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电影演进与生成逻辑

2021-11-13 04:03佟延秋熊翠兰
电影文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绿色生态

佟延秋 熊翠兰

(1.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重庆 400074;2.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2019年12月17日,中国国际绿色电影周在北京拉开序幕。作为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活动,此次国际绿色电影周再一次把人们的目光聚集在生态环保的问题之上。

随着大众环保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电影创作者开始用镜头语言表达自己的环保理念,用富有震撼力的画面冲击着人们固有的生态观念,形成了一种新的电影流派——绿色电影。与西方电影产业在环保领域涉足广泛不同,绿色电影在中国的诞生较晚,且现在仍处于较为缓慢的发展状态。中国国际绿色电影周作为绿色生态主题电影的孵化器与助推器,一直致力于对国内绿色电影的发掘与传播,使越来越多优秀的绿色电影进入大众视野,让观众通过电影镜头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绿色电影的含义

“绿色”原义是指自然界中一种嫩草的颜色。但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绿色”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越来越多的人把“绿色”视为环保的象征,特别是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导演们用镜头承载绿色影像,借助蒙太奇的手法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绿色世界,从而影响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的行为。

“绿色”含义的演进本质上是人们对于环保与自然的思考,而绿色电影正是诞生在这个反思的过程中。目前学术界对于“绿色电影”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将“绿色电影”理解为:用丰富的自然画面揭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环境、动物与自然的共处之道,从而影响公众对自然、生态、环保的认识,引导公众的行为的电影,即用生命诠释生命、用生命影响生命。大众对自然环境的思考催生了绿色电影,而绿色电影的诞生又促进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反思,由此可见,绿色电影的诞生与人类环保意识的提升是密不可分的。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绿色电影不仅包括所有涉及自然、生态、环保等题材的电影,还包括在影片拍摄、制作、宣传、发行以及上映等环节中采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片,例如保护拍摄地生态环境、善待动物演员、使用环保道具等。

二、中国绿色电影的发展历程

随着全球工业迅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形势越发严峻,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巴西以及欧盟等国家或组织纷纷提出“绿色发展战略”。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新世纪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电影运用视听结合的方式使观众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向大众传播环保主义思想,不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也是引导公众正确对待自然的有利行为。作为一个独立名词,绿色电影是基于生态电影和环保电影的概念之上的,其演进实质也是对环保电影和生态电影的融合、继承与创新。对于环保电影的解释是:环保电影是指人类为揭露、反映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进行拍摄的电影。“生态电影”是在2004年由美国电影学专家斯科特·麦克唐纳首次提出的。鲁晓鹏的《中国生态批评之可能》中对生态电影的定义是:“生态电影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电影,它探讨人类与周围物质环境的关系,包括土地、自然和动物,是一种从生命中心的观点出发来看待世界的电影。”虽然这两者都是批判环境污染与倡导生态思想,在内容上有颇多交集,但是也有各自的侧重点。环保电影的审美核心是人类中心和环保主义,它将人类置于生态的中心,将非人类自然世界当成客体,着力讲述环境中的矛盾和冲突故事,从而凸显环境的公共价值;生态电影的审美核心是生物主义和生态主义,它主要探讨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从生命中心出发来看待世界的电影。如果说环保电影以人类为中心,生态电影排斥人类中心,那么绿色电影更像是这两者的平衡点。它不只是表达一个中心,而是探究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环境、动物与自然间和谐共生的关系,追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生态观。绿色电影既不等同于环保电影,也不是纯粹的生态电影,而是将两者进行了融合,从不同维度、全方位地看待生态主义思想。无论哪一类电影,从单方面出发表达环保理念都是不客观的,只有“平等的、友好的、交互主体性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是人类思想文化在修正中发展的目标”。

