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传统村落旅游资源调查及区划研究

2021-11-13 06:50许婉彤
现代农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功能区村落云南省

李 安,李 昊,许婉彤

(1.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29;2.安宁市自然资源局,云南 安宁 650300)

传统村落承载了地方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乡村旅游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根植于乡村地方生活方式,对乡村发展具有带动作用。传统村落作为重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展乡村旅游能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而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受到自然地理要素和经济人文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资源禀赋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区域差异。因此,根据这种差异性,在传统村落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开展旅游区划,能够为传统村落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指明方向。

云南省传统村落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目前仍处于单个规划、单个保护的阶段,尚未形成整体分类分区保护发展的思路,在国内外乡村旅游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文章在分析云南省传统村落旅游资源类型的基础上开展旅游区划,为区域传统村落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指引。

1 研究区概况

云南省全省2019年末总人口为4858.3万,全年GDP实现23223.75亿元,城镇化率达48.91%,接待海外入境旅客(包括口岸入境一日游)1484.93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8.0亿人次。截至2020年底,云南省共有708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运用ArcGIS对16个州市的传统村落进行Natural breaks自然间断分类与核密度分析,发现各州市传统村落的数量差距大,大理州、保山市和红河州数量最多;地理空间分布不均匀,集中分布在腾冲—梁河—龙陵、丽江—剑川—鹤庆、洱源—宾川—大理、石屏—建水等4个密度核心。

2 云南省传统村落旅游资源类型

为了促进云南省传统村落形成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的发展格局,对取得一定保护发展成效的传统村落实地踏勘,并着眼于云南省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实际需求与国内外旅游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分类为“特色产业型”“景观特质型”“历史文化型”“民族文化型”“边境民族地区型”和“中产(化)人群休闲型”等6个主要类型与18个亚类。

3 云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区划方案

3.1 区划原则与命名方法

区划原则:云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区划在遵循自然地理学的区域共轭性等原则的同时,还应兼顾行政区划的相对完整性,当区划单元与行政单元形成有机协调时,便于与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等工作同步开展,减少政府资金的重复投入;应兼顾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云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等区域规划,乡村旅游地与地区经济、人口要素匹配性高,通过与城镇体系规划确立的城镇规模、职能、空间结构与基础设施网络的协调,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人口、经济、基础设施要素对本区域传统村落的带动作用,形成与城镇体系相适应的传统村落资源保护利用格局。

表1 云南省传统村落旅游资源类型

应与地形地貌相协调,云南境内山脉、河谷紧密分布,“坝子”星罗棋布,以曲靖市会泽县为例,受东北—西南走向山谷地形的限制,其坝区是昆明与昭通两市往来的重要交通节点,因此与相邻的昭通市划入同一旅游区划单元有利于旅游基础设施的区域统筹;应注重地域文化性,地域文化的发展应具有地域上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为应对城市化地区的乡村文化景观“破碎化”“孤岛化”趋势,将旅游活动与藏羌彝走廊等地表人文区域系统相适应,把民族构成、文化习俗不相似的区域划分为不同的旅游区,完整保留并提升空间的连接性,推动地域文化可持续发展。

3.2 区划结果

具体分为6个区:滇西北三江并流文化生态保护功能区、滇西纵向岭谷边境贸易功能区、滇西南澜沧江下游热区特色农业功能区、滇中城市群近郊城乡统筹功能区、滇东南岩溶山水生态维育功能区、滇东北红土高原生态维育功能区。

表2 云南省传统村落区划结果

3.3 区划方案概述

3.3.1 滇西北三江并流文化生态保护功能区。区域特点:包括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保护区,以及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滇西北的山川是北连甘青、南接云贵的天然走廊型通道地带,保留了历史上民族或族群迁徙与繁衍的文化积淀。该区域传统村落分布密集,部分古城古镇周边形成传统村落群,如剑川县鳌凤村、华龙村、长乐村、甸头村、段家登村分布在沙溪古镇2 km范围内,此类传统村落能够依托古城古镇的客源市场实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空间更新,且有大滇西旅游环线作为依托。但现状传统村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未能发挥集群效应。

