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转变

2021-11-12 12:09邹建平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29期
关键词:就业创业大学生

邹建平

摘   要:新时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坐标,是中国经济在经过长时间高速增长后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性质变。在主要矛盾转换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由注重量的增长到注重质的提高,发展动力由以前的人口红利等要素驱动变为今天的人才红利等创新驱动,因此,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发力点是激活人才红利,把人才的潜力发掘出来,特别是要把庞大的大学生群体用好、用足和用活,发挥他们聪明才智,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人才红利;就业创业;大学生

中文分类号:F131.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9-0066-03

“东北率先放开生育限制”政策一经提出就吸引了网民的眼球。近年来,“老龄社会、低出生率、鼓励生育”等热频词经常出现在网络上,这说明我国人口红利正在慢慢消失,另一方面我国每年又有近900万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创业难题,两者叠加,促使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转型。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考察的过程中就提出“新常态”概念,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1] 这段话表达了三层含义:一是中国经济发展处于转型的机遇阶段,我们要抓住和用好这个阶段;二是对新常态要保持平常心态,新常态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三是新常态是阶段性特征,这种发展状态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从2020年初到现在,由于受疫情叠加的影响,虽然中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但也给大学生就创业带来一定影响。

一、新时代带来新变化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带来新变化,新变化催生新常态。“从字面意义来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于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2]新常态中首先要强调“新”字,“新”的实质是事物的发展,是向高一阶段的跃进;“常态”,就是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所以,新常态就是新特征,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新特征,是中国经济经过高速发展之后由追求速度增长向追求质量增长的转变,属于阶段性质变,其特质就是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增长状态。换句话说,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高速到中高速的过渡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性嬗变阶段,符合事物发展规律。谈新常态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新常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常态,“新”不是标新立异,“常态”是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新常态。新常态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同它的发展阶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仍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新常态面临的国内和国际背景,也是提出新常态的总依据理论。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质变,必然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大学生就业、创业观的改变又反过来影响未来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为中国经济良性发展带来互动。

二、用好人才红利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正是新常态背景下颁布的就业指导方针。就业是经济的风向标,就业方针变化直接反映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一般来说,当经济发展处于量的扩张阶段时,企业对人才注重量的需求;当经济发展转型,企业发展压力增大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注重质的提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要迎头赶上,首先要扩大经济规模。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经济超高速增长靠的是投资、出口、消费廉价的劳动力等要素驱动。这种高投入、铺摊子的投资方式确实带来了高就业及经济的腾飞,但这种就业前景只能保持短暂的繁荣。靠人海战术和压低劳动力成本来拉升经济总量,这种增长模式以劳动力成本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为特征,集中使用人口红利把经济总量突破上去,但长期使用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且不可持续的弊端。靠压低工资透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来换取一时经济的发展,不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持续强劲的动力,容易出现井喷式发展后的停歇现象。农民工是中国人口福利的一个缩影,珠三角、长三角目前出现的用工荒就是很明显的例子,它表明人口红利不能一直延续下去。依靠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低成本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若想再延续中国奇迹,我国将会面临一些难以逾越的矛盾和障碍。前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说:“我们透支廉价的土地、厂房、设备、水、电,并搭上压低工资的劳动力,赚取一点血汗钱,这样的生意没法持续下去了。”[3]

那么,在人口红利消失之前能否找到替代品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人才。中国经济要实现发展转型,还是要在“人”上做文章,主要是在人口的质量上做文章。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口结构存在着质量总体不高的状况,文盲半文盲比较多,而如今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为提升中国人口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就人口结构来讲,中国的学源结构和学历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具备实现由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的条件。中国大学在没有扩招之前,实行的是精英教育,招生的相对和绝对人数都比较少,毕业包分配,叫皇帝的女儿不愁嫁。1998年扩招之后,中国大学生人数呈直线增长,到2020年,高校毕业生已接近900万。从就业角度讲,一年要消化掉900多万毕业生确实是个难题,但换个角度讲,这900多万大学生要是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那么他们的就业压力就可以转换成创业动力,这样就可以变劣势为优势,发掘人才储备的潜力。要是把历届高校毕业生加起来,那是一个庞大的人才库,换句话说,中国的人才储备已经达到空前的高度,我们要利用好这个优势。中国人才储备情况由以前的稀缺资源变成今天的丰富的宝藏,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靠的就是这种人才优势。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力点是要发挥人才优势,只要把人才的潜力挖掘出来,发挥人尽其才的作用,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中国经济的发展就有持续后劲。目前,大学毕业生是这支队伍里的生力军,这些生力军会源源不断地加入,形成中国人才库的主力军。每年新增加的大学毕业生可以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常备军。在就业环境发生转变的条件下,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大学生应该认清形势,既然回不到过去,那就思考未来,积极投身到这个转变过程中去。所以,大学生的就业观应该发生变化,要变被动吸纳就业为主动创新创业,不等不靠,创造条件实现自己的价值。每年新毕业的近900万大学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他们有知识、有技能,用好了就成了财富创造的源泉。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竞争拼的是人才,中国要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才优势,在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是新兴产业,而新兴产业的发展靠的是人才的创造力。由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动力转换,由常规动力变成创新动力,而创新动力的源泉是人才,没有人才,创造和创新是一句空话。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才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创造引发的爆炸力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作用是难以预料的,一个小小的举措可能给社会带来突飞猛进的发展,而这些都离不开人才,离不开广大大学生的参与。中国要完成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大国的转变,就把压力变成动力,把动力变成创造力,把创造力变成引领社会创新的爆发点。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是关键,只有源源不断的毕业生输入到社会中,为社会创新注入新鲜血液,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才会有质的提高,中国就不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所以,不但要把大学毕业生变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而且要把它变成主力军,这样才能把人口优势逐渐变为人才优势,把人才优势变成生产力优势,把生产力优势变成综合国力优势,从而实现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就业创业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一带一路”背景下就业创业理念引导及对策研究
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影响性因素
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可行性方法研究
企业英才俱乐部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