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歌

2021-11-13 00:16陆影茹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1年11期

陆影茹

一、摘要:

浅谈吴地民歌文化。吴语歌调千千万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针对吴歌文化中的重要分支——儿歌,来谈一谈自己浅显的见解。通过运用比对书籍和对民歌民调的搜集整理,来分析儿歌对孩子们产生的影响,以及儿歌的分类及其不同作用。当然最终的目的还是想把吴语儿歌真真切切的带入课堂,让孩子们张口即唱。

二、关键词:吴地民歌文化 吴语儿歌 儿歌的实用性

语言是随着人类的历史进程而逐渐演化产生的,而音乐是人类与生具有的最原始最古老的艺术之一,民歌只是地域语音和地域音乐交融相汇而成的结晶。事实上民歌的产生远早于文字和乐谱。从《诗经》所载周初至春秋中叶,流传在北方的民歌,其体裁、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可表明中国民歌在两千多年前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而吴地民歌是中国民歌家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系指吴语地区的民间歌曲,简称为“吴歌”。吴歌,即吴语地区的民歌民谣,它是江南水乡的天籁之音,是吴文化的瑰丽明珠。苏州地处太湖流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这里的地理和人文环境,造就了苏州人个性的细腻和温柔。苏州昆曲旋律中体现出的柔润细婉,完全是吴侬软语的音乐化。江南丝竹古朴而雅韵,苏州评弹中的旋律和唱腔到处充满了“柔”和“娇”的审美音韵。苏州的园林小巧而典雅,苏州的刺绣高雅而繁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苏州这片土地上,人和物充满着柔情的审美价值趋向。所以它的民歌代表了江南水乡的声音,是那里的方言、人文、自然、才情最普通习见的一种表达形式。凡人文生活的方方面面,地域环境的角角落落,吴歌都能唱,都唱到、唱透、唱熟了。至于今天要讲到的儿歌童谣,它更似乎是这民歌大河里的一股涓涓溪流,清澈、明亮而富有生气。恐怕每个人都会追忆起幼时听到的第一句吴歌的旋律,尚还在摇篮里,还在咿呀学语时,耳畔传来姆妈、阿婆哄睡时那声声绵软、细微入心田的音调了。

江南小调千万首,为何独独摘选儿歌这一题材。或许是作为一名中学音乐老师,整日和孩子们打交道,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能让他们倍感亲切的歌,走进他们心坎的歌。讲起儿歌,其实它起源很早,可以说是民间歌谣的一个分支,是既可颂又可唱的一种声口载体。它源自民间,在古代被称作童谣,也叫“孺子歌”、“小儿语”,是长期流传于儿童间的一种用韵语创作的、无音乐相伴的口头短歌。而童谣歌唱的是孩子们自己的生活与游戏,反映的是孩子们自己的心情与意趣,孩子们通过这样的童谣儿歌的窗口,看到了一个个精彩的世界,从而逐渐的认识了一个个身边的事物。所以儿歌对他们来说,是他们人生中最初享受到的人文关爱,也是最初接受的文化教诲。那么就用轻松且有亲近感的散文笔触来粗略描绘下我心目中属于江南的那一段段韵律吧。

1、最短的儿歌:《鸡鸡斗》

这是唱给小小孩聽的,词句简短,容易上口:

“鸡鸡斗,鸡鸡斗

蓬蓬飞啊!”

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句,但字字充满童趣,结构规律,重复的语句最适合低月龄的宝宝来模仿,还可以边唱边用手指比划动作。等熟悉以后,还可以加上固定节奏,用“数板”的形式来体现。同类型的儿歌还有《卖糖粥》:

“笃笃笃,卖糖粥,三斤核桃四斤壳,吃仔内个肉,还仔内个壳。”

2、实用性最强的儿歌:《摇篮曲》

这是大人在哄孩子睡觉时唱的,曲调都是轻柔缓慢的,曲调大多是大人随口哼出来的,有很强的即兴性。譬如:

“杭杭伲囡囡要困觉,嘞……

伲格乖囡要困觉,嘞……

困一觉,到明朝,大家否要吵,嘞……

伲格囡囡要困觉,嘞……”

这首摇篮曲也是我时常要唱给我的孩子听的,靠在床沿,手掌蒲扇,轻柔的唱过几遍,孩子便很快安稳睡着了。比起各种播放软件里的摇篮曲,总是自诩觉得比不上自己唱的,那可是带着对孩子深沉爱意的旋律啊。每当此时,脑海里都会还原处这样的场景:

苏州话讲起来很难,要讲得道地更难,要像学习自己的母语一样来学习民族音乐文化。好在现如今地方上许多幼儿园和小学正通过教孩子们唱儿歌、童谣的方式来掀起吴语的复苏,方言的传承已渐渐走入课堂,如果以此类吴语童谣来启蒙孩子们的方言,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启孩子们对自己家乡话的热爱,岂不妙哉!

自几年前,学校开展了校本特色的小微课程《走近苏州地方音乐》,让同学们接触苏州地方音乐、民歌、曲艺,通过学唱片段和欣赏等形式,以达到同学们对苏州地方音乐的初步了解和喜爱。看着同学们从刚开始对地方音乐的“一头雾水”,到如今“走近”之后的略微成就感和喜爱,心里便也有一种“静待花开”的喜悦。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早日能让吴语儿歌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参考文献:

1.《吴歌》:沈石,周晨著.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7.12

2.《吴地民间歌曲解读》: 冯智全著.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