依托大理、丽江两大区域中心城市,借助茶马古道、金沙江、滇西大旅游环线等线索向纵深整合传统村落,形成面向国际的传统村落文化展示品牌和休闲旅游目的地,成为滇西北旅游体系的重要支撑。发展措施:(1)依托古城古镇连片。依托大理、丽江、剑川、巍山等古城以及束河、沙溪、独克宗等古镇的旅游带动效应,通过一体化交通连接和整体旅游策划,打造多个各具特色的古城古镇历史文化旅游连片区。(2)依托茶马古道串线。串联沿线古道文化特色村落,形成以线串点的古道传统村落风光带,开展徒步或越野活动,实现古驿站到新驿站的转型再利用。(3)依托金沙江河谷串线,结合两岸壮丽的自然生态景观,通过水上交通和沿岸自驾、骑行和徒步线路,全线打造成金沙江传统村落旅游风光带。(4)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由古城镇、古建筑群、传统村落、宗教建筑、遗迹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要素组成的滇西北古村镇群世界文化遗产。

3.3.2 滇西纵向岭谷边境贸易功能区。区域特点:滇西纵向岭谷区(Longitudinal rang gorge region)的山系与河谷构成特有的高山峡谷景观。区域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的碰撞及俯冲带,以高黎贡山地区为代表,垂直景观丰富,地热资源充足,宝玉石矿产资源丰富。西与缅甸南坎等地区接壤,拥有瑞丽市喊沙村等边境传统村落,玉石、农副产品、轻工业产业和跨境电商贸易往来密切。受历史戍边和边贸影响,汉文化传统保存良好,其他民族文化、跨境文化、抗战文化也都独具特色。腾冲和保山有一定的旅游知名度,但多围绕古镇和自然景区,涉及传统村落较少。

以腾冲为核心,以瑞丽、隆阳为补充,依托火山热海、和顺古镇、司莫拉佤族村等知名旅游景点,借助南方丝绸之路、高黎贡山、边境城镇等优秀旅游开发资源,展现戍边汉文化、民族文化、边境文化、红色文化和古道文化的多文化大融合。发展措施:(1)打响司莫拉品牌。全区做好民族幸福、团结、和谐文章,成为民族脱贫的示范地和司莫拉精神教育学习基地。(2)发挥腾冲市区和驼峰机场基础设施价值。整合和顺古镇、火山热海、清水司莫拉传统村落群落、荷花湾群落以及周边其他传统村落,规划形成腾冲大型传统村落(群)连片创建示范区。(3)探索开展传统村落跨境旅游体验项目。依托地处边境的瑞丽市,建立跨境旅游体验项目示范区或示范点,打破与缅甸之间的国界限制,避免繁琐的出入境手续,打造中国傣族文化与缅甸文化相互交融的体验馆。(4)打造山地运动+传统村落品牌。依托高黎贡山的高山花海自然生态立体风光带激活周边传统村落,开展油菜花海主题的山地自行车赛事、打造花海迷宫、房车露营、花海热气球和星空帐篷音乐会等特色活动,同时体验刀耕火种的山地农耕生活。

3.3.3 滇西南澜沧江下游热区特色农业功能区。区域特点:普洱、西双版纳、临沧三地市介于21°10’E~25°03’E和98°40’E~102°19’E之间,以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该区域少数民族村寨占多数,而且村庄格局、风貌和民风民俗保存完好;热带植物景观和农作物具有特色,是云南省重要的茶叶和小粒咖啡产地。区域处于澜沧江流域,传统村落布局分散,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且数量有限。

整合热带自然景观、边境少数民族原始风情、普洱茶小粒咖啡等特色物产资源,形成茶叶、咖啡加工出口贸易相结合的乡村产业基地,打造云南省热带民族风情的开放型沿边传统村落展示区。发展措施:(1)普查。进一步对暂未列入传统村落名单且价值较高的村庄开展资源精细化普查工作,在近期做出抢救性保护。加强对原始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严禁破坏性旅游开发。(2)亮点。重点选择建筑风貌原真性高、特色突出的少数民族原始村寨,规划民族体验型传统村落群(如以整董镇城子三寨村、麻木树为核心,沿G219国道串联大河边组、曼滩组,保护傣族民居、寨心、竜树、古井资源,利用热带水果种植、农产品加工展示等产业基础,形成以整董傣族特色为主题的原生态连片区)。(3)串线。策划G219国道自驾线、名山寻茶线、小粒咖啡飘香线、雨林秘境线、原生态部落探秘之路等多条主题型线路串联传统村落,带动沿线传统村落开发利用;开拓澜沧江水上游览带,设置水上交通码头,集中整合澜沧江两岸传统村落和特色景区。