中国绿色电影的发展紧跟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脚步。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刚起步,人们对西方国家工业时代造成的污染并不重视,公众还持有“人定胜天”的固有信仰,对于生态保护没有清晰的概念。尽管环境保护思潮还未席卷中国,在此阶段出现的展现生态环境的纪录片与关注农业生产的科教片,可以视为绿色电影的萌芽。如1980年的《蓝色的血液》,介绍了我国东南沿海的一种古老生物——鲎;1984年的《防止沙漠化》,介绍了沙漠化进程的预防和解决方法。虽然这一阶段的影片已经带有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但还不能完全被看作是绿色电影。首先,这些影片只是单纯地呈现自然景象,不具备主动的生态意识;其次,在视觉上的可观赏性太弱,缺乏吸引观众的趣味性,最重要的是还蕴含着人类中心主义,没有摆脱意识形态的局限,无法从客观的角度诠释生态主义思想。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无节制的工业发展带来的生态危机随之而来。这个时期是国民环保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也是中国绿色电影发展的开端。1986年,由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拍摄的《鱼桑争秋》获得捷克斯洛伐克俄斯特拉发第13届国际环境保护电影节主奖,这是我国环境保护类影片第一次在国际上获主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一些具有明显生态意识的故事片开始进入大众视野。1990年,由冯小宁导演的《大气层消失》上映,标志着中国真正开始了绿色电影的创作之旅。《大气层消失》讲述的是一个能听懂动物语言的男孩与一只大白猫一起寻找污染源的故事。尽管它一般被视为儿童科幻电影,但在情节描述和内容展现手法上,也可以被定义为一部纯粹的绿色电影。首先,它摆脱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将故事的视野拓展到了整个人类和自然;其次,导演赋予了男孩与动物交流对话的超能力,某种意义上也是对物种之间平等关系的暗示,揭示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最后,导演运用科幻的表现手法告诫人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无论是从故事情节还是可观赏性上都扣人心弦,以一种潜移默化的视觉效果促使人们进行反思。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垄断程度迅速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提升。这10年是中国绿色电影逐步发展的时期。此阶段的影片以电视台制作的专题片为主,采用画面加解说词的形式表现祖国的大好河山。最具代表性的是1991年吉林电视台拍摄的《家在向海》,展现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以及丹顶鹤、白鹳等珍禽,曾获得意大利国际电影节三项大奖。1991年由宁夏电视台和辽宁电视台合拍的《沙与海》也曾获得第28届亚广联大会的“亚广联电视奖大奖”和“星光杯”特别奖,这也是中国第一部获得亚广联大奖的纪录片。这部影片拍摄了住在内蒙与宁夏交界处、沙漠边缘的刘泽远一家和住在井洼岛上的渔民刘丕成一家的生活,虽然两个家庭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不一样,却都被大自然左右。这一时期的影片虽然还不具备绿色电影的全部特征,但其凸显的人文关怀和对工业时代的反思都为绿色电影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媒体技术的进步,各类影视剧、综艺节目、网络游戏层出不穷。面对巨大的市场竞争,绿色电影也开始不断发力,纪录片的数量减少,故事片的比重增加,视觉呈现手法不断创新。2002年冯小宁导演指导的《嘎达梅林》与2004年陆川导演指导的《可可西里》可以说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嘎达梅林》表面上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率领草原上的人民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军阀、封建王权的故事,但在更深层次上则是导演借助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问题。嘎达梅林保护科尔沁草原上的族人不被赶出去,体现出对草原生态平衡的维系。《可可西里》主要讲述了记者尕玉和巡山队员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态环境,与藏羚羊盗猎分子顽强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影片中导演运用了大量纪实性镜头,为观众营造出了人类的渺小。通过凸显人与人、人与非人生物之间的矛盾,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尽管这两部影片各有千秋,但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突出了影片的戏剧化效果,通过构建不同的情节冲突,使观众更有沉浸感地体会到人与人、人与生物、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统一性,并通过激化这些矛盾,来探究这些关系的平衡点,这也是当下绿色电影关注的焦点。

2007年,由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国际动物与自然电影周”在四川雅安举行;2009年,“中国国际动物与自然电影周”与法国梅尼古特电影节共同发起成立“国际生态与动物电影联盟”,相继在法国、加拿大、芬兰、美国、西班牙等多个国家举办“动物与自然主题影片”中国年活动,推介中国的绿色影视作品、摄影及绿色环保企业;2017年,“中国国际动物与自然电影周”正式更名为“国际绿色电影周”,并登陆上海。至此,官方机构与社会大众对生态环保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中国绿色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三、中国绿色电影的发展特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越发完善,商业化环保题材电影的表现形式不再仅限于纪录片或科教片,而是呈现出由商业故事片主导、其他类型影片多元并存的趋势。绿色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影种类,与之前的环保电影、生态电影一脉相承,都起源于最初的自然科教片。随着一些经过华丽包装的西方绿色电影的引入,国内的导演也开始借鉴西方电影的创作手法,将生态理念与扣人心弦的故事二者相融合,从而构建出极具震撼的视觉效果,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性,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出更深层次的环保理念。通过商业片替代传统纪录片来进行生态宣传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相较于传统纪录片中平铺直叙的环境画面和说教式的画外音,商业电影更能够制造情节上的冲突,再加上特效技术所营造出来的震撼视觉效果,更能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使其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2015年上映的《狼图腾》、2016年的票房冠军《美人鱼》都是成熟的商业化电影。这些影片以引人入胜的情节配合震撼的视觉效果,向观众直观地展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在提供良好观影体验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传递生态观。

