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学理论的国际化

2021-11-12 21:13
戏剧之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世界性文学理论民族性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湖南 常德 415100)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文学理论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中国文学与西方理论在不断地碰撞和融合,而中国文学理论应该在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并开辟更多的研究空间。要想让中国文学理论在国际文学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就必须加强中国文学理论的宣传和传播工作。目前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学的解读和学习理论,了解到其他国家文学理论界对中国文学理论的认可度和接受程度。随着中国的发展和日益强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其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国际文学理论不应该只是有西方的文学理论,还应该包含中国等国家的理论。因此,本文就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进行研究,希望提升中国文学理论在国际文学理论中的地位。

一、研究现状

中国文学理论应该与国际权威的文学理论相结合,找到自己的地位。现有的中国文学理论家要主动做好宣传与发扬工作,推动中国文学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目前,有许多文学理论家积极地与国际文学理论发展前沿的相关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希望能够获得认同,消除不必要的文化误解。当然,这一过程中,也受到了许多批评与质疑。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国的文化理论自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价值观念也有较大出入。我们应该积极寻求更多适合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帮助中国文学理论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自己的阵地。

二、具体建议

积极的对策和可行的方法路径可以帮助中国文学理论家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具体策略总结如下:

(一)加强中国文化理论的宣传和传播工作

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政治、历史等影响因素而变化。要想促进中国文学理论的国际化发展,就应该积极寻求适合中国文学理论宣传的方法和应对全球化发展的对策。具体宣传工作应该与现有的各项技术相结合,共同推动中国文学理论的创新和完善工作。比如,现有的文学论坛平台应该继续完善,便于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参与到文学理论的建构中。此外,应该让更多的人才加入到中国文学理论的研究工作中来,找到更深层次的发展方向。这一过程中,需要整合相关资源,找到文学理论发展的具体途径,如接受国内外学者的批评或认可,积极做出相应的回应和修正。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借助微课、慕课等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让学者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并了解中国文学理论知识。传统的传播方法往往是面对面的交流,讲座交流的机会不利于全员讨论和交流的实现。但是新的网络平台可以让广大中国文学理论爱好者针对具体知识的解读展开广泛讨论,同时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中国文学理论学习过程中来。

(二)丰富中国文学理论的形式和文化因素

文学理论影响着人们的作风,特别是后现代文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长期的实践证明,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是积极的,它在努力以平等的姿态与西方文学理论进行沟通和对话,希望能够有更多时代性的创造和发展。中国文学理论在寻求更有意义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通过一些读者和研究者来推动理论的推广。文学理论迎接的挑战是艰巨的,但是仍然有很多文学爱好者对中国文学作品有着热烈的情怀,就中国文学理论的建构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相关人员也应该秉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结合中国国家特色,让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学理论,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比如,让学者到曲阜孔子的故乡进行研学,亲自参与到当地文化资源的调查中,从而对儒家思想有更深的认知。

(三)强化自身文化意识及反思力度

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之中,自我的文化形象与其他文化之间所具有的差异性使得增强自我文化意识以及提升反思力度变得尤为关键。“唯有真正掌握本民族的文化内涵,知晓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才能够在新兴文化世界当中找寻到自己地位。通过宽容接纳、优势互补的方式,共同建立互相包容、共同进步的国际文化秩序。”

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当中,不仅需要强化自我的文化意识,同时还需要加强自身的反思力度。第一,要维持高度的清醒意识,坚定文化信心。中华文化所具有的悠久历史和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让西方国家从本质上认识到中国文化所具有的普世价值,才可以有效规避其他国家对于中华文化所产生的误解,进而帮助中国文学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形象。其次,唯有在强化自我意识及提升反思力度的过程中,才可以真正地把握本民族文化的优势及劣势,才可以推动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完善。再者,在中国文学发展中,不能只关注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而忽视受众的接受过程和反馈,不利于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最后,文学著作大部分以历史、政治等为主要题材,有着非常强的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其文本的政治标准选择代替了文学中的美学体验,很难让西方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因此,在推荐作品进行翻译时,应挑选能够与西方审美和思想产生共鸣的作品。在保持中华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采用恰当的方式对原文进行解读,让世界对中国有更准确和全面的了解。

(四)结合文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在全球化之中,民族性与世界性如同硬币的正反两面,二者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在转化为世界性的过程中,民族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只有在世界性的映衬之下,民族性才具有价值。所以民族性意味着跨越界限,走向国际,进而实现本国、本民族与世界之间的相互连接;反之,世界性唯有在民族性的倒映下,方可更为真实。

实现中国文学的国际化,就需要找寻中国文学理论所具有的世界性。各国家之间所具有的共性往往集中表现为人类的共性。文学是人类精神进行创造的重要活动,其体现出的主题主要是正义与邪恶、爱恨、生死等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内容。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不可割裂,缺乏民族性的世界是空洞无味的。法国人卡萨诺瓦曾说过,边缘文学与作者常常需要通过各种方法获取世界的认可。但是,并不存在统一的世界文学,这便是民族性所表现的特性。

世界性之中也对选择文本的选择进行了限制,也就是尽可能挑选那些积极的、向上的、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展示民风民俗的文化故事或作品。同时其所具有的思想理念需要结合世界性元素,从而在世界范围获得价值的认可。坚定世界性就需要维护文化自信,选择可以在国际上推广并且能够阐述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以及中国智慧的文化。我国所主张的“走出去”的民族文化必须是精品,可以代表我国的核心文化思想,真实展现中国的大国形象及文化素养。

国际化的文学发展,并非简单的民族文学加减。每种文学均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因此,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文学理论需坚定自身的文化特色,坚持自己的中国立场,通过全球化的角度对人物事迹、历史典故以及价值观予以立体展现,并通过自我的文化表达方式表现出全球的共性价值。同时,在世界文学中,要以平等的视角看待“他者”的文学理论及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维护并发展本民族的文化美学。

三、结束语

如果说只是注重中国文学理论的形式因素挖掘,就会导致文学理论虚有其表,没有实际意义。而是需要综合中国文学理论的内容与形式,建立合理的联系,中国文学理论才会取得更为长久的发展。我们应该借助现有的条件,继续挖掘我国文学理论的价值,找到适合现代人发展的文学理论知识。

猜你喜欢
世界性文学理论民族性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林俊:中国皮革业的世界性求索者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
地域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有益尝试——评《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全球华人与中国哲学的世界性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