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Op.59》的演奏技法初探

2021-11-12 21:13
戏剧之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触键力度

(河南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一、柴可夫斯基的生平简介

(一)俄罗斯民族音乐的起源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1804-1857)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是俄罗斯第一位拥有着世界影响力的作曲家,在他之后,著名的“强力集团”——由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居伊五人组成的作曲家社团出现了,从此确立了俄罗斯音乐在世界上不可小觑的地位。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诞生不是偶然。俄罗斯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处于欧亚大陆北部,地跨欧亚两大洲,由194个民族组成,和中国一样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俄罗斯的历史和东欧、北欧一些国家的历史有很大关联,这些国家有的民族分裂,有的受到经济剥削,有的惨遭文化垄断,在这种民不聊生的环境中,资本主义进步思潮开始发展,争取民族独立和复兴民族文化的思想开始萌芽发展,在这种思想中诞生了一批优秀的、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具有民族色彩的伟大艺术家,民族乐派就此诞生。但俄罗斯民族乐派也并非一朝一夕之成就,它的成果源于俄罗斯悠久的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民间歌谣和民俗音乐,音乐家们通过对这些“宝贵财富”的收集整理和归纳精炼,才创作出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俄罗斯民族乐派的诞生,丰富了世界音乐艺术的色彩,推动了世界音乐的发展。

(二)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类别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几乎包含了所有音乐形式,题材、体裁丰富,仅钢琴作品就包括了钢琴小品、奏鸣曲、协奏曲、室内乐、圆舞曲、即兴曲、谐谑曲等等,每首作品都扣人心弦,颇具民族风味。

(三)柴可夫斯基的钢琴代表作

1.《第一钢琴协奏曲》Op.23,降b小调,是柴可夫斯基创作于1874至1875年间的作品,这部作品被誉为是俄罗斯钢琴音乐的顶峰,是柴可夫斯基作品中最出色、最常被大家演奏的一部作品。

2.《四季》Op.32,是一部钢琴套曲,创作于1875至1876年间。这部钢琴套曲包含12首作品,并且每部作品都有副标题,描写了一年中每个月的景象和性格,其中以六月《船歌》和十一月《雪橇》最为流行。

二、《杜姆卡》的艺术特色

(一)创作背景

《杜姆卡》又称《悲歌》,“dumka”在俄文中的意思是“沉思”或“想”,在《牛津简明音乐辞典》上是这样诠释《杜姆卡》的:“《杜姆卡》是一种斯拉夫民间叙事歌,起源于乌克兰,其中悲哀的和快速的节奏相交替”。《杜姆卡》是一首叙事性质的悲歌,当时的俄国正遭受沙皇的统治,人民的生活处于黑暗之中,柴可夫斯基有着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尊心,他同情人民,又非常地热爱生活,他希望俄国人民可以积极面对苦难的生活。《杜姆卡》这部作品将俄罗斯人民受到压迫时的“悲凉”与俄罗斯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以及辉煌舞蹈的场面相结合起来,得这部作品的感情色彩极其丰富,音乐极具感染力。

(二)艺术特色

1.民族性

在《杜姆卡》这部作品中,柴可夫斯基运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素材,如模仿俄罗斯民间乐器古斯里的音色和演奏特点,以及“斯拉夫”舞曲风格的热烈活泼的音乐片段的加入,使得这首作品有着非常浓烈鲜明的民族特征。

在乐曲的开头引子部分,主题的旋律在右手部分出现,而主题的旋律是以级进为主,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大跳,这种旋律线条走向平稳、音符时值悠长的旋律特点,正是俄罗斯民间音乐旋律的特点之一。其中有些和弦使用了琶音奏法,这种音色正是模仿俄罗斯民间乐器古斯里,给这首作品的民族性增添了点睛之笔。

2.悲情性

《杜姆卡》这部作品以c小调开始,奠定了悲伤、凄凉的感情基调,全曲的第一个和弦充满了忧伤,像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走在寒风凛冽的冬日,但他顽强不屈的精神始终支撑着他走向终点。在整首作品的尾声部分又重复了一遍主题旋律,给人的感觉仿佛第二部分热烈舞蹈的场景如流星一般一闪而过,又回到了黑暗、压抑的现实之中。而全曲最后两个小节的和弦,作者设置了一反常态的ff的力度记号,像是俄罗斯人民不愿向黑暗屈服,要为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生活做抗争的刚毅的精神,使得这首作品在悲凉中又透露着坚强不屈的抗争精神。

(三)作品分析

《杜姆卡》这首作品共有138小节,整体分为三大部分,属于A-B-A的结构,是一个典型的单三部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1-45小节,整体调性为c小调,这一部分的主题音符时值长,旋律悠扬缓慢,凸显了俄罗斯民族的生活气息,整体的情绪带给人一种诉说感。后半部分主题旋律换至左手,同时右手部分的伴奏织体的节奏型变向密集,使得音乐的情绪向上推动。最后在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和三连音的双音交替弹奏中结束了这一部分的诉说,最后的休止符也带给听者无尽的思考。

