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是否需要学习繁体字

2021-11-12 15:19
散文百家 2021年8期
关键词:声符繁体字笔画

邵 炜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

汉字的简化已经成功推行了半个世纪之多,在其颁布后的使用过程中,它的使用效果一直被人们争论着。简化字相对于繁体字来说,其通过删减繁杂的笔画,达到了提升使用者书写效率的目的。有些学者却认为简化汉字相对繁体字,失去了很多意义,这是简化汉字的一大损失,而且繁体字自古代传承至近代,历史悠久,而简化字却是新出现的,没有依据。由此看来,似乎只有恢复学习繁体字才能弥补这些缺憾,但是粗粗做这样的决定是不理智也是不科学的。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做分析,以求对繁简字各自的变化描述,客观地认识繁简字,科学地看待义务教育阶段的汉字教学。

一、简化字

若把汉字的肇始时间点假设为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时期,那么汉字的历史大约是三千多年。为了不断适应社会使用群体,更好地提升交流效率,汉字形体总在发展变化。这种变化有简化也有繁化,但总体来说是处于简化。这从隶书、楷书的书写笔画上就可以明显感受到。深入到汉字的具体使用场景中,我们会发现在汉字产生之初,人们就已经在探索如何简化它。

张书岩,王铁昆等人在著作中指出,“简化字和简体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的区别在于:简体字是指流行于群众之中、未经整理改进的形体较简易的俗字,它不具有法定性。其写法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有多种。而简化字则是指在简体字的基础上,经过专家的整理和改进,并由政府主管部门公布的法定简体字.其写法只能有一种。”[1]

历朝历代都有简体字在民间流行,很受群众欢迎,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就用简体字进行创作。在出土的简帛文献和历代石刻碑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简体字。在颜真卿《颜勤礼碑》中,穀字便用谷这一简化字代替。孙过庭《书谱》中,書和藍,已用书和蓝代替。

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政府发动全国各界人士集思广益拟定了《汉字简化方案》,于1956年1月28日在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上通过。1964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辑出版了《简化字总表》。1986年10月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共收入2235个简化字,其中482个是基本的简化字,再加上一般作为简化字看待的39个异体字,共计521个,其余的简化字是根据规则类推出来的。

简体字基本在历史上都出现过,本文就《简化字总表》中的基本简化字的来源分为三类解说:

第一类是古字,或者是古本字,或者是古异体字,或者是古通用字;现在使用的一些简化字都曾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出现,是古人创造使用的。具体古代使用简化字的情况如下:

庙、窃、寝、穷、权、劝、热、坝、别、参、丑、处、点、夺、构、关、怀、艰、恳、灵、么、蔑、难、聂、签、晒、兽、县、响、协、站、总、层、买、严、罢、帮、表、宾、惩、触、聪、坟、奋、妇、凤、轰、坏、欢、环、汇、伙、鸡、家、见、举、惧、联、陆、恼、脑、仆、乔、扫、啬、松、亵、药、爷。

这部分字是在古代典籍中出现过,只是和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简化字字形近似:电、丽、仓、车、迟、带、发、关、浆、奖、酱、虏、书、韦、写、饣、钅、牵、庆、肃、寻、盐、尧、谗、缠、飞、桨、龙、乌、亚、标、鸟、齿、风、壶、亏、练、马、岂、湿、显、图、悬、层、买、严。

第二类字是曾在群众中广泛流行的简体字:获、板、卜、划、发、姜、曲、术、台、态、卫、习、叶、艺、症。

第三类字是已经通行一个时期的“解放字”或新造字:

民国:袄、报、归、龟、沪、际、价、茧、硷、惊、块、壳、困、腊、邻、临、卖、亩、拟、苹、琼、区。

通过对简化字来源进行梳理,我们发现在现今使用的简化字中,产生于近现代的简化字并不多,这些简化字大都来源于古代,可以说是古字。现在很多人用繁体字否定简化字,理由之一是繁体字来源于古代,一脉相承,而简化字则非如此,那么现在这里的统计结果就是最好的反对证据。

总而言之,相对繁体字而言,简化字的笔画少,字数少,书写方便快捷,这是简化字毫无疑问的优势。

二、简化字与繁体字的比较研究

简化字和繁体字的争论一直未有停歇,简化字好还是繁体字好,个人有个人的道理和看法。究竟谁优谁逊,只有对比后才能见分晓。

杨润陆教授在论著中提出:“如果仅仅根据记录语言的途径来给汉字定性,可以称现行汉字为语素文字。如果仅仅根据记录语言的符号的性质来给汉字定性,可以称现行汉字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简称意音文字。我们既然综合运用这两条标准,所以仍然称汉字为表意文字,而赋予表意文字以科学的内涵。”[2]接下来我们就以这两方面为比较对象,从语言学方面客观认识简化字和繁体字各自的优势。

