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指导学生解答诗词鉴赏题

2021-11-12 09:49刘山红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1年7期
关键词:题干抒情答题

刘山红

诗词鉴赏题是高考必考的题型,不少考生在此题上频频失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引导他们了解高考的相关要求,帮助他们掌握解答此类题目的技巧。接下来,笔者就详细谈谈。

一、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要求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关于诗词鉴赏题,《考试说明》有明确的要求,具体如下:

在诗歌作者信息与诗歌时代背景方面,學生应对作者创作背景、处境进行分析,并深度掌握作者的诗作风格,若学生对诗歌作者并不熟悉,需要对相关注释中的信息进行挖掘。在答题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到每位诗作者的风格都是动态发展的,需要根据具体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判断和分析。同时,学生应对诗歌的时代背景、感情倾向进行挖掘,通过对诗歌作品创作时代与背景的带入,对诗作者的思想内涵进行探析,以准确地挖掘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要求,让他们知道考点是什么,再为其介绍相应的解题技巧。二、引导学生掌握解答诗词鉴赏题的技巧1.引导学生把握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诗歌鉴赏题的题干中一般包含了一些关键信息,会给学生指明答题的方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把握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而准确答题。在答题过程中,学生要注意诗歌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内容,针对诗歌中的形象、诗歌的内容、形象的意义等,对诗歌的形象进行概括和赏析。要对诗歌的字面意思、引申含义进行挖掘,在诗歌形象赏析的基础上,探索诗人表达情感的路径,针对诗歌的词、句、情感表达效果等进行全面赏析。例题:南浦别白居易南浦①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②莫回头。【注】①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②好去:放心前去。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地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拿到此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把握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看”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题干将诗歌中的“看”字单独提出来,要求考生赏析,说明这是一道炼字题;题干中又提到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说明这个字与“抒情主人公”是密切相关的。学生需从该字人手,明确诗人塑造了怎样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明确该字所起到的作用,从而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同意。“看”在诗歌中是“回望”的意思。这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在此时此地,这一“看”却显得很不寻常。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这个“看”字,我们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他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的“肠一断”,充分地表现出了离别的酸楚。2.引导学生关注小序

诗歌一般由诗题、正文组成,词一般由词牌、题目、词序、正文组成。当词人觉得词调或词题的叙事尚不尽意时。便将词题延伸为小序,以交待、说明有关这首词的写作缘由、背景、体例和方法。小序出现的几率不高,但是只要它出现了,学生就应当重视。小序也可以成为学生解答古诗词的一把钥匙,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醒他们注意这一点。

例题: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最能表达本词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该词的小序。小序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点明了词人创作该词的背景。学生要注意“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一句,如此就能明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深意,然后找到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一蓑烟雨任平生”最能表达本词的主旨。“一蓑烟雨”是说词人整个人都在烟雨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着人生道路上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自己却始终从容、镇定、达观。这个句子也反映了苏轼的处世哲学。

综上,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应该了解高考的相关要求,指导他们掌握解答诗词鉴赏题的技巧。(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平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题干抒情答题
数字算式
会抒情的灰绿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约会
掌握方法 有效答题
破解诗歌鉴赏题五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