中国绿色电影格局发展为由被国外大片主导转变为国内生态题材电影百花齐放的格局。西方工业革命开始较早,西方国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也领先于我们,加上西方电影产业的高度成熟化,使其诞生了许多好莱坞大片式的绿色电影,如《后天》《世界末日》《2012》以及《阿凡达》等,这些电影引入中国市场后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尽管中国绿色电影的起步较晚,但这些年中国绿色电影产业的发展,无论是从数量上、传达生态理念的技巧上,还是从影片的整体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有些电影还得到了国内外电影节的认可。如《可可西里》获得法国国际环境电影节大奖;《萨马阁的路沙》入选第17届法国国际音像奖提名以及2004年新加坡“亚洲电视大奖大奖赛提名”;纪录片《度过生命的危机》获得2005年美国阿拉斯加国家电影电视节“最佳野生动物大片”奖;《峨眉一日》获得2005年(第八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以及国际电视节帕萨·萨拉爵士特别奖和自然类最佳摄影奖两项大奖。

经历了专家呼吁、政府引导的环保意识宣传阶段,中国绿色电影正在成为一种新兴的、唤醒大众生态意识的主要传播工具。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简单的单向传播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媒体传播环境的要求。因此,探索符合大众审美的传播工具与传播策略已成为生态教育传播的主流。传统的科教片因其特有的严肃性和教育目的,难以在当今的新媒体环境下得到关注;相反,拥有曲折情节与震撼画面的商业化影片更容易引起大众的讨论。由于商业化电影消费已经成为大众消费习惯的一种,绿色电影作为一种集艺术性与商业性为一体的电影类型,更符合当下观众的信息接收需求,受众不再单纯地被动接受生态主义思想,更倾向于有选择性地接受信息;同时,受众所产生的反馈信息也会对绿色电影的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中国绿色电影的发展局限

从目前来看,中国绿色电影所处的发展环境还不够成熟,尽管国家和政府制定了宏观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但公众对于“生态主义”理念的理解和接受还停留在表层,对于电影中展现的生态危机事件缺乏较强的认同感。另外,绿色电影的创作者与生产者自然对生态理念的认识也存在偏差,这也限制了中国绿色电影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全球文化的融通也促进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也在日益提高,要想利用商业化的模式传递高层次的环保理念,仅仅将影片放置在生态环保的大背景下是不够的,而是要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下为观众提供富有视觉震撼力的画面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尽管中国已经诞生了许多像《可可西里》《平衡》《嘎达梅林》和《寂寞的山谷》等优秀的绿色电影,但总体来说,我国的绿色电影制作水平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在绿色电影创作意义的认同度上也有待提高。目前的绿色电影行业中,少数电影打着绿色环保的旗子却只以高票房高收入为终极目标,把本该肩负的社会责任抛诸脑后。

我国绿色电影大部分还停留在“写实纪录片”的时代,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太过固化,只专注于强调影片的主旋律,而对生态危机的思考放在了次要位置,这类影片往往禁不起深度剖析。虽然我们无法完全复制西方好莱坞大片式的商业运作模式,使影片既有可观赏性又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但我们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突破,创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思想,使其形成一种极具特色的中国绿色电影流派。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绿色电影的视野比较狭窄,思考不够深入,这不仅表现在纪实内容上,也体现在对未来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挖掘上。反观欧美绿色电影领域,其关注的范围就比较广泛了,如《后天》描述了环境恶化带来的温室效应;《冰河世纪2》讲述了冰川融化对动物生存环境带来的威胁;《帝企鹅日记》记录了珍稀动物的生存情况;《生化危机》描绘了生物变异可能带来的后果。相较于欧美电影的大胆想象,我国绿色电影的内容略显中规中矩。好的绿色电影既要立足现实,也要合理运用艺术想象,以此激发观众对于生态问题的思考。

结 语

回顾中国绿色电影的发展历程,可见众多的电影人通过自己的镜头向观众重塑了“用生命诠释生命,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概念。尽管越来越多优秀的绿色电影正在诞生,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绿色电影还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中国的绿色电影在情节的多维创作方面以及画面的视觉设计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完整叙述一个故事的基础之上,融入正确的生态思想和明确的生态理念,使更多的观众能够通过绿色电影重新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环境、动物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这才是中国绿色电影发展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绿色生态
节俭绿色
绿色低碳
绿色环保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