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汕头潮阳英歌舞蹈艺术特色研究

2021-11-12 21:13
戏剧之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汕头队形梁山

(吉首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一、汕头潮阳英歌舞蹈的产生

汕头潮阳英歌舞蹈具体的产生缘由,并无准确的相关记载,只能从民间传说和文献资料中梳理出一些零碎的痕迹。在本地坊间,关于潮阳英歌舞蹈的产生由来,也是众说纷纭。大体可以归纳为二种:其一,潮阳英歌舞蹈是从古代的傩舞进化而来的,在民间仪式中形成了这种特殊的舞蹈形式。很多专家学者也认为,英歌舞与祭祀仪式有很深的渊源,反映了本地的宗教文化和民族信仰。其二,潮阳英歌舞是在人口迁徙和商贸往来的文化艺术交流中,结合本地舞蹈文化特色和群众审美追求形成的。主要借鉴了山东大鼓子秧歌和柳林秧歌这两种秧歌的风格特色,进行了再度的艺术化创作,打造了潮阳英歌的雏形。由于在潮汕方言中,英歌与秧歌发音类似,因而很多学者认为是一种语言习惯,将秧歌唤作了英歌。另一说法,潮阳英歌舞蹈塑造了“水浒”中梁山好汉的英雄形象,因恢弘的气势被人们称为英雄歌,久而久之简化为“英歌”。

但是,不论是傩舞的演变,还是秧歌的本土化再创作,总之英歌舞蹈生动的表演特色和艺术风格,都在汕头潮阳民俗活动中得到了传播与传承。总体而言,潮阳英歌产生于明代中期这个时间段是可以确定的。在几百年的风雨历程中,潮阳英歌舞蹈得到了传承,在民俗文化活动中保留了下来。明末清初时期,时任潮州知府的吴颖结合当地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在《潮州风俗考》中记录了当时英歌舞蹈的表演场景,形象地描写了当地群众在劳作之时进行英歌表演的生动场面。所以,从此记载中可以看出英歌在清朝已经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而早在明代英歌舞蹈就已经产生、传播,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二、汕头潮阳英歌舞蹈的表演内容

潮阳英歌舞蹈的表演内容,取材于《水浒传》。潮阳英歌舞蹈的表演内容主要为两个题材,一个是梁山好汉为了营救卢俊义,在元宵节乔装打扮,混入了大名府,从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一个是梁山好汉劫法场营救宋江,各路英雄大显身手。108位好汉齐上阵,组成了宏大的阵容。在英歌舞蹈表演中,突出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渲染力极强的表现手法,将梁山好汉的经典形象进行了惟妙惟肖的呈现。在潮阳英歌舞蹈的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各司其职,扮演宋江、林冲、鲁智深、关胜、武松、杨志等角色,在豪放的肢体律动中,营造了恢弘阳刚的气势。英歌舞蹈塑造了《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的英雄形象,舞蹈动作刚柔并济、大气磅礴,塑造了突出的群体英雄样貌。所以,在潮阳英歌舞蹈的表演中,能够感受到很鲜明的戏曲特色和武术痕迹,与民间艺术进行了巧妙的融合,营造了盛大的场面,彰显了磅礴的英雄气势。舞蹈表演者手持“英歌槌”变化着舞蹈动作,舞姿夸张威猛,赞颂了梁山好汉的英勇品质,将驱魔辟邪的英雄形象进行全新的凸显。现今,英歌舞蹈表演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民俗活动中的舞蹈仪式,而是赋予了喜庆纳福的民俗意义。

三、汕头潮阳英歌舞蹈的表演特征

(一)潮阳英歌舞蹈的表演形式

潮阳英歌舞蹈的表演者大多是村民,他们自愿参与活动,由男性表演者担任主要角色。由于英歌舞蹈的故事取材于《水浒传》,塑造的是梁山108位英雄好汉的形象,所以参演人数最多不会超过108人,同时为了营造宏伟的气势,表演者越多,场面越红火热闹。为了满足英歌舞蹈的成团需求,一般表演人数不会低于16人,负责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潮阳英歌舞蹈在人数的要求上还有一点非常讲究,即参演者必须是双数,不能落单。参演人员排成两列队形,每一列的人数必须保持一致,为了使表演队伍更加整齐、美观,便于各种队形图案和舞蹈姿态的灵活表现,整个参演队伍会共同完成全场的舞蹈表演,大家脸上画着脸谱,手拿“英歌槌”敲击,在音乐伴奏的指引下变换着各种敲击法,进行不同方式的敲击,以增加舞蹈动作和舞蹈队形的变化,从而完成各种表演,突出各种英雄人物形象,渲染民俗文化活动的气氛,也形成鲜明的地方舞蹈表演方阵。