第二部分:46-113小节,整体调性为♭E大调。这一部分和第一部分的音乐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浓烈的斯拉夫舞曲的风格,情绪热烈高涨,力度强,速度快,完美呈现出了俄罗斯人民热爱生活、能歌善舞的特点。

第三部分:114-138小节,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也是全曲的尾声,这一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来说,音区低了一个八度,和声层次减少,在音色听觉上会显得更加沉闷困苦,使人在一闪而过的热烈舞蹈后开始沉思,重新回归到现实的苦闷生活之中。

三、《杜姆卡》的演奏技法

(一)触键与音色

音色是检验演奏者演奏作品质量的重要因素,而直接影响音色好坏的因素就是触键。音色是处理钢琴作品中最难把握的,想要完美呈现作曲家的意图,就必须学会处理不同的音色。

首先,演奏者在演奏作品之前,一定要对将要演奏的作品在脑海中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然后才能对这首作品有自己的解读,脑海里要想象到自己想要的音色,有了对声音的想象后,才能对音色有不同处理的触键方式,才能尽量做到想象中的音色。

钢琴的触键方式千变万化,不同时期的作品也有不同的触键方式。我们可以把钢琴想成是一个打击乐器,演奏者给它什么样的力,它就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比如触键深浅的不同、触键快慢的不同、手指触键部位不同、触键面积不同等等,都会导致弹出的音色发生变化。柴可夫斯基的《杜姆卡》这首作品中关于音色的变化也是千变万化的。比如在谱例1中,整体情绪都处于悲凉状态之中,速度缓慢,句子悠长,在这种乐句中,演奏者的脑海中一定要有音乐,即内心的歌唱性,同时手要尽量贴键,下键速度慢但深,这样可以让句子旋律更加悠长,音色厚重深沉。

在乐曲的第二部分,作者想要表达和第一部分完全不同的情绪状态,这一部分活泼生动,和第一段的悲凉、深沉需要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触键方式需要发生改变。在活泼的句子中,手指在有弹性的弹奏的同时,力量要全部集中在指尖,干净利落地抓住每一个音,不能拖拖拉拉,在注重音的纵向的颗粒感的同时,也要注意横向进行的旋律音,突出右手小指部分的旋律音,使音乐进行更有推动感。

在乐曲的第78小节,整体情绪由热情欢快转向了静谧的场景,对音色和触键的要求和前面两部分又不相同。这一部分对演奏者的多声部音乐的处理要求很高,声部与声部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要做到突出高声部透亮清澈的旋律音,这要求右手小指的触键部位要集中在指尖最前端,右手低声部的音则是一种衬托高声部的存在,手指的触键面积要相对更大,力度更柔,就像是天空中飘着的云要衬托出满天星的璀璨光芒一样。

(二)力度强弱的把控

音乐情绪的处理离不开对力度强弱的把控。在《杜姆卡》中,力度层次非常丰富,从ppp到fff的力度都有运用到。

在全曲的第一部分中,力度变化起伏不大,情绪平缓,1-22小节整体力度是p,中间包含了一些渐强渐弱;在23-32小节,主旋律出现在左手,右手变为伴奏部分,整体力度更弱,变为pp。

在第二部分中,整体力度相对于第一部分变强,最强达到了fff,个别音用到了sf。和第一部分相比,力度的起伏变化更大,情绪高涨,在这一部分中的力度虽然很强,但要控制音色,不能过于“炸”,需要演奏者演奏出浑厚、雄壮的力度,这样才能描绘出盛大的舞蹈场面。

在第三部分,即乐曲的尾声部分,整体力度非常弱,演奏者很容易将弱音弹虚,这是因为对手指的控制力不够。越需要弹弱的部分,对手指的控制力的要求就越高。在整首乐曲的最后两个小节,力度达到了ff,和第三部分整体的弱力度形成对比,这时我们需要运用到腰腹、手臂的力量,瞬间将力量传送到手指尖,在休止符处应屏住呼吸,积蓄力量再弹最后一个音,保证这两个音具有充分的爆发力,从而结束全曲。

四、结语

柴可夫斯基的《杜姆卡》有着深厚的俄罗斯本土文化的特色,充分表达出当时俄国的民族性、悲剧性等特点,并将俄罗斯的民族性特点和当时浪漫派的和声色彩相结合,铸就了这样一首在技术上、内涵上都堪称传世之作的钢琴作品。演奏者想要完美演绎这首作品,首先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条件,才能把握好整首作品的风格特征,其次要求演奏者具备精湛的技术技巧和敏锐的听觉乃至内心听觉。本文对这首作品的背景以及乐曲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可以为广大钢琴演奏者提供些微的帮助。

猜你喜欢
柴可夫斯基触键力度
采访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选拔赛
加大建设推进力度 确保按时建成达效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李克强:对排污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艺术学院
加大授权力度中科院先行一步
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触键技巧探究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试论钢琴演奏中触键对音色表现的影响
浅析钢琴触键技巧对音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