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残疾人音乐教育对现代特殊音乐教育的启示

2021-11-12 21:13
戏剧之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盲人残疾人传统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关键字】古代残疾人音乐教育;现代特殊音乐教育;启示

在我国,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科技得到了飞速进步,各类思想、理论也实现了良好的发展,为教育事业提供了优质的环境。在我国0-14岁人群中,残疾儿童约有一千万,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针对残疾儿童的教育关注度还远远不够,相关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都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加强对残疾人教育的研究十分必要。

我国特殊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先后经历了起起伏伏的三个阶段,一是整顿时期,二是重大挫折时期,三是恢复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特殊音乐教育才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随着人们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特殊音乐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特殊音乐教育与古代残疾人音乐教育相比,发生了以下两点变化:一是教育目标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的特殊音乐教育,以为残疾学生提供谋生技能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殊音乐教育的谋生功能被弱化,转而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择业方向发生了转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适合残疾人从事的岗位有所增加,音乐已不再是残疾人就业的主要渠道,所以特殊学校的音乐课程比重有所下降。在我国三类(盲校、聋校、培智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中,对视障儿童的音乐教育十分重视,因为此类儿童的听力和记忆力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在音乐方面发展也更适合他们。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古代残疾人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以及具体效用,对我国现代特殊音乐教育在教育结构、办学形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很多新的启示,以史为鉴,更能助力我国现代特殊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一、残疾人音乐教育发展历程

(一)古代残疾人音乐教育

我国古代残疾人音乐教育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当时就有被称作“瞽宗”的音乐教育机构,“瞽”所指的就是盲人,该机构以培养盲人乐师为主。在《诗经》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例如《诗经·周颂·有瞽》:“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设虡,崇牙树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喤喤厥声,肃雝和鸣,先祖是听。我客戾止,永观厥成。”描写的就是盲人乐师为皇室周庙祭祖而演奏音乐的场景。由此可见,我国在该时期就已经有了残疾人的音乐教育场所。但是在记载中主要的乐师都是盲人,而有关聋哑人及智力低下的残疾人的记载几乎没有,这可能与盲人的听觉和记忆力较为敏感,易于开展教学有关。在古代,残疾人接受音乐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宫廷娱乐的需求,并不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残疾人音乐教育在主观意识上发生了变化,当时的领袖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要兴办残疾人学院的意向,其目的在于帮助残疾人获得生计,但可惜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在短期内就失败了,这一设想最终没有实现。

(二)近代特殊音乐教育

1874年,我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学校正式创立,即由当时驻华的英国人威廉·穆恩在北京教会开办的盲校——“瞽叟通文馆”。学校初创时期,只设立了三门学科,其中一门就是音乐,招收盲童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及生活技能。民国时期,由于政局混乱,各路军阀连年征战,致使特殊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但是这期间也有很多的爱国志士先后投身于特殊教育行列中。1916年,刘先骥先生在长沙创立了我国第一所自己的特殊教育学校——“长沙市导盲学校”,在当时的特殊教育界具备一定的影响力;1927年国民政府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南京市立盲哑学校”,开创了我国现代特殊教育的先河。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学校都开设了音乐课程,标志着特殊音乐教育对残疾人教育发展的深远影响。

(三)现代特殊音乐教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特殊音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政府在整合全国特殊教育资源的前提下,新增了一批特殊学校,但受到当时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教育环境还十分的不成熟,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受到打压,特殊教育的发展也遭受到严重的阻碍。“文化大革命”之后,虽然社会形势得到了一定的缓和,但是特殊教育的发展还是十分缓慢。到了20世纪80年代,特殊教育学校才真正迎来了发展壮大的新时期,不仅细化了教育对象,摆脱了原本盲聋混教的状况,而且对特殊学校划分出更多类型,在课程设置上也更加合理。

