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本科口译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2021-11-12 15:19
散文百家 2021年8期
关键词:口译学期教学法

李 佳

河南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口译课纳入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当中。本科生的口译人才培养应当在这样一个体系当中起到何种作用,如何更好的发挥本科口译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人才素质,是摆在口译教师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本文根据口译课的特点,从口译课堂教学模式,口译课堂教学方法,口译课堂教学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

一、大学本科口译课程开设情况分析

大学口译课程一般是在外语学院大三下半学期开设(有些师资力量好的学校会在大二下半学期开设口译基础课),总共开设1个学期,18周,共36学时。有些学校会在大四上半学期再增设一个学期,也是36个学时的课程。学生每周上一次课,2课时。这个训练量从专业译员的训练角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口译技能的培养实际上就是通过大量训练,使得译员获得自动化的过程。因此,学生如果课下没有自己花时间大量练习,是很难提高作为口译员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况且大部分学生也不打算将来从事口译工作。那么,按照本科阶段的课时量和学生的情况,可以把口译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三点:

(1)了解口译的形式,性质,基本概念和认知过程。

(2)培养双语思维能力。

(3)学习口译的基本技巧和放啊,建立一定的双语反应能力和基本的口译能力。

二、口译教学模式

口译这门课程进入英语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也只有30多年的时间,而对于口译教学模式的研究,也是近十年才有比较有效的研究。目前,国内的口译课堂教学大致有三种:

1.传统口译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放磁带或者相关材料的mp3,要求学生速记,然后由学生轮流翻译,教师讲评。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教师可以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每位学生都可以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但是缺点是,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机会太少。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略显沉闷。

2.主题式口译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指以专题为主线开设口译课,每周学习一个主题的单元口译,口译技能的训练穿插其中。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趣味性比较强,尤其是饮食,文化等专题,很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缺点在于,只是偏重于相关词汇的扩展,和一些句型短语的翻译方法,偏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不侧重于口译基本能力的培养。

3.技能化口译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是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语言训练,知识习得,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辅。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口译技能化教学模式是“厦大模式”。“厦大模式”强调口译技巧(听辨,笔记,短期记忆等),和语言外知识(公众演讲,心理素质,译前准备沟通能力等)。

针对本科生的口译课堂教学模式,可以选择“技能先行,主题拓展”模式。由于本科生的课堂练习时间比较有限,对于技能的讲解主要是授之以渔,教授给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培养对口译过程的基本意识。至于自动化和程序化的练习,可以到研究生阶段再进行强化。“技能先行,主题拓展”的好处是学生可以系统的从口译过程的角度,把每一步所需要的技能依次习得,有一个认识上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在之后的主题中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进行技能巩固。当然,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技能训练的课时难度和长度,为将来真正意义的口译训练打好基础。

三、口译课堂教学方法

高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口译时,大多数语言能力还不太扎实,主题知识比较缺乏。因此课堂上要以实践为主,不易灌输太多的口译理论。在课堂上尽可能的让更多同学练习,真正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而教师充当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

在教学方法上,应当结合口译工作本身的特点,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让学生进行Role-Play,并适当给学生制造一些压力,模拟真实口译场景。在学生分组进行Roleplay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指导,然后再统一进行点评。小组活动的最大优点在于充分利用了课堂内的有限时间,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同时,教师巡视也能更细致的发掘学生在翻译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运用上,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主题,课下做适当准备,课上进行练习。比如人物访谈,就可以采访班里的某一位同学。每个同学都要准备作为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两方面的问题和材料,上课的时候随机挑选哪一位同学被采访,以保持一定的口译压力。这样的活动学生会感觉比较贴近生活,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

有条件的院校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一般是给学生布置一个真实的口译任务,有真实的发言人和采访对象(一般是外国人)。学生事前拿到该人的联系方式,他们需要自行就要接待的口译任务进行专业词汇库建立,和发言人沟通,并且在最终的课堂上进行口译实战。任务教学法的另一种方式是由任课老师提交给学生一个自己以前接过的口译任务,由学生进行材料查找和最终的口译实践。总的来说,这种教学法对大学的师资要求比较高。

四、口译课堂教学内容

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是,第一次接触口译,学习兴趣很高,但是语言基本功又不是很扎实,因此学习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里可以遵循两个教学原则:

(1)从非正式语体到正式语体。

(2)由汉译英到英译汉。

非正式语体的内容一般是陪同接待,会展活动,导游等内容,形式为对话。该部分的教学重点在于基本词汇扩充,汉英两种语言的区别以及转换技巧,例如顺译法、增减词语法、词性转换法等。正式语体的内容一般是论坛讲话,发言稿等,主题涉及政治、经济、环境、卫生等等。该类讲话一般有很多套语,比如“我仅代表…”常用的表达方式为“On Behalf of…”。帮助学生掌握地道表达方式是在这阶段训练的重点。在长度上面可以从单句翻译,渐渐过渡到段落翻译。在翻译过程方面,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视译材料,之后再慢慢过渡到听译。

在翻译顺序方面,很多教材都是每一单元既有英译汉,又有汉译英。但是结合一些高校的英语口译课开设情况,以汉译英入手会比较容易。首先,汉语的文本材料学生没有听不懂的压力。但是由于汉语是意合语言,句子之间的连接并不很清晰,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话语分析,把握好句子和段落的结构,句子和段落中的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对双语差异认知的过程,以提高他们的双语思维能力。因此,在历时一个学期的口译课上,前半学期大部分材料安排汉译英,穿插简单英译汉,后半学期则以英译汉为主,辅以英汉双语互译练习,这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

除了使用固定的教材之外,教师必须适当补充课外材料,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灵活、更符合时代的需要。比如说总统竞选时的辩论,诺贝尔文学奖采访,还有国外CNN,Fox News等的电视新闻节目,不仅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语言和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态度,而后者恰恰是口译工作者所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

结合英语专业本科口译课程的开设和教学现状,根据口译工作的特点,本文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其实际操作成效性还需要在口译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整合有利的教学资源、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才能使口译教学课程体系得到不断的完善,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优秀口译人才。

猜你喜欢
口译学期教学法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ACT和SAT的几个区别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