在潮阳英歌舞蹈的队伍中,共有两名舞蹈表演的领头者,他们被放在整个舞蹈表演队伍最关键的位置,也就是舞蹈队伍中所谓的头槌、二槌,分别是黑脸黑须的李逵和红脸红须的秦明。在舞蹈队伍中担任司鼓的是宋江,引领队伍的“玩蛇者”是时迁,之后就是鲁智深、武松、史进、孔明等,而水浒传中的女性角色孙二娘、顾大嫂等,则由男性男扮女装进行角色扮演。大部分舞蹈表演者跟随音乐敲击起舞,进行舞蹈队形的丰富变化,共同形成各种舞蹈队形,有“双龙出海”、“麦穗花”、“长蛇挺进”、“打四门”、“孔雀开屏”等,都是潮阳英歌舞蹈表演中常见的队形,同时也会衍生出各种不同的舞蹈套路来。在潮阳英歌舞蹈的表演过程中,主要分前棚、中棚和后棚三个阶段的表演,前棚主要是演绎英歌舞蹈,将多种表演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奔放刚劲的舞姿、豪迈雄浑的动作,各路英雄好汉生动地塑造了“攻城占地”的舞蹈形态,进行队形的变化和舞姿的呈现。

(二)潮阳英歌舞蹈的主要表演技法

在潮阳英歌舞蹈的表演中,横槌打法是非常有特色的表演动作,在技巧上与众不同。舞蹈表演者双手进行横向的击槌,形成独特的身体律动方式。舞蹈者所使用的横槌打法,主要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是注重外在气势。舞蹈表演者之间互相横向击槌,在这一生动的舞蹈环节中,融入了武术的表演形式,结合武术短打的特色,呈现了潮阳英歌丰富的动律和态势。舞蹈表演者之间横向击槌所选择的身体部位,大多集中在对方的胸部和腹部,动作灵活、轻巧,互动性非常强,视觉效果极佳,展现了所要塑造的角色狭路相逢、近身搏斗的生动场面,营造了热闹的氛围。潮阳英歌舞蹈表演中互相横向击槌一般由两个表演者搭配完成,也会有四个表演者进行横向击槌表演的,为了避免危险,所击打的部位也集中在了肩膀、胸脯、胯腹等部位,动作敏捷,技巧突出。表演者之间互相横向击槌,配合脚下灵活的步伐,做上下左右的移动式敲击,展现了突出的动态美感。

横向击槌的动作不仅要快、稳、短,力度也要有所控制、恰到好处。表演到高潮的部分,表演者为了展现磅礴的英雄气节和宏大的搏斗场景,互相横向击槌的位置会越来越低,需要做出难度较高的肢体动作,展现梁山英雄好汉不屈的斗志和团结的精神。潮阳英歌舞蹈中互相横向击槌的击打方式,敏捷迅速,短促有力,对于梁山好汉打斗场景的描绘生动有趣,展现出了浓厚的民俗气息。另一种是注重内在气韵。舞蹈表演者之间互相横向击槌,舞蹈动作较为缓慢,表演的时间也较短,但是击槌的幅度比较夸张,而且每一个击槌动作都有自身的特色。这种横向击槌的互动,没有前一种击槌方式中那么明显的武术因素,而是注重动态张力的延伸,进一步彰显了梁山英雄好汉威武的气势,以及增强了群体舞蹈表演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双抛槌在潮阳英歌舞蹈中也被称之为活槌,这也是一种很别致的击打方式,主要的动作要点是从右胯向左侧抛击,甩击再回归到原来的位置,这一套舞蹈动作行云流水,很有看头。进行英歌舞蹈表演的人员,脚下要配合着跑跳步来完成手上的双抛槌动作,不仅整个身体的控制要稳当,而且舞蹈动作要敏捷、轻快,呈现出一种灵活的肢体动态。双抛槌表演追求的就是一个活字,手上的动作要活,脚底的动作也要活,舞蹈的美感和观赏性都非常强。在潮阳英歌舞蹈表演中,舞蹈表演者会在不同的舞蹈造型和队形变化中,加入双抛槌的灵活表演,使整个英歌舞蹈表演的动态性更强。英歌舞蹈的表演者在环环相扣的舞蹈表演中,展现了群体性民俗舞蹈的活力和动力,以及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显然,别致的双抛槌打法,使潮阳英歌舞蹈的表现力更强了。

四、结论

总而言之,广东汕头潮阳英歌舞蹈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艺术价值。因而,对于潮阳英歌舞蹈的产生流变以及艺术特色、舞蹈特征进行深入探究,能够加深对潮阳英歌舞蹈的理解,也能够彰显出潮阳英歌舞蹈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民俗价值。潮阳英歌舞蹈作为产生于民间、活跃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依赖于民间文化土壤的舞蹈形式,对于民俗文化的丰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今,广东汕头潮阳英歌舞蹈依然是深受当地百姓喜爱的民间舞蹈,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走上了自身的创新之路。我们也深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汕头潮阳英歌舞蹈也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彰显自身独特悠远的文化魅力。

猜你喜欢
汕头队形梁山
汕头行
“知心姐姐”孙二娘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队列队形体育教案
汕头17岁少年“娶”13岁女孩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上大梁山(外四首)
梁山车展:最容易忽视的五款亮点产品
诗画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