二、古代残疾人音乐教育发展特点

我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众多的学派,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古代残疾人音乐教育,也不断受到历史文化、思想观念的冲击,因此,古代残疾人音乐教育与现代特殊音乐教育相比较,在教育特点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我国古代残疾人音乐教育主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培养对象的固定性。在我国古代,关于“瞽”的词有很多,如“瞽宗”、“瞽旷”、“瞽词”等,这些词汇都与古代的音乐有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残疾人音乐教育的对象以盲人为主,由于古代还没有记谱法,所以主要依靠学习者的记忆力,而在这方面盲人较聋哑人更具有优势,且聋哑人难以捕捉到声音信息,在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同时,对于智力障碍者来说,虽然他们没有接收声音信息的阻碍,但普遍存在记忆力、理解力等认知方面的阻碍,所以也很难掌握音乐技能。在我国古代,有不少盲人从事音乐活动,不仅承担演奏的任务,同时也负责传授技艺。其次,职业化的培训目的。我国古代残疾人音乐教育主要针对盲人,以培养演奏和演唱技能为目标,以谋生为主要目的。相比于现代特殊音乐教育,缺少了对思想、道德、素养的强调。最后,单一的教学形式。我国古代残疾人音乐教育教学对象单一,仅仅是针对盲人,并且多为盲人老师进行教学,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教授,不仅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也单一。

三、古代残疾人音乐教育对现代特殊音乐教育的启示

(一)加强传统文化的融入

当前我国的特殊音乐教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主要原因并不是中国音乐本身存在问题,而是人们在评价音乐时,角度和标准方面出现了偏差。我国传统音乐较西方音乐更具独特的韵味,是我国无数先贤通过不断的努力流传下来的民族瑰宝,相比于西方音乐有着更丰富的审美意境。我国现代特殊音乐教育的原型就是古代残疾人音乐教育,因而在现代特殊音乐教育中更要加强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学生在传统音乐学习中体会到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提高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古代传统音乐以儒家和道家等思想为基础,讲求提升学习者的整体素质,我们在现代特殊音乐教育中要重视传授音乐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道理,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现代特殊音乐教育中。

(二)突出音乐文化的主导地位

音乐教育的职能是推动美育教育,传承音乐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音乐教育工作者不能以欣赏西方音乐的思维来欣赏中国传统音乐,这就要求现代特殊音乐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深入传统音乐去了解传统音乐的内涵,挖掘我国传统音乐的民族特性与人文色彩。特殊音乐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传承传统音乐曲目,更要将鉴赏传统音乐的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在教育中凸显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性,使音乐教育自身体现出深刻的文化意义与精神内涵,强调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三)开发音乐职业教育课程

与古代残疾人音乐教育相比,现代特殊音乐教育的职业化意识较为淡薄,虽然国家加大了对残疾人就业的扶持力度,社会思想也在转变,但由于残疾人能力的局限性,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笔者建议针对不同类型的特殊教育对象,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摒弃“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对有意愿以音乐为职业的学生,特殊学校可以效仿古代残疾人音乐教育的教育模式,开发音乐职业教育课程,以音乐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为主,其他学科作为辅助,重点发展学生的音乐特长。同时,学校应该帮助学生规划职业道路,提高特殊人群的就业率,为社会输送人才。

四、结语

残疾人教育一直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发展,商周时期就出现了残疾人音乐教育的萌芽,虽然在当时并不具备普遍的教育意义,但是挖掘了残疾人的音乐潜能,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虽然古代残疾人音乐教育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其职业化的特点,以及以儒家、道家等思想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值得现代特殊音乐教育借鉴。通过对古代残疾人音乐教育的研究,为现代特殊音乐教育指引了新的方向,即:加强传统文化的融入、突出音乐文化的主导地位、开发音乐职业教育课程。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应该用科技手段为特殊音乐教育提供更多的便利,唤起社会各界对特殊音乐教育的重视,以更好地促进现代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

猜你喜欢
盲人残疾人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随声附和的盲人
自首的盲人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盲人节
我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