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科普公益主题插画的制作研究

2021-11-14 14:52
戏剧之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插画科普公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一、插画艺术与科普公益

(一)插画

插画是一种对设计者内心情感以及对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做出的艺术性的解释与图像性的转化。插画设计用图画这种易于引发情感共鸣的形式来传递信息、说明主题、表达情感,更容易获得大众广泛的认可。也正因如此,插画的艺术审美具有大众性特点,多反映较为“平民化”和贴近大众生活的题材和内容,是一种最直接和朴实的视觉艺术形式,是大众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中情感抒发和思想交流的一种方式。新媒体时代的插画在传统以手绘为主的表现基础上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变化,成为一种形式多样、传播迅速的视觉语言,并渗透到视觉传达的各个方面。

(二)科普与公益

“科普”又称大众科学或普及科学,是一种社会教育形式。“公益”则是指有关社会公众利益事业的简称,是个人或团体组织自愿提供给社会公众的公共产品,公益主题的活动一般不带有商业性质。中国科协与新华网主办的科普中国在2017 年的一篇文章中表示,我们的社会非常需要一个公益的科普力量。科普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人们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将科普知识传播与公益的形式相结合,依托各类传播介质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将一些以公共利益为主题的科学知识传播推广出去,能够让公众在接收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公众关注某一社会问题,实现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认识、理解和记忆,从而引导并规范人们的行为。

(三)插画艺术与科普公益的结合

插画的种类众多,除了广泛应用于各种商业领域之外,其自身的艺术性同样不可忽略。插画能够有效且直观地反映和传递信息,对于解释科学知识的主旨意涵有着极大的优势。而且插画的表现意味浓厚,拥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感召力,可以更好地引起公众的情感共鸣。也正因如此,插画长久以来受到科普创作者的青睐,成为传播科学知识最常用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一种贴近大众生活的艺术形式,插画不仅是连接科学普及与公益主题的媒介,更是连接科学与艺术的桥梁。

二、新媒体环境下科普公益插画的设计

新媒体时代的科普和公益,结合信息化技术,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能够实现更高速、覆盖面更广泛的效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插画艺术赖以存在的媒介早已不限于实体的物质形式,而是逐渐向虚拟的数字化形式发展,插画的创作手法和传播方式也都在向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化和可移动方式转变。现阶段常见的数字插画一般包括传统插画的数字化、数字绘本、数字动漫画、数字商业插画(CG 插画)和数字艺术插画等多种类型。其中,艺术表现力较强的原创数字手绘插画、主题较为明确的数字绘本画,以及综合性、技术性较强的创意海报招贴画等都是科普公益作品可选择的表现形式。

(一)兼顾教育性与审美性

在进行插画创作时,原创性突出的手绘插画通常是设计师的首选。手绘插画的线条、色彩、图形运用往往具有原始的自由的生命力,能将设计者的创造力发挥到极致,也能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然而公益性质的插画一般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再加上科学普及必须是对客观事物的再现,有着必要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因此加入了科普和公益两大因素的插画作品,其风格与形式不应过于华丽,应体现出科学的精确性和严谨性。过于注重艺术性往往会减弱科普公益主题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令原有的科学信息被华丽的艺术形式所掩盖而达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相反,若科普公益宣传作品的教育内容胜于艺术表现形式,那么会导致作品枯燥乏味,观赏性大大减弱,同样也会造成传播效果不佳的情况。因此,在创作科普公益主题的插画时,需要平衡好作品的教育性与观赏性,在把握科学严谨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审美性。插画设计师需从科普主题中准确抓住重点,运用恰当的造型和色彩形式,将需要传递的知识信息准确地呈现在观者面前。与此同时,设计师选用的图式风格还应当具有鲜明、直观、清晰的特点,能够将较为抽象的科普信息具象化处理。例如,对科普对象进行拟人化设计,可以增加艺术作品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二)全方位分析受众需求