汉字最大的特点是其鲜明的表意特性,从这一角度来看,有些简化字的表意特性要更强。如飞、笔、宝、众、尘、甭、鸟、泡。其中宝贝的宝就是适时而变的简化字。在繁体字寶中,这个字一开始创造的意图是一个房子中包含着玉器、瓦罐、贝壳。古时,玉器弥足珍贵,瓦罐的使用频率高,但是制作成本高昂。贝壳原来充作一般等价物,这些都是珍贵的东西,一块放进一座房子中价值必然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制作工艺的进步成熟,纸币替代了贝壳,瓦罐逐渐退出了容器的舞台,所以简化时便去掉了瓦罐和贝壳两个部件,只留下了价值不变的玉器,变成了现在的宝字。在甲骨文中,王有时指玉器,意为一根绳子串成的玉器吊坠。相对于寳来说,宝更能让现在的使用者联想起内涵的意义,即宝贵、宝贝。

在占比90%以上的形声字中,简化过程是声符的表音度不断提升的过程。语音是不断演变的,有些繁体字中的声符发音逐渐远离现在的普通话音值,所以简化形声字应把声符靠近当下的普通话发音。如补,“補”,从衣、甫声,“甫”字古音有pǔ,现代汉语读fǔ,“卜”古音有buk、bog,现代汉语读bǔ、bō,“补”音为bǔ,显而易见,简化后的字在表音和书写上都要比繁体字强。

在专家学者们看来,简化工作中理应让每个繁体字简化时,做到有理据、有意义的调整,简单地用笔画少的同音字替代笔画繁杂的同音繁体字,是不当的。但其中不乏成功的同音简化案例。如汉、叹,又在古文字中,形体像一个人在火堆上。这样的造字形体就能很好地体现出叹的消极意义。

繁体字简化后表音功能完全丧失或削弱,这样的情况也有很多,比如标、层、奏、寒齐、对、籁、乘、希等。在简化过程中还有一种情况,即为了书写便捷,人们刻意将复杂的声符拆分重组,导致形声系统破裂。如,驴的繁体字驢,卢和盧的声符相近,在与户有关的复合字里,统一把炉、庐山、垆字读成lu,将本该表意的符号变成了声符。从而失去了原有的构字意图。

由于“相互通用的字尽量合并”,致令个别新的简体字违背了历史原意。例如“鍾”和“鐘”字[4],在古汉语中的用途并非一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6月《辞源》释“鍾”之源道:①古量名。②酒器也。……⑦姓。鍾仪之先。仕楚,以食邑为氏。另释“鐘”之源道:①乐器。②佛教之犍椎。本鸣之以召僧众者。今佛寺所悬者是也。③古人本击鐘以报时。可见,在功能上,“鍾”是度量工具,“鐘”是乐器。更重要的是,鍾是姓氏。姓氏是不可更改的。故将“鍾”和“鐘”字合二为一,简化为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钟”字,既有违本意,又伤害了鍾姓家族。2009年8月12日,国家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决定,恢复六个繁体字“硃、噁、濛、鍾、蘋、剋”,并收入了“鍾”的类推简化字“锺”,规定简化字“锺”“仅用于姓氏人名”。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作为记录汉语言的文字上,他们各自的优势不相上下。简化字不逊于繁体字,繁体字也自有其优势。

三、结语

简化字和繁体字,到底该如何取舍,这就与我们做选择时所要达到的目的有关。我们是站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立场上来做选择,必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汉字主要是为了掌握汉字记录语言的功能,而不是要深入了解由汉字字形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汉字的语言功能与文化功能,语言功能是第一位的。从文字记录语言的功能来看:简化字的笔画少,书写便捷,这是繁体字无法相比的,再者,简化字能够很好的记录现代汉语,同时简化使字变得更为实用。因此,义务教育阶段是不需要学习繁体字的。学习繁体字,或者说进一步学习小篆、金文、甲骨文,深入的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文科大学生也许有必要,但那决不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

猜你喜欢
声符繁体字笔画
哈哈镜
笔画相同 长短各异
——识记“己”“已”“巳”
秦汉时期“迹”字声符的历时演变*——兼谈锡、铎两部通转及相关问题
有趣的一笔画
对外汉语教学中形声字声符特点的应用
找不同
英文摘要(Abstracts)
一笔画
台网友鼓动“繁体字申遗”
冯小刚建议让繁体字回归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