3.3.4 滇中城市群近郊城乡统筹功能区。区域特点:滇中城市群是国家重点培育的19个城市群之一,经济水平、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度较高。区域依托滇中城市群,是云南省花卉种植与交易集中的地区;水系丰富,分布有滇池、阳宗海、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等高原湖泊;公路网密集,区域交通便捷,居民在周末与小长假通常自驾出游;市场关注度高,有较好的旅游发展基础。

结合滇中城市群,围绕昆明都市区,整合高原湖泊资源、鲜切花基地和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打造成为云南省城乡融合重要示范区,以及都市周边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发展措施:(1)开拓“田园花海”产业链。促进传统村落的“零、散、杂”农作物种植向花卉种植转变,发展大面积人工花卉种植,结合沿村、沿山、沿湖公路布置花卉景观,打造田园花海乡村意向,开辟“东方浪漫之路”。(2)整合昆明—抚仙湖、宜良—泸西、禄丰—元谋等旅游线路,打造服务于昆明都市区消费群体的品质文旅项目。(3)推动传统村落自驾道路完善升级,加强与昆明都市区和长水机场、火车站的交通连接,向都市区周边双休日、小长假休闲旅游度假定位转型。

3.3.5 滇东南岩溶山水生态维育功能区。滇东南岩溶山水生态维育功能区以岩溶山水为自然基底,生态较脆弱,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拥有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四季生产调、海菜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森林矿产资源丰富,区域水系丰富,拥有南盘江、南溪河、清水江等河流,红河自西北向东南经河口流入越南,下游在越南北部冲击形成红河三角洲平原。

综合协调人口、产业要素,支持发展智慧农业,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维护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以传统村落群的形式连片串线,形成新的旅游产品,与现有景区联动发展。完善村落到景区的交通设施,对景区至附近传统村落的道路实现硬化,逐步配置停车场等旅游设施。开展跨省协调:与贵州黔西南州、广西百色市共同打造一条少数民族特色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带、国家民族团结示范区,实现共同保护和开发。

3.3.6 滇东北红土高原生态维育功能区。滇东北红土高原生态维育功能区历史上是中原文明进入云南、云南与川黔地区交流往来的重要节点,包括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会泽县、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娜姑镇,以及大包山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乌蒙山自然保护区和药山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发展方向:近期发展会泽县城、昭通机场两个节点,强化会泽县旅游目的地与集散地的双重职能,以旅游业为契机提升县域就地城镇化水平与县城服务乡村的功能,实现旅游、脱贫攻坚、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同步推进。加强与滇僰古道、乌蒙高原黑颈鹤天然观赏地等历史遗迹和自然景区的互动,形成“古城古镇+传统村落+国家公园”多层次的新型旅游产品。开展跨省协调:与四川凉山州和宜宾市、贵州毕节市共同围绕乌蒙山区的自然风光旅游和高海拔连片贫困区的乡村振兴,建立跨区域传统村落共同保护与开发利用协同机制,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地区的高海拔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乡村振兴共同创造新的路径。

4 结论与讨论

结论:以云南省为例进行了传统村落旅游资源调查,将云南省传统村落归纳为6个主要类型与18个亚类,基于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要素和经济人文地理要素提出了旅游区划方案,将云南省传统村落分为6个功能区,并针对各区的资源禀赋提出了保护与发展建议,展现各区域传统村落自身的资源与特色价值,促进区域旅游设施、旅游市场的完善与共享,为今后云南省传统村落的决策提供参照。

讨论:传统村落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格局具有非连续性,即传统村落之间的空间距离较远,或传统村落与非传统村落交错分布,因此需要在更小的空间尺度上对区划范围大小、边界类型、资源要素类型与分布特征、资源要素开发方式、开发规模与强度等问题开展更具体的研究,以坝区、河谷为区划单元研究“连片”“串线”等保护发展方式,以回应云南传统村落存续的议题。

猜你喜欢
功能区村落云南省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烧结混合机各功能区的研究与优化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衡水市不同功能区土壤营养元素的比较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近31年来云南省潜在蒸散量的时空演变
宁夏水功能区管理工作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