科普公益插画的创作目的是向全体公众普及和宣传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提升公众的整体素质,增强公共意识的社会性。要在新媒体传播时代对公众进行全面性、全方位的科学知识普及并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就需要对公众进行准确的分类定位以确定创作的方向,再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信息接收能力和接受特点,制作出满足全年龄段和多重职业受众群体审美需求的科普公益作品。例如,要同时覆盖少儿观众和成年观众,科普插画就要保证画面足够吸睛,信息的传递要迅速且清晰,同时传递的内容还要科学且规范。对于少年儿童观众来说,色彩明快的画面和通俗易懂的图形语言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对于成年观众来说,他们普遍认知能力较强,信息的接收渠道也比较广泛,因此对画面的视觉体验要求较高。科普公益作品需要在第一时间抓住成年观众的眼球,刺激他们的感知力,给予观者精神与心理上的满足并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进而促使他们关注作品所隐含的社会问题。

(三)图文结合传递隐喻内涵

优秀的插画作品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尤其是以科普公益为主题的插画,其表达的文化和思想内涵往往深刻且厚重,因此对于插画设计师的文学艺术修养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设计师同时拥有对文字和图形的创造力和把控能力。当人们在浏览信息时,文字信息可以快速进入到人的记忆中,图片信息则会使人产生与文字相对应的心理暗示。因此,利用文字语言和视觉图形的相互关系来共同传达信息也是插画创作的有效方法。当科学信息通过图像语言来进行转换与传递时,文字可以作为图像的辅助性工具来引导读者对图片进行解读。这种情况下,生动的画面加入能够有效传达作品理念,同时方便观众理解和记忆作品的主题文字,可以使科普公益插画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科普公益主题的插画不仅应用图像、文字、节奏与技法来传递科学内涵与社会公共信息,还能够转化图形与文字背后的隐喻和内涵,激发公众主动解读、思考与记忆。

(四)新媒体技术促进技法革新

在技法方面,新媒体时代的技术手段为插画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插画的创作不再局限于画笔、颜料和画纸,而是可以在电脑上模拟实体绘画,同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画面的元素使用、空间质感、视觉取向以及色彩配置等方面进行更好的把控和更加多元化的创意设计。在具体操作时又可以分为计算机设计、计算机绘制,以及将传统手绘与计算机图形处理相结合的形式。新媒体时代的创作方式解放了传统绘画者在创作时的客观条件限制和低效率,同时,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形处理可以使图像更具表现力,能将创作者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发挥到极致。

新型的数字插画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传统绘画工具所不具备的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内涵。从审美角度来看,它具有简洁、可复制的属性,因为越单纯的图形,留给大众的想象空间就越大,同时也就意味着其承载的信息量越大。从表现力和信息承载力两个方面来看,数字化插画不仅能够丰富科普艺术作品的形式,使得科普公益主题艺术作品能够多元化发展,并且能促进科学知识的有效传播。

(五)多样化渠道实现多维传播

当今时代,传统大众媒体逐渐向数字化转变,数字媒体将成为一种常态,可移动、可选择、多向性和非线性的传播途径正受到大众的青睐。这些新的传播方式对科普插画的艺术形式、创作方向有着深刻的影响,为插画设计者调整创作思路和创作方向提供重要依据。依照不同的媒介特点,科普公益插画作品的传播大体可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传播方式。线下传播就是大众所熟知的纸质宣传册,用于科普公益主题的讲座、展馆、科技馆、科普展赛等场合进行宣传,或是将插画投放在地铁、公交站台广告屏,或以海报招贴画的形式张贴在校园、公园等人员密集的场所。除去这些传播方式外,在手机和网络等平台上进行的线上宣传也更多地承担起科学普及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手机和移动平板电脑作为当下使用最广泛的媒体,为科普教育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这类新型媒体不受版面、时间、地点的约束,观众具有主动选择性和参与性,并且这些传播平台学习形式新颖且学习内容丰富多元。将文字、图形、音乐等多种维度的信息糅合制作成科普公益主题的电子插画集或电子宣传册,并在科普教育APP、科普网站以及科普公众号里进行推送,会更容易受到年轻观众的青睐。此外,新媒体时代的博物馆和大型科普展会上经常会见到利用各种体感交互装置供人们进行体验尝试的数字体验项目,以此提升观众的参与性和展馆的趣味性。这也为科普公益作品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思路,新媒体时代的科普公益作品可以借助这种交互式技术进行更多的创新与尝试。

猜你喜欢
插画科普公益
就要紧紧粘住你
公益
公益
科普达人养成记
公益
公益
无脸小插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超暖萌治愈系插画