管艺术专业老师大都会利用个人时间做一些行业类的兼职,但总体对于行业的接触并不算多。在对行业动态的了解方面,可以聘请活跃在创作一线的文化团体的专家作为客座教授,不定期为学校老师和学生授课或开展讲座,或让在校老师定期参与短期培训以及不定期地参与行业内企业或是专业团体的创作工作。

四、结语

当今,无论是戏剧市场还是影视市场都在大力发展中寻找突破点,繁荣的市场和逐年增长的数字背后同样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焦虑。在大力提倡文化自信的当下,高校表演专业如何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大众又具有良好审美品位的专业人才,是一条值得继续探索的道路。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专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