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路径探究

2021-11-12 13:24周岳韩传龙
启迪·中 2021年5期
关键词:改革路径应用型课程思政

周岳 韩传龙

摘要: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为立德树人。实际教学实践中,专业课程注重对学生的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而忽略了对学生价值引领,课程思政实质上正是统一目标的路径。在梳理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相关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文献中尚未见诸文献。文章以《房地产经济学》为例,从课程顶层设计、教学模式、教学团队、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五个方面,探究“五位一体”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路径,以期为同类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思政;改革路径;房地产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一、引言

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为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门专业课程有机融合,落实思想政治课与专业课程共同育人的责任,培养能拥护和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接班人,使高校教育回归“初心”。实际教学实践中,专业课程注重对学生的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而忽略了对学生价值引领,课程思政实质上正是统一目标的路径。

二、《房地产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已有一些应用型地方院校进行了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例如丁丽君在《文学概论》课程中融入思政要素,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现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统一[1]。韩雪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四个自信”等教育[2]。孙丽伟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立德树人元素,从教学大纲和内容、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进行课程建设[3]。郭巧丽以会计专业课程为例,分析会计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从教师和教学活动等角度来进行课程思政改革[4]。李艺莉,刘美娟在《演讲与口才》演课程以课堂为主渠道,借助第二课堂、校外实践、自媒体三大平台,从完善评价体系,重构教学模式等方面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5]。张现磊、律静,从目标定位、思政要素、教学设计等方面提出金工实习课程思政的建设措施[6]。肖攀等人以《计量经济学》为例从顶层设计、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探究了应用型高校思政改革路径[7]。陈鹏等借助《光电子学》课程,从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思政改革,实现立德树人[8]。刘晓等人通过《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了应用型高校护理人才思政培养模式[9]。

《房地产经济学》本质上归属于经济学,目前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理论讲授,缺乏人文素养精神的教育。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都是利己的,以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对于经济学相关的课程需要更加重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且相较于其它课程来说用更具有先天性的“思政”优势[15]。《房地产经济学》作为宿州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和工商管理类重要的专业课程,已形成三大知识模块:以地租理论、区位理论、供求理论为主体的房地产经济基础理论;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价格为重点的微观房地产经济分析;以房地产经济周期、房地产税收、房地产宏观调控和房地产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宏观房地产经济分析。《房地产经济学》在知识体系中扮演承上启下的衔接角色,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能使同学们掌握房地产经济活动相关的专业理论和知识,熟悉和把握房地产经济的基本规律,也能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进行课程实践做好专业基础理论的铺垫,具有“思政”的内在优势。

但在梳理相关专业相关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文献中尚未见诸文献。基于此,文章从课程顶层设计、教学模式、教学团队、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五个方面,阐述“五位一体”《房地产经济学》思政教学改革的做法,以期为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三、《房地产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探究

(一)基于“双优化”原则改良课程大纲和教学设计

1.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

在原知识素养目标和能力素养目标基础上增加确立价值引领的道德素养目标包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自豪感,以及“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教育和主流价值观引领,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同时教学内容需要巧妙的融合思政素材,将思政元素与传统的“房地产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融合润物无声。并根据课程实际内容,明确每个章节授课思政元素的切入点、融入点和结合点,避免“专业课”与“思政课”两张皮问题。

(二)基于“三结合”原则构筑“互联网+课程思政+第二课堂”的全方位多视角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1.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深入发掘《房地产经济学》教学内容中所隐藏的思政元素,将二者进行有机衔接,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课程考核、课程改革等方方面面,提升专业课的课堂“温度”,实现思政课的显性教育与课程思政的隐形教育相互融合,落实思想政治课与专业课程共同育人的责任。

2.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

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手段,对授课内容辅助讲解,同时利用超星尔雅智慧教学平台《房地产经济学》的线上课程的配套的网络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复习等活动,相关教学资源供学生下载使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混合教学过程中,两种教学模式优势互补,线上教学模式重在教学、线下教学模式重在答疑,既能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又能激起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整体教学质量和效果。

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借助第一课堂,学生可以直接从中获得房地产相关的理论和知识,为学习、实践和实习提供专业基础理论的支持。第二课堂的作用在于将课堂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升华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可以通过专业见习、专业拓展训练和专业顶岗实习等第二课堂途径检验第一課堂的成效。

(三)基于“两协同”的原则创建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

高校教师职责在于传道受业解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仅要努力宣扬先进文化、先进思想,也要指引学生健康成长。所以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创建要基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协同、“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同向协同原则创建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中既有丰富一线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又有党支部书记和专职党务秘书等思政课教师,通过教学团队的集体备课、同行听课、互动研讨等方式,对教学目标、大纲、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问题进行研讨,及时、有针对性对“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集合专业内外、学科内外、行业内外优势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教学资源。通过整体规划和分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融为一体,使学科内容更丰富,思想更深刻。

(四)基于“以学生为中心”原则的优化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正是實现立德树人的有力举措。因此大思政背景下《房地产经济学》教学方法的优化,要秉承“以学生为中心”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提升教学效果。

(1)情景教学法

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现实情景的演示与模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感触、理解知识,帮助学生提高效率和能力。

(2)启发研讨式教学法

启发研讨式教学法关键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借助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启发诱导学生,增强自身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习能力。

(3)案例教学法

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案例,可以把教学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对现象进行详细阐述,分析背后蕴藏的道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思政案例的人文性。

(五)基于“一导向二核心三发现”原则完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

对于“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房地产经济学》在设计具体的考核评价体系时,基于问题导向,围绕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和道德素养两大核心。考核内容既要考核学生知识和能力素养,又要考核学生的道德层面。过程评价主要考查学生能力素养和道德素养,主要包括线上和线下学习情况、课堂作业、调研报告、翻转课堂。总结评价主要以考试为主,试卷结构为主观题和客观题相结合,客观题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进行考察,主观题中引用思政案例,强化思政引领,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考察。

参考文献:

[1]丁丽君.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J].大众文艺,2020(21):176-177.

[2]韩雪.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为例[J].农场经济管理,2020(09):61-62.

[3]孙丽伟.立德树人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建设[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0,29(04):100-103.

[4]郭巧丽.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讨[J].财会学习,2020(22):173-174.

[5]李艺莉,刘美娟.应用型本科院校“演讲与口才”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8(03):207-209.

[6]张现磊,律静.应用型本科院校金工实习课程思政研究[J].现代交际,2020(11):153-154.

[7]肖攀,苏静,李文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改革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6):33-34.

[8]陈鹏,张玲玲,代倩,朱荣刚,沈令斌,赵宁.应用型本科《光电子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10):50-52.

[9]刘晓,郭耀玲,夏西超,王继红.应用型本科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08):69-70.

猜你喜欢
改革路径应用型课程思政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